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墨,张凌志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我国文化建设和文艺教育工作,其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等诸多重要讲话中,关于文化文艺的论述内容都居于重要位置,这些重要论断观点构成习近平新时代文艺观的主要内涵,闪耀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化价值,为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文化治理能力、培育高尚道德情操、提升人文素养作出了典范。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文艺理论之所以具有超越以往文艺理论的科学性,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资产阶级抽象的美学形而上学不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将人类追求美的目的与美的自然呈现统一置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视域之中,从生产劳动的价值尺度重新审视美,阐释出一种具有鲜明实践观指向的文艺理论,并以这种文艺的上层建筑反作用于国家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国家各项事业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劳动本质特征出发,深刻阐明文艺理论与实践的劳动属性,将满足人民需要的“艺术生产”作为文艺工作的首要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类进行艺术创作的劳动是“满足一种需要即肉体生存需要”以及“改造对象世界”以证明自身是类存在物的能动的类活动。[1](56)通过最终体现为具体劳动成果的现实“作品”,人完成了自身自由意志与改造自然的统一,“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1](57)可以说,正是在劳动这种现实的实践中,劳动者创造了自身并发现了专属于人的需要的美的尺度和范畴。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结晶是形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毛泽东指出革命时代生产的文艺作品应当植根于革命现实和需要,植根于群众生活和精神需求,社会主义艺术工作者应当将群众现实生活看作“宝贵艺术矿藏的最佳质料”,唯有深入生活、脚踏实地,方能充分发挥出文艺的教育作用,“拥有着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2]同时,文艺的党性原则也是毛泽东十分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列宁将无产阶级文艺视为整个革命中的“齿轮和螺丝钉”,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之下开展,成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同志的重要手段。毛泽东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理念,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指出:“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3](170)任何忽视这一重要工作的行动都是对红军领导力量的削弱。针对革命领导工作中重“武”不重“文”的现象,毛泽东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的演讲中指出:“我们不但要武的,我们也要文的。我们要文武双全。”[3](172)总的来说,毛泽东同志既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关注文艺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功能,又注重文艺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党性”特征,这些文艺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教育观的重要基因,具有伟大的历史开创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教育观系统地体现在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等重要论述之中。一是注重发挥文艺的教育引领价值。人民有信仰是民族有希望和国家有力量的重要基础,其中文化和文艺教育的作用十分明显,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4]文化自信作为引领新时代文艺观发展方向的价值目标,其最重要的实现方式就是创作出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文艺作品。党员干部要善于发挥文艺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引领和德行塑造功能,就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5](324)大力扶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良好社会风气、凝聚人心力量文艺作品的创作创新。二是教育党员体察省思文艺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以“脚踩坚实的大地”、“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把生活咀嚼透了”这些平实表述深刻揭示出文艺创作创新的科学方法。一方面,习近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5](319)文艺工作者“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所记录反映的社会问题,对为政者体察省思执政方式提供了直接参照,有利于为政者改进执政理念、提升执政能力、落实执政效果以回应群众现实关注;另一方面,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时刻提醒着为政者必须始终重视“为什么人的问题”这一文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6](198)新的时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就要求文艺作品应准确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矛盾这个新的主要矛盾上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满足人民需求为要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三是注重党性教育的作用发挥。从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方向,到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从1980年邓小平在《人民日报》社论中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求,到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5](314)这表明无论哪个时代,强调文艺人民属性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党性教育是一贯而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必然需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继续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教育观,作为领导文艺教育工作和改进其他党的领导工作的重要遵循,将党的宗旨性质与文艺教育工作方向方针紧密结合,寓党的建设于新时代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宣教之中,切实从思想价值观层面教育影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筑牢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拆除“心”的围墙,做到“身入”“心入”与“情入”。[5](318)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里重点论述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文明交往互鉴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里,精神生产将在各民族之间相互往来中呈现“世界性”的生产倾向,“各民族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7]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文化交往和文化产品传播的国际化趋势加速,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合作、交往交流更多地从单纯的经济、政治方向朝科教、文化、艺术方向转变。习近平同志从全局性高度审视文教宣传工作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价值,十分重视文艺文化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方面的作用发挥。通过许多重要外事场合的演讲和署名文章,习近平以其丰厚的文学积淀和艺术修养沟通出访国家民众的感情,以身示范寓教于“文”、寓教于“美”、寓教于“德”,拉近同各国人民的外交距离,推动了彼此的心理认同与合作共赢,不仅为带动一大批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走出去”创造了外部条件,也为广大党员干部在全球化视野下学习践行新时代的文化教育思想树立了典范。
首先,习近平寓教于“文”,将传播中国文学艺术视为增进与各国了解互信的重要基础。习近平同志深受中西方文艺作品教育影响,本身具有十分丰厚的文学积淀,不仅通晓古今中外的名著典籍,而且能够在大量演讲、论著等外事活动中出色运用,受到各国民众和媒体高度赞赏,对拉近同交往国家的心理距离、增进文化认同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其次,习近平寓教于“美”,将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思想视为实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方式。习近平将文艺教化宣传的重要价值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大场域,强调“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6](197)其中,中华文化与中华美学的博大绚烂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条难得的传播路径。习近平认为,在国际交往中,文艺以其特有的人类艺术语言共同性成为最好的交流方式之一,散发着厚重文化和动人审美趣旨的书法、京剧、诗词、国画等艺术表现形式彰显着中国人勤劳智慧的光辉形象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新的时代也是国际化的时代,中国特色的教育文化必定需要着眼于文化自信和文艺“走出去”的国际交流,作为放眼国际大局、脚踏中国大地的新时代文化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其中的党员干部,就应自觉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5](316)的时代担当,寓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教育传播于新时代的艺术作品之中,善于发挥文化文艺在推动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桥梁纽带的重要作用,使各国人民在艺术审美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进而加强彼此互信,为进一步深入合作、互利共赢打下基础。
再次,习近平寓教于“德”,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在习近平同志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是一种国际行动倡导,也是一种富有中国哲学德行教化价值的思想理念。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4](59)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生提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也为从文化艺术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的德性教化理念。中华文化和哲学自始即内涵一种“和合共生”的伦理教化价值,新时代的中国虽已向“强起来”和“富起来”转变,但中华文化和文艺基因中“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理念却不曾因此消失,中国精神既包含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卦》)的奋斗奋进,“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4](1)又体现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坤卦》)的厚德包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4](60)一以贯之地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诚如习近平所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6](16)中国不惧怕任何外部势力的压迫威胁,也不会因自身综合国力的增强而走向扩张甚至霸权之路。
可以说,习近平作为大国领袖所展现出的高超的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不仅是其深厚文学艺术修养的真实反映,也是在国际交往中对中国精神的最好传播。新时代党员干部所面临的,是中国主导下包括“一带一路”“亚投行”在内的重大国际交往活动,理应更具世界性眼光和格局,这就需要对世界各国文化艺术有更为丰富的学习和认知,在更具国际化的教育文化理念指引下,加强对中西方先进文化和教育理念的学习交流、传播互鉴,做好中华文化教育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增强文艺教育类产品的国际化供给水平,推进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教育观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寻求多样性文明认同的最大公约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针对劳动异化所导致的人的异化这一现象进行批判,反对“把人的一切都变成可以出卖的和有用的”[8]价值理念,主张使丰富的物质条件成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唯一的追求和目的。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教育观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教育思想,通过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崇德尚艺的教化理念,对市场化机制中如何坚持正确思想价值观给出科学回答,对党员干部增进自身人文修养、践行以文化人德行、提升文化治理能力提供重要参照。
其一,党员干部增进自身人文修养的教化逻辑应然。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还应该了解一些文学知识,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9]为此,习近平以其亲身经历,在倡导各级领导干部增进自身人文修养、崇尚文艺热爱人民方面作出榜样,他写文章悼念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结识的文艺工作者贾大山,赞扬他忧国忧民、甘为孺子牛的爱民情怀;他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文艺作品,从《荷马史诗》《神曲》《巨人传》《诗经》《天问》等名著故事,到屈原、杜甫、李绅等先贤佳句,习近平最为赞颂的就是其中从不同视角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的精神力量,最为看重的就是其中为了梦想不懈奋斗、勇往直前的教化激励价值。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将文化自信看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23)其实,广大党员干部作为肩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兴旺发展的时代担当,首先应当树立的就是文化自信,尤其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学通弄懂打牢,由此方能以身作则,教育和带动社会大众共同增进人文修养,在全社会营造和谐共享、以德为先的良好风气。具体来讲,党员干部须汲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5](164)将对这些有益思想的学思悟践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结合起来,立足于新时代改革创新的历史潮头,砥砺提升工作水平。
其二,党员干部践行以文化人德行的教化价值使然。习近平十分重视中国古典文学的当代传承教育,并亲自带头在重要讲演和文章中大量引用中华名著和经典,2015年人民日报社编写的《习近平用典》一书便是总书记带头践行中华文化以文教人、以文化人的一个典型。除此之外,在习近平主政县、市、省等地方所撰写的《摆脱贫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等著作中,使用中国典故语句多达135则,作为大国领袖能够如此高频而生动地使用中国经典治国理政,不仅为激活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示范,也为全党学习运用先贤智慧修身齐家、治国理政作出表率。可以说,正是习近平亲历亲为、以上率下的教育示范,有效带动了优秀古典文艺作品进入到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使之成为指引大众崇德尚文、守礼重义的德行参照和行动指南。同时,习近平还格外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家庭美德的伦理教化价值,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优良美德。倡导将中华传统家庭美德的修养同新时代领导干部树立良好“家风”联系在一起,号召各级领导干部把教育管理好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与使命担当。
其三,党员干部提升文化治理能力的教化实践必然。在马克思看来,新的社会形态将为人提供充分的自由选择条件,人人都将拥有从事文化艺术等审美活动的能力和权利。“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艺术家屈从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现象无论如何会消失掉”。[10]诸如雕塑、绘画等艺术活动将不再仅从属于某一阶级,所有人都拥有平等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能力与条件。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教育观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摈弃资产阶级文艺只为少数人服务、最终陷入金钱至上的桎梏糟粕,将文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现方式聚焦于人民本身。正因为如此,坚持文艺的人民属性构成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教育观的核心内涵,也成为各级党员干部提升文化治理能力的目标所在。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文化治理,一方面,要做好对文化产品和产业的引导规范,党员干部要清醒认识到习近平关于目前文化产业“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以及机械化、拜金式消费等不良现象的深刻论断,按照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妥善做好文化市场的规范监管,坚持文化体制改革中的社会主义方向,把好文化市场中的意识形态关口,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通过法治化、制度化、市场化等多种途径的综合治理,保证文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迷失方向,有效抵御文艺创作中低俗媚俗、粗制滥造的问题顽疾。另一方面,要树立文化自信,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的整体下发挥宣传教化功能。2014年习近平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就特别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于治国理政所蕴含的重要教化价值,中华文化以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启迪着当代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同时也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11]为此,党员干部要自觉参与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全局性工作中来,将文化治理能力建设与宣传教育功能以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形式展开,综合梳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方式,将承载重要文化理念的文物遗迹、古籍书画、艺术作品以一种更为大众、便捷和共享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化引导人们在遵尚道德、追求真善美的同时,激发市场在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传播正能量上的活力与效率,为在全社会构建人人共享共有的文明风尚、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