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芬
(中山大学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社会工作是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社会服务功能。而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社会服务功能,就必须从根本上摆正社会工作的地位。而与社会工作地位问题直接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认同度问题。在一定意义上看,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认同度是判断社会工作地位的核心指标。
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启动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以来,在党政部门和社会工作教育界及实务界的共同推动下,社会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工作职业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王瑞华:《从公共政策途径看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战略——基于价值、困境与出路的多维分析》,《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然而,我们应当看到,社会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其中,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认同度问题就是首要问题。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不平衡、人才流失、发展动力不足、职业倦怠等问题,实质上都是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低的直接或间接反映。正因如此,有学者指出:“社会工作发展需要更多的承认。”*王思斌:《走向承认: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河北学刊》2013年第6期。要提升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认同度,就必须从理论上科学构建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的测量指标。可以说,科学构建测量指标是研究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问题的基石。
要科学构建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的测量指标,首先就必须正确认识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的主体和内容结构。主体即谁去认同的问题,内容结构即认同什么的问题,或主体对内容认同的基本框架。在学术界以往的研究中,职业认同的主体仅限于社会工作者,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认同度不仅仅取决于社会工作者的认知与期望,而且也取决于政府部门、公众和服务对象的认知与期望。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各项社会工作政策、公众对社会工作的知晓度、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工作职业的长足发展。这就是说,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的主体必然包括政府部门、公众、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认同”这一概念首先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认同是反映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者被模仿者在心理上、感情上趋同的过程。*杨树燕:《职业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认同感研究》,《新西部》2013年第20期。吉登斯曾指出,自我认同是在反思性选择和反思性自恋机制作用下的一种建构过程。*[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可见,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认同也是一种建构过程,实质上是政府部门、公众、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等认同主体对社会工作职业在情感上、心理上的趋同过程。由于职业价值理念、职业规范、职业报酬、职业声望和职业发展前景是政府部门、公众、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等认同主体实现心理趋同的基础性条件,因此,从建构主义的分析视角来看,职业价值理念、职业规范、职业报酬、职业声望和职业发展前景五个因素不仅构成了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的的基本框架,而且也构成了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的基本测量指标。
职业价值理念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显著标志。*甘炳光:《回归信念:社会工作信念的实践》,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职业价值理念是测量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的价值取向认同指标,在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的测量指标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对价值内涵的理解,存在多种观点。笔者认为理解价值的内涵应从客体的功能属性和主客体的关系两方面去把握。价值既包括客体拥有的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属性,又包括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客体的客观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在柏拉图、康德和黑格尔那里,“理念”是一个含义比较广泛的上位概念,它包容了认识、观念、思想、构想、理想 (预想)、信念、精神、理性、理智等含义,又包含了目的、目标、宗旨、原则、规范、追求等意蕴,是一个具有“集合性”“完整性”的“观念性的理念总体”*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由此可知,理念是指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所形成的观念或观点,是一种追求的目标或境界,或者说是一种对理想追求的概念化、系统化表述。*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职业价值理念则是指人们在对某一职业的客观属性及意义的理性认知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或观点,是人们对此种职业的理想追求。由此,可以给社会工作职业的职业价值理念下一个定义:指人们对社会工作这一职业的客观属性及意义的理性认知和理想追求,是政府相关部门、各级社会组织、公众和社会工作者在指导社会工作实践或是进行社会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套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观念体系。在这里,“理性认识”主要是有关“社会工作是什么”“社会工作能做什么”等方面的内容,内在地包括了对社会工作的含义、宗旨、使命、职能等的认知,是对社会工作这一职业基本属性的基本看法和理性审视;“理想追求”主要是有关“社会工作应该是什么”“社会工作应该做什么”等方面的内容,这是在对社会工作职业理性审视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社会工作的理想、信念、精神、目标、责任、变革与走向等问题,是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构想、追求和展望。可见,职业价值理念内涵极其丰富,既包括零散的、感性的理念,又包括系统化的、触及社会工作之本质的理论观点;既包括对社会工作的理性认知,也包括相应的情感体验和理想追求。社会工作职业价值理念的认同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职业的宗旨、功能、目标和实践策略等方面有的情感体验、认可与期许。
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重要形式,职业规范是人们根据职业特点制定的引导从业人员职业意识与职业态度、调节从业人员职业行为以确保职业活动有序进行的规则体系。职业规范通过调动从业人员的社会理性、引导从业人员认知与服从职业精神而有效地调节职业内外部的社会关系,确保职业活动顺利进行,完成职业目标。
职业规范是一整套规则体系,内在地包括岗位规范、法律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等。其中,岗位规范包括职业礼仪、职业准则、职业义务、职业责任等;法律规范包括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和规定;职业道德规范中最核心的是职业精神,此外还有职业理想、职业良知、职业作风等内容。职业规范的确立有助于建立职业标准,明确职业准入条件;有助于某一职业获得合法的社会地位;有助于某一职业彰显其职业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职业规范认同度是测量一种职业社会认同度的重要标尺。当前社会工作职业规范体系发展不完善,岗位规范、法律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不明确不统一,这使得社会工作职业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管理混乱或是“无人监管”现象,从而直接影响到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认同度。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较低,最终产生“失败感”;二是公众或其他组织对社会工作职业的认知会因此出现偏差,对其发展前景感到堪忧,认同度自然会不断降低。
报酬也即薪酬,人们对它最早的认识是:付给劳动者的货币,即工资。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认为工资是雇员投入劳动要素而获得的报酬,并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来衡量。*叶欣逢:《国有企业员工薪酬满意度研究——以广州市国有企业为例》,广东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正如詹姆士在其所著《行为科学》中讲到:薪酬是企业对它的员工给企业所做出的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和创造所给的相应的回报和答谢。*王磊:《知识型员工内在薪酬满意度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内蒙古财经学院硕士论文,2011年。后来,著名学者 Robbins 进一步研究了薪酬的表现形式,指出薪酬包括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两种表现形式。内在薪酬包括参与决策、较大的责任、个人成长机会、较大的工作自由及自由裁定权、较有趣的工作、活动的多元化等内容。外在薪酬分为直接薪酬、间接薪酬和非财务性薪酬。*朱芳芳:《利益一致和利益冲突——高管团队薪酬差距的激励效应研究》,《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年第4期。
用来衡量职业认同度的职业报酬不单指外在报酬的货币数量,而是指全面薪酬,包括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两种形式。外在薪酬是指量化为货币性价值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内在薪酬是指不能量化为货币性价值的附带价值,如个体的成长机会、工作的自由度、决策权、活动的多元化等。外在薪酬是从业者获得个体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资源的重要途径;内在薪酬是个体获得精神满足、职业信心和职业认同的重要的物质基础。
职业报酬认同度是人们对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的认可与接受程度,即外在薪酬起码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货币量,内在薪酬能给个体带来工作满意度、晋升与发展的机会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可见,职业报酬是测量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的经济地位认同指标。
当前,社会工作行业薪酬结构失衡、缺少晋升与发展的机会等已严重制约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和行业外人员对社会工作职业的认同,社会工作人才流失率高,人员流动频繁,出现了“行业引不来”“机构留不住”“社会工作做不好”的尴尬局面。
(3)社会资本拥有量(A3)是指镶嵌于社会网络中所获得的、被别人认同接纳的成员身份的能力,包括社交面(x7)、社会地位(x8)、亲朋好友支持度(x9)和一般关系支持度(x10)。
职业声望是指人们对某一职业的意义、价值和社会地位的一种综合评价。*魏淑华、山显光:《教师工作价值观与职业认同的关系》,《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从本质上看,职业声望客观地反映了一个职业受社会欢迎的程度,体现了一个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反映了社会舆论对该职业的支持和认同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测量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认同度,就必须测量社会工作的职业声望。可见,职业声望是测量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的社会地位认同指标。
职业差异的普遍存在是直观的社会现象。对于这一差异的探究主要的理论有戴维斯和莫尔(K Davis&W Moor))的功能论、帕森斯(T Parsons)的共同价值观与首要社会机构论、R辛普生与I辛普生(R Simpson&;I Simpson)的教育、技能、责任论和特雷曼的结构功能论。戴维斯和莫尔认为,职业本身的功能差异决定了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的差异。其原因在于一些职业在功能上比另一些职业更重要,更需要有特殊才能和技术者去承担,为了使人们愿意接受这种特殊才能和技术的培训,这些功能重要的职业就必须具有足以吸引人的特点或特殊利益。这些特殊利益包括职业的报酬以及舒适性、消遣性、自我尊重性、自我扩张性等。*K.戴维斯、W.莫尔:《分层的一些原则》,载 《美国社会学评论》第10卷(1945年4 月号),第242-249页 。帕森斯认为,不同职业声望、身份的高低是人们道德价值观评价的结果,评价的根据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而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又是由社会的首要机构所塑造的。帕森斯还指出,至于究竟哪一种机构能成为首要机构,则是由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因素决定的。*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39-41页 。R辛普生与I辛普生(R Simpson&;I Simpson)认为是不同职业所需的教育、技能、责任的差异导致了职业声望地位的重大差异*R.L.辛普生、I.H.辛普生:《职业声望的相关与评估》,载《美国社会学季刊》第66卷(1960年9月号),第135-140页。。特雷曼认为,职业声望的差异是由社会结构自身所决定的。对任何一个稳定的制度体系来说,一致性的解释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对急剧变迁的制度体系来说,制度变迁和由此引起的观念冲突,会造成职业声望评价不一致。我国学者李强指出人们在评价职业声望时,首先考虑的是高知识、高技术、高教育的因素。凡是与这些因素联系密切的职业,往往得到很高的分值。在这一点上,各阶层的看法具有很强的一致性。*李强:《转型时期冲突性的职业声望评价》,《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可见,职业的权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回报率是职业声望评价的三大核心标准,此外,职业的社会贡献率、社会责任感、尊严感、安全感、舒适度等指标也是社会声望评价的重要指标。
在目前学术界对职业声望的测量中,社会工作这一职业并没有被纳入基本的职业类别进行测量,也就是说,社会工作职业声望的得分和排名尚未可知,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工作职业边缘化的社会地位。
职业发展前景是指某一职业发展的动力、路径和动态趋势及其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契合度。从组织行为学来看,一种职业的契合度高,则该职业的发展前景好,员工向上流动的机会也就多;反之,则该职业的发展前景差,员工向上流动的机会也就少。就职业发展前景社会认同度高的职业而言,员工能够在从业过程中获得工作技能和能力素养的提升,其职业发展道路就越畅通,个人成就感就越高,向上流动的机会也就越多;同时,也代表着职业发展动力充足,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并有着强劲的人才吸引力。职业发展前景是测量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的组织承诺指标。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职业的岗位设置严重不足、岗位职责不明确,考核和晋升制度不科学、不完善。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技能、能力素养的提升,更严重堵塞了他们的职业发展通道,降低了他们的从业意愿和组织承诺水平。此外,虽然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是加强社会治理的客观要求,但由于受到制度、组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人们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认知不清晰,因此,人们对社会工作职业发展前景认同度还很低。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可见,如何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已经纳入了中国政府的重要议事议程。发展专业社会工作,主要涉及到机构和人两大问题:一是社会工作机构培育问题;二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专业化和职业化)。无论是社会工作机构培育问题,还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都与制度建设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建设是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根本问题。实践中出现的社会工作者“弱势退出”现象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问题。从专业化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社会工作尚未成为社会认同的一门专业;从职业化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社会工作尚未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一门职业。而制度缺失无疑是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低的关键瓶颈。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持续性过程,它需要公共政策为其提供依据、保障和驱动*王瑞华:《从公共政策途径看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战略——基于价值、困境与出路的多维分析》,《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因此,要提升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认同度,就必须从社会工作机构培育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两个维度上解决制度缺失问题,努力扩展社会工作职业发展的制度性空间。这正是重构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测量指标的政策意义所在。
社会工作机构的培育与国家宏观的公共政策息息相关。这些公共政策主要包括财政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两个方面。
1.完善社会工作机构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
作为一种城乡服务类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机构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它在推进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政府承接职能转移,减轻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负担;二是为公众提供公益性服务,满足公众的社会福利需求。可以说,在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工作机构应该是政府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作为国家公共政策的核心力量,财政税收政策必须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积极促进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使之在公共服务中的专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政府应该优化财政税收政策,为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提供优惠性的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
(1)要加大对社会工作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当前我国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缓慢、步履艰难,有许多社会工作机构甚至名存实亡。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工作机构的培育经费尚未被纳入到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之中,仅有少数地方政府以“孵化”的名义进行了蜻蜓点水式的所谓“支持”。因此,要促进社会工作机构的大力发展,政府就必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社会工作机构的培育经费纳入到年度公共预算之中,并制定单列开支计划。这就要求,加快修订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确保政府向社会工作机构购买公共服务的规范化,从而使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获得长期和稳定的财政支持政策。
(2)要建立社会工作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要激发社会工作机构的活力,就必须保证其收入来源的稳定性和增长性。社会工作机构的收入来源主要由经营性收入(主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资金)和社会捐赠两个部分构成。无论是经营性收入还是社会捐赠,都有赖于优惠的税收政策。这是因为,税收政策是调节公民利益关系的有力杠杆。这就要求,一方面,政府必须将社会工作机构获得的经营性收入纳入免税范畴;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对社会捐赠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减免税收的形式来保障捐助者的利益,从而为社会工作机构获得社会捐赠提供制度保障。
2.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
目前,各级政府虽然承接了“政府购买”的政策口号,但是,仍然存在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思路,难以超越“命令”惯习,总是通过人事、财务、服务等途径对社会工作机构的运作进行间接掌控。可以说,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不是建立在服务“购买者”与“提供者”基础上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不仅与“共治”的社会治理理念背道而驰,而且也导致了购买公共服务制度的变相垄断性,从而违背了制度设计的初衷。因此,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势在必行。
要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必须从制度层面解决购买方式、服务项目、服务价格和经费拨付四个问题。从购买方式来看,政府应该采取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的方式,而非购买社工服务岗位的方式。从服务项目的形成来看,不应该由政府单方面提出项目,而应该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从服务价格的确定来看,不应该由政府单方面确定,而应该由政府、社区和社会工作机构三方协商确定,以保证服务价格的相对合理性和公正性,从而保证社会工作项目和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可持续性。从经费拨付来看,政府不应该让社会工作机构长时间提供免费服务从而导致难以为继的局面,而应该保证经费拨付的及时性,即在签订了购买协议后立即拨付一定比例的经费。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地位、职业地位的制度性安排息息相关。只有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地位、职业地位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才能真正提升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认同度。
1.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地位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正式文件确立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地位,以实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要大力加强社会工作职业价值观的制度建设,要用文件的形式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专业价值、专业体系和专业特色的制度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社会工作的职业价值理念认同度。
职业价值理念包括“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两方面。提升社会工作职业的价值理念认同度重在精心培育。而要培育社会工作职业的正确价值理念,就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应回答“社会工作是什么”、“社会工作能做什么”的问题。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的职业,其本质是道德实践。从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来看,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它的目的或职能是解决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宗旨是助人;使命是帮助个人、群体、组织或是社区摆脱生存和发展困境,维护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二是回答“社会工作应该是什么”、“社会工作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基于社会工作的宗旨,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爱与奉献的职业,作为专门的助人的职业,它应该有其专业的助人方式方法。因此,社会工作职业的价值理念应包含助人自助、平等正义、共享和谐、自主自尊、利他主义。
社会工作职业价值观的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是政府要高度重视。政府相关部门及机构要深刻认识到职业价值理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充分发挥价值理念在提升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中的作用。二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培育机构——高等院校要在理论研究、课程设置、实训操作、职业规划等环节加强职业价值理念的培育与内化,培育好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价值理念素养。三是要加强社会工作职业价理念在公众层面上的传播与认同。这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工作机构共同发力,借助各个媒体、自媒体平台加大对公众的解释力度,消除对社会工作职业的曲解,理解并认可社会工作职业价值理念。四是要加强和服务对象的沟通,特别是加强社会工作宗旨、方法在服务对象中的解释力度,使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达成一致,从而有效推进社会工作的开展。
2.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地位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
职业地位主要包括职业资格标准、职业薪酬制度和职业晋升制度。由于职业资格标准、职业薪酬制度和职业晋升制度决定着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认同,因此,社会工作者的发展前景本质上是由其职业地位所决定的。这就要求,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正式文件确立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地位,以实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化。
(1)要加强社会工作职业规范的标准化建设。有学者指出:“职业伦理守则的制度建设是一个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这是美国等国家社会工作发展和标准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卢磊:《中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基本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福利》2015年第12期。目前,我国有关社会工作职业规范的文件有两个,一个是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主要从工作标准角度规定了社会工作这个职业的工作要求、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另外一个是2013年民政部颁布实施的《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主要从道德角度指引我国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自律。无论从文件的命名还是文件的内容来看,我国社会工作职业规范的建设还处形成阶段:一是已有的文件侧重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技能规范化的规定,对于职业道德停留在指引的层面。二是文件的内容还比较单薄,如尚未涉及社会工作岗位体系的设置,未涉及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规范等内容;三是文件规定在实际的践行层面比较弱。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发现,“机构工作人员工作和责任分工很不明确,工作安排也不规范,经常出现一人多职的情况,或者临时有项目很繁忙的时候,会出现一把抓的现象……机构没有一个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安排……整个工作流程在项目多的时候会呈现很混乱的局面;而且对于上下级工作汇报也不规范……致使机构问题越积越多,项目活动开展无法顺利进行,有些时候 L 提出的反馈得不到回应,这让她对职业的期待有所减少。”*郭琳:《社会工作职业困境中的自我认可——专业社会工作L的心路历程》,首都经贸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大力健全社会工作职业规范体系,已是势在必行。一是在国家层面加强规范制度建设,出台更多的权威性的文件,对社会工作机构的行业准则、资质、工作流程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守则、职业伦理等方面进行规定。社会工作专业守则对专业价值理念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公开的、明确的专业守则有助于维护社会工作的专业形象,进一步提高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同。二是要加强职业规范体系的践行。从政府部门到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到社会工作者个人,都应严格遵守职业规范。
(2)要制定政府指导标准价位下的社工协议薪酬制度。社会工作者的薪酬普遍过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外在报酬方面,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非发达地区,社会工作者的工资收入普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对北京市持证社会工作者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月平均薪资水平在 2001—3000元左右*赵一红、庞志:《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建设研究——基于北京市持证社会工作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社会建设》2017年第3期。,在深圳,本科以上一线社会工作的平均收入为3500—4000 元/月(不含五险一金),而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深圳市2011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为 4595元/月*王宇宁:《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者职业困境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在济南,2013年社会工作工资的标准是这样的:专科学历1700元,本科学历2100元,研究生学历2600元。*赵猛:《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社会工作者内在薪酬过低主要表现在职业晋升空间有限、工作考评机制不完善、职工培训机制不完善、工作强度大等方面。深圳市于2007年出台“督导助理-见习督导-初级督导-高级督导”的督导晋升制度。但目前发展督导的名额是按照各社会工作机构所有社会工作岗位的人数以一定的比例数量进行配置的,对于发展规模较大的社会工作机构来说,“论资排辈”,会使一部分有着多年一线实务经验的中坚力量,面临职业晋升机会较小的困境。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规划只局限于督导岗位的发展。
切实提高社会工作的职业报酬,是提升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的重中之重。而要提升社会工作的职业报酬,就必须着力抓好制度化建设,改革薪酬体制。要根据岗位类别的不同确定差异性的岗位薪酬,尽快制定政府指导标准价位下的社工协议薪酬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工作者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经济地位认同度。
(3)要从制度层面上为社会工作职业赋权。有学者指出:“在当前中国社会,决定职业和个人声望地位的因素是教育、收入、权力、就业单位的性质,以及是否从事受歧视职业。”*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职业所具有的资源控制能力是衡量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职业资源包括工作权力、作工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等。”*李强、刘海洋:《变迁中的职业声望——2009年北京职业声望调查浅析》,《学术研究》2009年第12期。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声望比较低,具体表现为职业权力小、职业收入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比较差等等。因此,要提升社会工作的职业声望认同度,就必须切实从制度层面上为社会工作职业赋权。
制度是权力的保障。要想社会工作职业获取更多的职业权力,占有更多的职业资源,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队伍”;2010年发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我国六大主体人才行列;2011年,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中组部等19个部委联合发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纵观这些政策,都是聚焦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其中有提到“鼓励有突出贡献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入人大、政协参政议政”, 而关于如何赋予社会工作职业更多的职业权力,切实保障社会工作者的各项权利则鲜有提及。因此,今后因继续加强制度建设,重点在如何从制度层面赋权社会工作职业,分配更多的权力资源,保障经济资源,在建设更多更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同时留住更多的社会工作人才。
(4)要制定社会工作职业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社会工作职业也应与社会的其他职业一样享有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平等机会。因此,要尽快健全社会工作职业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机制,要建立督导制度,将督导岗位划分为督导助理、见习督导、督导、督导主任四个从低到高的级别,从而扩大社会工作者的职务晋升空间。诚然,社会工作者职业晋升不能仅局限于督导岗位的发展,而应该开拓多元化的晋升岗位。此外,要改变传统的“论资排辈”晋升策略,采取以专业能力、素养为基础的灵活的晋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