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育插上艺术的翅膀
——教育的艺术手段新探

2018-01-29 05:46庞学光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手段情感艺术

庞学光

艺术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教育理论和教育政策层面上早已得到了高度的重视,而且在教育实际工作者那里,也早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的东西或 “虚饰的点缀”。与此相比较,艺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却至今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应有关注。的确,在教育实践中,时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运用艺术手段营造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这种行为既缺乏广泛的普遍性,也缺乏意义明确的目的性,绝大多数教师还没有自觉地把艺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来加以运用。究其原因,固然会有很多,但是,人们至今仍然没有对其独特价值或功能、运用的原则与方法等问题作出充分的理论论证,应该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在《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第2期上发表的《教育的艺术手段初探》一文中,笔者曾专就教育的艺术手段之功能进行过粗浅的分析。本文拟对教育的艺术手段之独特作用与科学运用问题予以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

一、教育的艺术手段有何独特作用

教育的艺术手段是一种与科技手段相对应的教育工具,主要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文学等艺术表现形式。此处所说的 “艺术”,与作为课程体系组成部分的“艺术”有所不同。作为课程体系组成部分的“艺术”是指教育的内容,而作为教育手段的“艺术”则是指用于组织教育活动和课程实施的工具。尽管二者都是经过精心选择而确定的用以实现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的艺术作品,但是,前者较侧重于艺术作品的内容,后者则较侧重于艺术作品的形式。如果说,作为课程组成部分的“艺术”是教育者用来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一级工具,那么,作为教育手段的“艺术”则是教育者用来操作一级工具的工具,即二级工具。

对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言,艺术手段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之所以如此断言,是因为它具有其他教育手段所不具有的独特功能。

(一)艺术手段的运用能助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运用艺术手段展开教育活动时,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处于接受艺术影响的状态之中,亦即处于艺术欣赏的过程之中。亚里士多德曾生动地描绘过处于艺术欣赏中的人们强烈的情绪激荡状态:“当他们倾听兴奋神魄的歌咏时,就如醉似狂,不能自已,几而苏醒,回复安静,好像服了一贴药剂。”[1]如此强烈的情感震动,自然会驱除人的一切困惑、焦虑和其他心灵压抑。其实,艺术手段的作用不仅仅体现为有益于学生的精神健康,它对于人的身心两个方面的健康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首先,艺术手段的运用能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艺术手段的这一作用,源自于它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人的情感有消极与积极两种状态,消极的情感表现为忧郁、伤感或愤怒、悲哀,积极的情感表现为欢乐和喜悦。消极的情感对人的本性而言带有明显的否定性质,它会给人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危及人的精神生命的正常发育和健康发展。与此相反,积极的情感则能给人的精神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而对于艺术欣赏者来说,艺术能够有效地唤起他们的积极情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艺术之中所表现的主要是积极的情感。正如我国学者所言:“不管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出现什么样的情感,也不管这些情感是如何清淡、浓烈,它们最终都将指向快乐,使人获得愉悦的享受。”[2](694)这一得到充分验证的理论观点,不仅适合成年人,也同样适合处于成长之中的学生。一旦教师运用艺术手段施教于学生,那么,学生的内心自然就会被艺术的以情动人的巨大力量所俘获,他们就会不能自已地沉浸于积极情感的漩涡之中,在其中体验到人的属人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一方面能使他们从焦虑和紧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摆脱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各样的压力,从而避免因长期承受过重的压力而导致的精神病态和片面畸形发展;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本来就清澈、鲜活的心灵更为充盈、饱满,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活力与价值,从而以饱满的热情和振奋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获得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也许正是在此意义上苏珊·朗格才说:“与其说艺术影响了生命的存在,倒不如说它影响了生命的质量。无论如何,这种影响是深邃的。”[3]

其次,艺术手段具有治疗学生心理疾病的特殊功效。关于艺术的心理治疗功效,已积累了丰富得令人惊讶并且仍在继续增长的科学事实。例如,现代医学就确信,只有在心理学、艺术和医学三者融汇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最佳的治疗效果。当代审美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也发现,艺术形式和健康人的脑电波震荡之间是内在契合的,艺术以其特殊的内在结构、独特律动吻合了人的生理—心理需要,从而使艺术接受得以有效地转化为心理治疗。总之,种种科学事实已经能够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们完全可以调动艺术反应的精神成分来调适人的官能状态,治疗人的心理疾病。甚至可以说,“艺术如果要获得元气,就必须满足人类的本质需要……这些需要往往更明显地表现在患者身上,也同样明显地从患者通过艺术接受获得的各种益处上反映出来。艺术通过展示自身为患者力所能及的一切,正提醒我们注意它对所有的人所具有的意义”。[4]

种种科学事实还表明,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对成年人来说,还是对于成长之中的学生来说,都具有心理治疗的独特功效。例如,音乐接受或音乐欣赏能唤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能够有效地驱散青少年儿童、特别是残疾学生和学习成绩较差学生心底的阴霾,使其在灰暗的人生状态中感受到灿烂的阳光,从而成功地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重新振奋起来。舞蹈艺术的心理治疗效果也颇为明显。一方面,它通过有节奏的运动消耗体力可以直接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使他们在舞蹈中诚实地直面自己的内心现实,充分地释放被压抑的情绪。即使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作品,也能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帮助。据说,在心理学家荣格的整个青少年时期,宗教的冲突一直缠绕着他,使他痛苦不已。在他无法平静、疲惫不堪之时,他主要是依靠阅读诗歌、戏剧作品等才得以解脱的。

最后,艺术手段的使用有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人是身心统一体,其精神与身体的发展是一个互为循环的过程,即精神影响着身体,身体也影响着精神。甚至可以说,身体的盛衰原因,分析到最后大部分都要归结到那些相关个人的心理影响。正因如此,艺术手段之心理治疗过程,同时也是身体治疗过程;艺术手段给人带来愉悦的精神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人的身体健康的促进过程。例如,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音乐欣赏不仅能调节人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引起心理生理学观察指标的正向变化,而且还能引起唾液中免疫球蛋白A浓度的变化,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在此方面更有说服力的例子是,我国学者于1984年在湖南马王堆疗养院建立的第一所心理音乐治疗室对神经官能症、高血压、冠心病等十几种心理和身体疾病治疗所取得的治疗效果。该治疗室根据音乐处方编辑出版的系列保健磁带《音乐医生》共分六辑,分别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焦虑症、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消化性溃疡等十五种疾病的治疗及健康人的保健。这些音乐处方,对于学生身体疾病的治疗与身体健康学生的保健,也应该是普遍适用的。

不仅如此,艺术手段的运用还能直接带来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例如,我们可以把一首诗歌谱上曲子让学生演唱,而演唱本身就能强身健体,因为音乐表演时需要身体多块肌肉与神经的配合,它可以训练人的神经通路,同时释放一种名为催产素的荷尔蒙。这不仅能使学生心情愉快,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神经的兴奋性,调节其血液流量,促进其血液循环和身体的新陈代谢,从而使他们拥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二)艺术手段的运用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像人类的其他实践活动一样,教育实践活动必然、也必须体现出对效率的追求。教育教学效率的高低与师生的身心状态密切相关,其身心状态越好,教育教学效率就越高。由于教育的艺术手段能够激活和改善师生的身心状态,所以它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首先,艺术手段能够缓解师生的身心疲劳,使之拥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活动之中。对于人的精神而言,艺术首先是一种至性至情的吁求,因而,运用艺术手段进行的教育活动,对于师生双方来说,总是伴随着一系列愉悦的心理活动而展开的。艺术手段不同于科技手段,它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艺术总是在偏离于有碍于情感的自然流淌的强迫性因素的同时,给予接受者一种无可抵御的、心悦诚服的统摄力。因而,当接受者由衷地投入到艺术的怀抱时,由于审美经验的形成和提升,一切外源性的干扰就被阻断,从而进入一种使自身在愉悦中趋向平衡的‘内心环境’。”[2](705)当教师运用艺术手段施教于学生时,师生双方都会在愉悦中缓解疲劳的精神,化解诸种心理的重负,进入一种趋向平衡的内心环境。不仅如此,这种内心环境还会作用于他们的身体,消除其身体的疲劳,释放其身体的能量。在此情况下,获得较高的教育教学效率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其次,艺术手段能激活学生闲置而未利用的心理资源或大脑潜力。大量的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心理潜能或大脑潜力是巨大的,目前尚远未充分开发和挖掘出来。对此,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洛扎诺夫有过极其深入的研究,并根据其研究成果提出了风靡世界的暗示教学法。后来,北美学者奥斯特朗德(Ostrander S.)和薛露德(Schroeder L.)对暗示教学法稍加改变,将其改称为超级学习法。客观的逻辑正如洛扎诺夫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在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两大类精神因素,即有意识的、理智的、逻辑思维的理性因素和无意识的、情感的、直觉思维的非理性因素。只有当这两类精神因素的活动都处于最和谐状态时,人的心理活动和学习活动才最有效益。而传统的教育理论只强调理性因素的功能,轻视非理性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人为地阻塞了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感知途径。正是从打开这个以往被阻塞的感知途径、激发个人闲置而未利用的巨大资源或潜力出发,洛扎诺夫等人创立了“暗示教学法”。

中外诸多学者的验证性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暗示教学法以及由暗示教学法改造而成的“超级学习法”是普遍有效的。这同时也表明,暗示教学的手段是普遍有效的。暗示教学的手段种类繁多,包括艺术、权威、瑜伽或自生训练,等等。其中,艺术手段在激发“个人的一定潜力的活化”方面最为快捷和有效。洛扎诺夫特别强调声调和节奏的力量,以及音乐对人的感召力。同时,他也以其实验研究成果为基础指出,音乐并不是唯一的暗示手段,一首歌词、一首小诗、一段滑稽剧等,都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艺术手段之所以能够最为快捷和有效地激发“个人的一定潜力的活化”,是因为人的非理性心理活动主要是大脑右半球的功能,而艺术直接关系到“负责”处理空间图形、色彩、声音的大脑右半球。正因如此,当教师运用艺术手段展开教育活动时,艺术的作用自然会为学生所感知,就会使学生的大脑进入一种舒展而灵敏的良好状态,即所有的精神因素都处于一种协调活动的状态,从而取得积极且高效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如何有效地运用教育的艺术手段

正因为教育的艺术手段具有上述独特功效,所以,我们绝不应该再如以往那样对它置之不理或弃之不用。然而,要充分发挥艺术手段的独特作用,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并讲求科学的方法。

(一)运用艺术手段的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意欲充分发挥教育的艺术手段之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就应该遵循以下两大基本原则:其一,艺术手段与科技手段协调使用原则;其二,艺术形式与教育任务相互匹配原则。

1.艺术手段与科技手段协调使用原则

艺术手段虽然应该是人类全面发展艰难道路上的可靠助手和朋友,但是,辩证法是无情的。如果我们以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予以分析就不难发现,艺术手段绝非无所不能,相反,它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明显的局限性。首先,艺术手段不能传递系统的知识。艺术手段虽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从而使他们的系统知识的学习极其富有成效,但是,它本身不能传递系统的知识。[5]其二,过多地运用艺术手段,有可能造成学生思考能力的萎缩。例如,如果我们将某一学科配上艺术形式,那么其内容设计就必然会变得简单、有趣和新奇。学生过多地接受这种虽然有趣却是浅显、零散的知识,就会因缺乏深入的思考活动而导致理解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萎缩。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艺术手段,却又不能过分夸大艺术手段的独特作用,更不能因此而轻视与之相对应的科技手段。与艺术手段相比,科技手段最为突出的优越之处,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精神世界中的理性因素,减轻系统知识教学的难度,加快系统知识传递的速度,提高系统知识教学的效率。然而,教育的科技手段也并非无所不能。不管多么高超的科技手段,都是无生命的存在物。即使是高水平智能的电子计算机,也不是有生命的人,它所模拟的只能是人的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而学生是有生命的有机体,而且不只是能与他人进行逻辑对话的、仅有知觉、记忆和思维能力的纯粹智能有机体。学生作为有生命的系统,其精神世界中包含有需要、情感、愿望、动机、直觉、无意识等各种非理性因素,这些因素对其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调节、制约、促进作用是极其显著的,而科技手段不能充分地激发这些非理性的精神现象。因此,仅仅依靠科技手段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由此可见,作为两种各具特殊规定性的教育手段,艺术手段和科技手段虽然特点不同,功能各异,但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而且一方的长处正是另一方的短处。正因如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既要掌握并善于运用艺术手段,又要积极掌握和运用科技手段,使二者紧密配合,取长补短,以最大的综合效应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艺术形式与教育任务相互匹配原则

艺术形式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教育以艺术为手段,也就是运用艺术形式实现教育目的,达成培养目标。因此,在教育理论范围内,以人对艺术形式的感知方式进行分类应当更为恰切。按照这一标准,可以将艺术划分为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舞蹈等)、听觉艺术(主要是音乐)、视听艺术(包括戏剧、电影、电视等)和想象艺术(如文学)。不同类型的艺术作用于人的范围与机制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艺术手段。例如,如果要营造高雅而富有情趣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就应该重点选择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手段;如果想把学生从紧张焦虑的心境中解脱出来,就最好选择让他们聆听美妙动听的音乐。如此等等。

其实,不仅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作用范围和机制,就是同一类型的不同的艺术形式,甚至同一种艺术形式的不同表达或呈现方式,其作用于人的范围或侧重点也有所差别,只有根据不同的教育任务予以精心选择,才能获得预期的教育效果。以音乐为例,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音量等不同,其作用于人的身心所产生的作用就会有所不同。音乐中的行板到中板(约72/分—96/分)会使人听后变得心平气和,血压、呼吸都处于平稳状态。比这慢的节奏对人的心理节律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比这快的节奏则能使人的交感神经系统进入兴奋状态,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情绪高涨。在一定的速度下,节奏、节拍的松紧、轻重交替,能使人自我调节,减少能量消耗,在较长时间的欣赏中不产生疲劳感。当人接受音乐的音量的影响时,也有类似的情况。一般说来,强的音量常常会激起人的强烈的情感,中等音量能使人进入比较温和或较为深沉的情感状态,弱的音量则能使人的心境变得较为宁静。仅从此方面就足以看出,并非任意一首乐曲和歌曲都适宜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治疗学生身心疾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或作为完成某一项具体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工具。我国有的学者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具有不同作用的曲目进行了有选择性的分类。例如,催眠:可选用《二泉映月》《平湖秋色》《烛影摇红》《军港之夜》《杨翠喜》《出水莲》《春思》《银河会》等曲子;镇静:可选用《塞上曲》《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仙女牧羊》《小红桃》等曲子;舒心:可选用《江南好》《春风得意》等曲子;解除忧郁:可选择《喜洋洋》《春天来了》《啊,莫愁》、西贝柳斯的《悲痛圆舞曲》等曲子;消除疲劳:可选用《假日的海滩》《锦上添花》《矫健的步伐》、海顿的组曲《水下音乐》等曲子;振奋精神:可选择《娱乐生平》《步步高》《狂欢》《金蛇狂舞》等曲子;促进食欲:可选用《花好月圆》《欢乐舞曲》等曲子。此外,还有学者研究、编集了日常生活中音乐治疗的西方经典名曲大全,谓之“名曲处方”,包括治疗抑郁的曲目、消除焦虑的曲目、消除嫉妒和仇视心态的曲目、对偏头痛和肩酸有疗效的曲目、能够有效催眠的曲目、缓解胃痛的曲目、降低血压的曲目、缓解身体疼痛的曲目、缓解身心疲劳的曲目、愉悦心情的曲目,如此等等。[6]这些“处方”对正在成长中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是否适合另当别论,但这些“处方”经过在成人中的实验所取得的明显“疗效”足以证明,以音乐为手段施教于学生时,必须“对症下药”,即必须针对教育教学的具体任务或意欲解决的具体问题,精心地、科学地选择适宜的乐曲和歌曲。毫无疑问,在运用其他艺术手段时也必须如此。

艺术形式与教育任务相互匹配原则,还内在地要求教师运用的艺术手段必须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例如,不少优秀教师常常在课前吟诗咏歌来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使之产生宁静轻松的心境。这的确是一种放松精神的有效方法。但是,教师“在选用诗词的时候要注意,诗词的意思和意境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与诗词之间达成一种和谐才起作用。否则尽管教师在吟诵时已完全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之中,而学生却面面相觑,不解其意,就成了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如果教师选用的诗词能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就更好了,还可因势利导,导入新课”。[7]

(二)运用艺术手段的主要方式

如何具体、有效地运用艺术手段组织和展开教育活动?对此问题的解答,虽然目前尚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但已有不少可以借以理论提升的实践经验。笔者结合已有的实践经验,尝试性地对此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析。

1.寓教育活动于艺术活动之中

学校时常举办的许多教育活动,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如果单纯地以“科学”的方式予以展开,往往收效甚微。增强其实效性的最为可靠的办法,应该是将教育活动寓于艺术活动之中。例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举行歌咏比赛,以孝敬父母教育为主题举办诗歌征文比赛,以歌颂党的丰功伟绩为主题举办书画作品征集与展览等,赋予思想道德教育以艺术形式,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精神愉悦地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和道德自我的成长。

2.为教育活动配上艺术形式

这一方式主要是用于帮助学生放松身心,激活潜能,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例如,把一篇课文变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使学生通过表演透彻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在接受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接受到渗透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举行运动会入场式时播放《运动员进行曲》,以此激发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助推其运动潜力的充分发挥;举行校庆活动时播放国歌和校歌,让学生的爱国和爱校之情自然而然地在胸中升腾起来;举行募捐活动时播放《让世界充满爱》,充分唤起学生善良的本性和无私的爱心。如此等等。这一方式可以更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例如,课前准备阶段,播放节奏明快的音乐使学生身心放松;讲授新教材和范读课文时,播放节奏缓慢、深沉而富有激情的音乐增强讲授效果(如配乐讲故事、配乐诗朗诵等);书面练习时,播放节奏缓慢、匀称,能给人带来舒适、安宁感觉的音乐以增强练习效果;在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或做一些激活练习(如快速抢答、游戏等)时,可选用一些节奏轻快、气氛较为热烈的音乐,营造一种活泼、欢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言,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又如,把难以记住的教学内容编成一首小诗让学生诵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其记忆的效率。

3.用艺术作品塑造校园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笔者想补充一句:“会说话的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应该是艺术的。”学校物质环境除了要干净整洁外,还要健康而富有情趣。一方面,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在校园内(包括学习区、活动区和生活区)设置假山、喷泉、凉亭、石山、林荫、花架、花圃等;另一方面,所有的学校都应根据教育方针的要求和学校的办学特色或独特追求,在校园内设置名人雕像或艺术造型,在报栏、画栏或画廊经常设置一些雕刻、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作品,使校园高雅而优美。此外,学校还应时常能听到悦耳、动听的歌声和乐曲声。总之,要让艺术几乎关涉到学生生活和发展的每一个空间,让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世界成为艺术的世界。艺术的世界不是关于世界究竟是怎样的“知识”的世界,也不是关于世界究竟应当怎样的“价值”的世界,而是一个能使人陶醉、激动的陶情冶性、怡情悦性的“审美”的世界。“审美”的世界能使人的感受更加强烈,使人的生命更加富有色彩。建设这样的生活世界,其目的在于让艺术在提升学生的审美、休闲、娱乐、健康等现代生活品质的同时,使他们获得身心的愉悦和生命境界的提升。

4.针对特殊教育任务的艺术手段运用

所谓针对特殊教育任务的艺术手段运用,主要是指对患有身心疾病学生的艺术治疗。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和校医院或医务室,专事学生身心疾病的治疗工作。但是,真正运用艺术手段者却寥若晨星,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应以积极的态度引入艺术治疗。目前看来,艺术治疗的最大问题在于人才的匮乏。对此,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的艺术学院增设艺术治疗专业,尽快培养一批从事艺术治疗的专门人才。

针对特殊教育任务的艺术手段运用,还包括在其他一些特殊情况下对艺术手段的使用。例如,考试(特别是重要的考试)前,或体育比赛(特别是重要的比赛)前,学生大都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影响考试或比赛成绩。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用经过临床验证的音乐处方平稳其情绪,消除其紧张心理;校医给学生治疗伤病时,可以播放乐曲以帮助他们松弛身心,舒缓疼痛;对于那种内心极度压抑、痛苦的学生,若用通常播放轻松美妙音乐的办法是难以缓解其痛苦情绪的,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使用充满悲伤、痛苦和矛盾情感的音乐来帮助他尽情地发泄消极情绪,进而激发其内心深处的积极力量。如此等等。

猜你喜欢
手段情感艺术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纸的艺术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