丁欢欢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党的十九大标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并开创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成果。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开创了以“实践形态、理论形态与制度形态”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多维系统①冯霞:《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创新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5期。。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7·26”重要讲话与“1·5”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伟大成就与历史性飞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的历史性佐证”。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前置条件与实际支撑,对于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向纵深方向发展②高建明:《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系统阐释》,《探索》2017年第2期。;对于不断地提升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对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与实践价值。从理论意义的维度来看,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能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化的现实向度;能够整体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现形态的需要;从实践意义的维度来看,深入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逻辑结构与重大创新,是我国当前国家制度建设的现实诉求,同时更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秦正为:《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本质和逻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考虑,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研究对象,围绕这一制度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重要奠基、历史飞跃、逻辑结构、完善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地论述与研究,以进一步明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主体结构、逻辑理路、制度化经验以及这一重大制度创新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理论真理性与道路正确性的现实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一切制度创新的基础均是在科学系统的理念指引与理论基础的支撑下实现的。而这充分地体现出制度创新本身所具备的建构性的特征。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来全方位地审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对于准确地诠释这一制度体系所形成的理念原则与思想动因,系统地把握这一制度创新体系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与实践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是具有十分宏大的理论基础与叙事背景的。而组成这一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即为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为代表的理论原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为代表的理论准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代表的行动指南。首先从科学社会主义这一重要的理论原则的视阈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关于上层建筑的基本原则,并构建了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为核心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的制度框架*李琨:《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年第4期。。而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代表的国家治理制度系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核心与灵魂。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生产社会化发展所要求的制度化创新的基础,这一伟大的创新实践标志着其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变革与释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构建,是基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变化的现实情境,基于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现实性条件约束,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从根本上立足于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的现实要求来具体安排的*宋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三个维度》,《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所包括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制度体系,能够最大化的促进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红利的释放。再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在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促进每位中国公民实现个人自由与全面发展“压舱石”。制度创新的本质就在于“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调与维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于人的自由解放自始至终建立在生产力的发展与创新之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轴,并将“以人为本”与“全面深化改革”为两翼的制度框架*李艳:《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共享制度构建》,《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5期。。这一框架体系的确立有助于在促使改革朝纵深方向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发社会大众参与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并努力实现“公平、效率、富裕”三者间的帕累托最优。然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角度而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最为核心的支撑就在于马克思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思想以及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探索等涉及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创新积累,正是基于前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文化、理论等方面的持续创新与变革,才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体框架与发展基础*谢青松:《 “马魂中体西用”的政治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理论、制度的基本范式》,《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最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总依据,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基本理论原则,改革开放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演化发展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政治纲领和行动指南。
从微观的视角来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根本在于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五位一体”的维度来进行理论支撑的研究,进而有助于在扎实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过程中,以便从更广的视角与更高的维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方向及路径进行准确地把握。因此从微观的视阈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总体框架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四个方面的核心制度。首先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理论基础的视阈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其关键的实践基础。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述、对于意识形态与政治建设相关关系的论述等方面经典阐释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资源分配制度”与“权利分配制度”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张艳娥:《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发展的逻辑经验》,《甘肃理论学刊》2017年第9期。。正是基于我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社会革命的持续探索,我国当前与治国理政相关的各项制度体系更趋于成熟与定型,并极大地拓展了这一制度创新成果的内涵与外延;其次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视阈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民主权理论、代表制理论、民主集中制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重要的政治理论保证。正是基于上述经典的理论的科学阐释,以及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中的持续探索和尝试,才奠定了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政治基础;再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视阈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之源、理论基础之基、直接理论基础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理论,我党正是在一以贯之的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才使得我国执政党的治理、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具备深厚的历史依据与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群众自治制度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成果,有力地变革了社会大众参与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并在马克思群众自治理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自治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地拓展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适用范围,并强化这一重大制度创新成果的广泛性与时效性。
从复杂系统的视阈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一个由多元的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整体。正是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理念、基本规则、组织要素与主要载体为核心的关键要素的保障下,在以经济制度系统、政治上层建筑系统、文化制度系统、社会运行制度系统、生态制度系统为核心的子系统支撑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示出了科学系统的要素结构与横向结构体系。本部分分别从逻辑结构与运行层次的视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历史脉络、组成框架以及运行层次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自身创新性的突破是一个集制度转型、制度创新与制度替代于一体的科学过程,这一创新体系的生成遵循了实践性逻辑、价值性逻辑与时代性逻辑三重逻辑理路。首先从实践性逻辑的视阈来看,正是凭借“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持续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进行自我革新与自我优化,在牢牢地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前提下,不断促进以“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为核心的“五位一体”总体战略要素间的良性互动。从价值性的视阈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为全球国家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梁爱强:《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0期。。正是由于这一方略中具备着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发展的统一、制度包容与制度秩序兼存的制度优势,才持续的强化了这一重大制度创新成果在世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影响力、感召力与塑造力;从时代性逻辑的视阈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充分彰显了由中国道路、中国文化与中国理论为核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优越性与先进性,并以其独具特色的双向契合与充分包容的特质有力地保障了以“十四条坚持”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向纵深方向的贯彻执行。更为重要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成果中所蕴含的逻辑理路与运行层次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为核心支撑的。并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致而弹性的意识形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重要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演进历程充分表明了以科学合理的意识形态体系对于良性制度创新的关键促进作用。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战略指引,通过系统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以持续的理论创新来确保主导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并形成了更具弹性的意识形态体系、并始终保持意识形态的一致性。其次,党群合作模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重要经验。高度重视执政党对于我国制度创新的促进作用,通过系统的建构政党与社会大众协同互动的良好机制,以“群众路线”核心制度来一以贯之的坚持党群间群众路线的联结机制,并通过制度化与常态化的手段将其固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重要领域与关键环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制度体系作为一项庞杂的制度系统,从微观的视角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分解为理念、规则、组织与载体四个维度的要素体系;从横向结构的视阈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经济制度基础体系、政治上层建筑制度系统、文化制度系统、社会运行制度系统与生态制度系统。由此可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作为一项复杂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以要素结构与横向结构为关键保障的*任晓伟:《制度自信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自信》,《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1期。。首先就其要素结构的视阈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理念是这一制度结构中的重要前置条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这一价值理念的指引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实现了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人性解放的自由维度、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效率维度以及转型内需的维度三者彼此之间实现了高度的统一。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则则对一重大制度创新成果在权利、义务、责任关系三个维度上形成了强有力的约束。而这一约束具体体现在注重制度规则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并进一步强化对于我国较为固化的制度体系运作“潜规则”矛盾的化解;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制度体系能够循序渐进地塑造公民现代性的规则意识,以此来实现对于公权力约束与公民权利保障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另外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组织要素与关键载体维度来看,正是在组织要素的保障以及关键载体的支撑下,从而实现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与党的治理三者间组织关系的完善*杜奋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继承性发展——兼评三种流行的误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1期。。并会极大地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度融合。其次就其横向结构的视阈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由经济制度系统、政治上层建筑系统、文化制度系统、社会运行制度系统与生态制度系统所共同构成的一项横向结构的布局。其中经济制度系统是规范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及公民行为关系的规则系统,政治上层建筑制度系统是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创新的核心,更是我国当前推进“四个伟大”战略性工程的先导力量与主导环节。文化制度系统是调节规范思想文化再生产的规则系统、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并且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意味最为深远的系统。再次就社会运行制度系统而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制度建设、社会体制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运行制度系统,能够动态地调整我国生产关系与社会资源间的科学配比,并借助体制机制创新来有效地化解新时代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最后就我国生态制度系统而言,党的十九大着重提出了要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规划。“美丽”二字凸显出“生态安全观”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而这也凸显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打破“自然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中“二元对立”的现实性制约,并点明了“以人民为中心”与“尊重自然”价值观的内在统一。
从复杂系统的视角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由于是多元并且非线性的,因此仅仅基于要素结构与横向结构的角度不能够立体的解构这一重大制度创新的层次体系与运行机制。从制度运行的视阈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系统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与运行机制四个维度所构成的。首先从根本制度层次的视阈来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根本的政治制度*胡运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制度比较及反思》,《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4期。。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后在“时、度、效”三维中的具体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发挥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政治作用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其次从基本制度层次的视阈来看,以“一主多元”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蕴含着秩序与活力并存、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巨大优越性。这是与其自身所具备的更具合理性与必然性的现实情境所息息相关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突出特点就是足够的集中与足够的多元。即通过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来实现社会基本秩序的供给,以及严格约束权力的使用以拓展政治权利的社会分布边界,进一步释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所蕴含的包容性制度优势。再次从具体制度层次的视阈来看,具体制度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的重要领域与关键环节,以经济制度系统为例,其中所包含的产权分配制度、公司治理制度、人力资源制度、薪酬制度以及市场管理制度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最优制度安排,由此可见,具体制度与基本制度之间呈现出决定与服务的关系。最后从运行机制的维度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仅继承了在我国接近六十余载的伟大社会革命探索中所沉淀下来的制度创新系统性机制成就(通过理顺不同制度主体间的关系来丰富制度体系的动力机制;通过增加制度违约的试错成本以完善保障与激励机制),同时不断优化了这一制度体系的实施环境与实施条件。并在“依法治国”这一战略指引下,持续的增强我国立法、司法与行政的公平性、时效性、客观性与透明性。更为重要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三者间的充分的关联互动,有力地保障了国家基本制度秩序的稳定,赋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以更为柔性的意识形态加持,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实现了在“时、度、效”三个维度中的有机统一。
从前文分析可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具有系统完善结构框架与科学严谨的运行层次的。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能够看出,这一制度体系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理论联系实际、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等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创新性的高度重视“经济、政治、生态、社会、文化”五位一体的协同性发展,以此为基础实现了这一制度创新的历史性飞越与完善发展。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指出,社会主义运动需要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并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列基本原理中所指的“现实基础”与“历史条件”就是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载体的客观实际。纵观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所开展的伟大社会变革运动中围绕 制度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不难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历史性创新之处就在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应用与发展,充分发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原则性与价值性,以进一步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秦正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渐进性》,《理论导刊》2017年第5期。;另一方面,制度建设仅仅围绕“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最大的客观实际,力求做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双轨并行”。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已经形成了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制度格局,并力求实现“公平与效率”二者间的协同性。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以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关键取向,持续优化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与执政能力,有效弥补了“改旗易帜的邪路”(削弱党的领导)、“封闭僵化的老路”(党的领导妖魔化)等制度短板。持续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能力、思想引领能力、群众组织能力与社会号召能力。正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双轨并行”的伟大制度变革实践的影响下,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所以能够到达“新时代”的胜利节点,是凭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核心与领导核心、人民群众的依靠力量来实现制度的创新与发展的。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变革的历史进程,正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与群众实践相统一的重大政治原则下,通过制度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的良性互动,使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中的各项制度分支更为成熟和定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作高效的制度体系”,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最高战略安排*徐保军:《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2期。。由此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过程中,党始终将把握改革的“节奏、力度与次序”作为制度创新的重要原则,并结合不同历史节点中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现实情境,持续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实现螺旋上升式的发展。科学展现了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布局与总体布局的合理安排与统筹规划。更为重要的是,顶层设计固然能够在制度变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中强化其方向性与科学性,但是由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制约,区域发展之间呈现出较大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性矛盾,我国创新性的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的主体性作用,并充分地尊重基层与人民群众的底层探索。从我国近四十载的改革开放伟大社会革命中不难看出,只有充分地激发社会大众参与国家治理的主观能动性,方能够更为广泛地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与动力,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治理的必然要求,而且是通过将顶层设计的制度刚性约束与基层探索实践经验有机的结合,才确保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时代性、先进性与优越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1·5”重要讲话中指出,“只有回望走过的路,对比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方能够科学准确的分析问题与识别问题”。由此可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对待先前的经验与不足,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来汲取别国的先进经验与制度创新的成果,是我党的优良品质。而这一点突出的表现在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的二重维度上。从理论创新的视阈来看,党通过近七十载的伟大社会革命的探索,最终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全面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持续地将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实践经验予以制度化的固化下来,以此来实现党的制度化领导。从实践创新的视阈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牢牢把握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与内容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绝不能将历史传承与现实要求相互割裂”,鉴于此,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道路既不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朱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多维度解读》,《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由此可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过程正是从反思、纠错到改革、创新以及不断趋于完善的系统性过程。我国伟大的社会革命实践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社会大众的利益诉求的制度化保障与满足,更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试错与不懈探索的过程中,以及科学客观的借鉴与学习国际上先进国家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套予以制度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成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党的治理、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的科学战略指引与关键保障支撑,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实践总结,更是在准确地深化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三大规律”基础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制度化总结与安排。因此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逻辑结构与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根植于世情、国情、社情与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背景,着眼于“要素结构”、“横向结构”、“运行层次”为代表的理论逻辑,润泽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战略体系。从现实依据的视阈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精神支柱”、“价值旨归”与“战略规划”三个维度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旺盛的活力与强大的生命力;从实践基础的视阈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群众实践相统一、坚持总结国内成功做法与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相结合三方面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促进了制度顶层设计和底层探索的互动,并将这一制度体系物化为极具科学性与系统性的生产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必然会在循序渐进的变革创新过程中不断发挥其优越性,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