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袁寿芳
笔者从现今的中小学阅读教学来看,师生们都非常重视单篇课文的教学,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导致了学生在阅读方面特别是阅读能力上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进和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改和新课标的指导下,充分开发、有效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小学语文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和高度整合,切实加强对学生课内外阅读兴趣的激发、课内外阅读方法的指导,给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和“精神底子”。因此,笔者向学生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那么,如何有效指导班级中的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呢?现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在工作中的具体做法: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讲过:兴趣是一个人工作和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有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很积极地去求知、去进行探究活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积极的情感。可见,只有调动了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地寻求阅读的时空,从阅读中获取各种知识信息,从而增长自身的知识。
当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多介绍本课作者的相关资料,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等等知识,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把课文学完后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产生强烈的课外阅读欲望,从而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接着,我给学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篇目、影视作品等等,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比如在学习了《七律·长征》等课文后,我布置学生在网上搜索并观看电视连续剧《长征》,要求他们自己阅读有关长征的文章。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后,笔者向学生推荐并要求他们阅读《水浒传》简略本;学习《三顾茅庐》后,笔者向班级中的学生推荐了《三国演义》;学习《变色龙》《人类的老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学普及读物等。当然,我们一定要求学生阅读有意义的书,注意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让他们远离低级庸俗的刊物。
在学生通过各种课外阅读特别是阅读了整本书后,他们一定掌握了不少的佳句妙语,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学生大量的展示 “才华”的机会,定期举办阅读交流活动,比如专题读书会、主题故事会、好书推荐与置换会、著名作家介绍会、“妙语连珠”、朗读比赛、摘录本展示等等活动,通过开展上面的活动以进一步激发和有效培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们在读整本书和各种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读整本书的无穷乐趣。
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要“指导”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需要我们注意指导的方式和方法。那么,有哪些有效的指导方法呢?
比如先关注要阅读的整本书的书名、作者以及作者的写作处境;接着了解书的目录;接下来就是快速阅读书中的序言或者这本书的内容梗概,了解这本书的主要信息……从而初步感受某本书的独特与精彩,形成值得去阅读的认识。
(1)“三读法”。①浏览性阅读。每周固定一节课作为阅读课,让学生进行浏览性阅读,我把书名、文章名告诉学生,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速读能力,同时也能促发学生进行讨论,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等。②吸收性阅读。有时学生去某本书是为了寻找某个问题的答案,或者是为了搜集某个方面的知识而去专门读某本书等,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吸收性的阅读。就此种阅读所涉及内容或领域可能是学生熟悉,也可能是学生不熟悉的。所以,这种阅读就不能只求速度了,不能“走马观花”,而是要认真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记忆,把这些知识输入到自己的知识库里,把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这种阅读需要我们教师指导,如针对某个疑难问题,我们应指导学生从哪些书中、从什么角度去寻找这个方面的知识,同时教给他们怎么圈画、如何摘抄等等。③咀嚼性阅读。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细品”,告诉学生就整本书中的优美语句、词汇等等应细细品味、认真的感悟,要反复读,慢慢品味,通过“采蜜”、背诵记忆来积累语言,最终习得知识,得到精神升华。
(2)“四到位法”。告知每个学生,并要求他们做到,在读整本书时:①心要到位。读书不用“心”等于死读书。告知并指导学生应边读边思考,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什么?对我有什么启发?我的感悟是什么?②眼要到位。读书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与享受,应看清楚书中每一段文字、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字。很多经典名著中的每个字都是有特定含义的,都是非常精美的、精准的,让人有百读不厌之感。 ③口要到位。当学生读完整本书后,可以组织读同本书的学生进行讨论,提升读的质量。如引导他们讨论书中的各种故事情节、各类人物形象、整本书的语言风格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领悟、深化理解,从而享受整本书阅读带来的快乐。④笔要到位。要求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或书中文字的精美度,把有关的字词、语句、段篇摘录下来;也可以对一些重难点画画圈圈,做一些批注,写一些读后感、读评。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及时做好积累、消化。而且还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总之,要让学生有效读好一本书,我们必须抛弃“功利性”的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自己,让他们读自己想读的书,让他们通过读整本书去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促进他们全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