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与对话:实践育人实现的多元路径

2018-01-29 07:39李亚娟
江苏教育 2018年31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道德育人

/李亚娟

2017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通过21个方面的例举对实践育人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建议。现就“实践育人”的内涵、理念与价值、实施策略等论述如下。

一、实践育人的内涵理解

《指南》明确了实践育人以下几个维度的内涵:

1.儿童道德成长维度。儿童品德发展不会在抽象概念中完成,需要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实现成长。儿童的道德成长需要经历体验—经验—表征这一重要过程,《指南》实践育人部分所例举的场馆、院所、旅行、志愿服务、劳动、研究等方面皆是科学遵循儿童道德成长过程而提出和规定的。

2.德育内容与形式维度。作为教育者,每个人都希望通过最适合孩子的方式实现有效的教育,德育特别强调教育对象的适切性,实践育人里提到的21个要点,都是在深入理解儿童道德习得、道德行为可能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兴趣、意愿、思想、情感这些道德发展的基础性品质,即,德育内容与形式为孩子所喜欢,他们乐于参与,乐于接受,乐于学习,乐于改变。

3.德育方法维度。通常,学校德育的方法以观念、道理灌输为多,因此效果不尽如人意,《指南》实践育人部分所例举的场馆、院所、旅行、志愿服务、劳动、研究等方面内容,恰恰是改变强行道德灌输的具体体现,通过对话、体验、锻炼、服务的方式,让孩子产生直接与间接体验,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在劳动中学,在服务中学等,这些对话、协商、叙事的道德教育方法,引导、帮助、指导学生道德学习与道德成长。

4.明确当下且指向未来的维度。今天的孩子生活得怎么样?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今天孩子的学习生活、闲暇生活、消费生活、社会生活是怎样的?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今天的生活与教育为未来准备和奠基什么?这是学校德育乃至整个教育必须要考虑的事情。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需要在其真实生活的空间中练就,《指南》实践育人部分所例举的21个内容,皆是明确今天的孩子需要过怎样的生活,要采用怎样适切的教育方式,并且指向孩子未来生活中需要的做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做人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这就是在回应“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未来人”等一系列问题。

综上所述,实践育人就是为学生提供体验、探究、交往、表达自己及其对他人、对环境、对周围世界的时空、内容、方法的实践载体,在有目的、有计划、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德育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每个学段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立德树人,培育新时期受教育者的素质与能力、品格与精神。

二、实践育人的价值分析

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人具有更高、更新的素质。我们的时代正在发生一种根本性转变,越来越需要人的脑力、创造力发展,道德教育的人性化集中表现为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德性发展、潜能开发、自由、幸福、个性等最根本的需要给予关心和帮助,或说是对人精神的关怀。如果说解读实践育人的内涵,是对新时期德育价值的重新定位与反思,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那么从“为什么”的角度理解实践育人,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厘析实践育人的价值。

1.利于学生理解自己、他人、社会及周围世界。实践育人的核心价值,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实践育人的所有载体与形式都在支持、引导、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自己、他人、社会及周围世界。譬如,研学旅行、志愿活动、家务劳动等等,都是提供具体的时空,让孩子的认知、理解、情感、心灵与活动、环境及世界面对面,在不脱离人的真实生活的状态下,让孩子在体验、探究、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自我概念,了解自我价值与形象,学会自我教育,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角色替代、学会移情,了解与自己同时存在的他人与周围世界,并能够给予自己更多的关怀、评价与期待,在积极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世界关系中,学会与自己相处,与他人共处,并能够学会利他与关心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2.利于学校把握现时代德育内容、形式与方法。学校往往是在一个大的德育范畴中系统地开展道德教育,完成立德树人使命的。《指南》实践育人部分的具体例举,让学校能够根据自己所在学段明确把握学校德育实践的内容,能够体现价值追求、有实践自信地把握实践育人的所有资源。学校在完成德育内容梳理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在学校内部模拟、引进各种校外资源,完成力所能及的教育任务。一方面也可以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公共生活当中,完成育德工作。学生在公共生活中习得对他人、社会、伦理、风俗、习惯、历史、艺术、传媒以及大众的社会文化心理,掌握处理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公共生活中真实理解道德、人格,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和充满个性的完整自我。更重要的是,学校不再在模棱两可的状态中觉得这也要做,那也要做,无法聚焦学校德育的内核。有了实践育人的内容、形式与方法的规定性,学校就可以按照年龄、学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与操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利于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力发挥。德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正如埃德加·莫兰所论述的,在德育这一复杂系统中,环境系统、社会-文化、德育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指南》实践育人部分所例举的所有内容,特别有利于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清楚各自的教育边界,聚焦教育内容,系统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时间、空间与内容模块、内容载体,充分发挥三者各自的独特价值和三者合力的整体育人作用。

三、实践育人的实施策略建议

在当今社会,要研究正在成长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与价值观教育,就必须对他们所生活的现实环境进行审视,而青少年的闲暇生活、消费生活、网络生活中其实就蕴含着他们的新价值、新伦理、新信仰,蕴含着崭新的道德可能,也蕴含着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契机。教育如何去接受、去承认、去引导?教育如何用充满思想性的智慧完成自己的使命?

1.调查分析,了解学生道德发展需求。学校德育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德育工作者往往靠经验理解与实施学校德育,按照教育者的规定性实施德育。因此,学校德育的知识性内容居多,实践中的句型往往是“让学生”“使学生”如何如何,至于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则关注过少,致使做了很多工作,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二是学校德育内容如同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普适的关注品格与道德人格发展的事情往往作为学校特色来做,形成林林总总的所谓品牌,长此以往,德育的目的必定南辕北辙地离开学生。作为德育工作者,需要掌握德育研究、管理、实施的基本方法论和方法,即调查分析,充分了解自己家的孩子,自己班级的孩子,自己学校的孩子,自己所在区域的孩子,甚至全国青少年儿童总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方能对教育对象的已有经验、道德发展现状做充分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适合的实践教育活动,真正为其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做系统的培育。否则,很难做到紧贴学生身心发展实际与未来发展趋势,很难取得德育工作的实效。

2.科学研究,做好学校德育规划。如果说调查分析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作为德育实践工作者,还需要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做好规划,了解班级、学校、区域德育工作的重点是什么,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根据学生需要做好德育规划至关重要,因为规划代表着教育者的系统思考,代表着实践者的教育思维,代表着共同体的教育情怀。根据实践育人的内容,班主任、德育干部要考虑各自主要承担哪些任务,每个人擅长的是什么。学校德育共同体需要坐下来讨论、对话,形成计划,责任明确,分工到位,从而在共同的价值取向下,有创意地完成德育工作。同时,科学研究还需要每个层面的德育工作者,在实践育人的各个方面能够有一种道德研究的方法意识,譬如对生命叙事法、两难故事法、价值澄清法进行学习,以期能够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与孩子共同讨论话题,讨论价值认识,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讨论各自不同的价值观点。这样,在真实的环境中,真实的对话中,实现各自的道德经验提升,也引导学生学会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等等。

3.整合资源,建立德育专家库。家庭、学校、社会各自都有丰富的资源,为德育提供各种支持。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拥有团队意识和整合资源的意识,建立德育专家库,这个专家库要涉及社会各个行业与领域的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者要能够转换德育的权威至真实、普适的生活教育。这既是实施实践育人的要求,也是历练德育工作者的实践育人能力、提升实践育人智慧的必经之路。

4.专业提升,德育项目研究与引领。德育要能够真正走到学生心里,能够让德育工作者有实践的自信,还需要不断进行专业提升。德育工作者要学会做一些德育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深入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方法。譬如,班主任可以研究班集体建设、同伴交往、同理心等专题,这样做方能实现新时期班主任的角色转换,由管理学生转变为影响、指导学生,体现咨询、榜样、指导的职能。又如,德育干部可围绕学校、区域做学生发展项目、德育队伍建设项目。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准备的,很多时候,教师与家长反而需要“道德反哺”。我们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能力与素养,也需要德育工作者从自身专业提升角度提高理性思考水平、转变思维方式,重新认识现时代的各种生活实际,能够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思考德育实践逻辑,从而真正发挥德育专业引领作用。目前,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各地区做的德育课题等都是在尝试这种专业提升与项目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道德育人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