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研究

2018-01-29 05:32徐奕斐
山东社会科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宪法法治

徐奕斐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法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4)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提出有着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从理论上说,它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实践的角度说,它是习近平同志以全党的工作经验为依托,总结并发展出的先进理论,是有着扎实的实践经验作为基础的法治思想。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最基本的要素,来自于多年来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实践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情况下,顺应新时代的特殊形势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形成、提出和发展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的战略布局,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政治性,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极强的综合性和高屋建瓴的指导性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置于指导我国法治发展的地位,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参见习近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页。,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当做全党工作的行动指南和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历史责任的担当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写入宪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事务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要求在学习和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后,从唯物主义辩证历史观出发,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提出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法治建设实践的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它本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法治建设中的智慧结晶,同时也反过来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建设的思想,具有时代前瞻性和理论创新性。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来自实践的思想结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实践和经验。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指出,重视法治、营造全社会的法治风尚,对于建设法治浙江有“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决定性”*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页。的作用。只有重视法治社会的建设,才能“使法有必行之法”*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页。。习近平认为,法治不仅对于形成整个社会遵纪守法的风尚具有重要作用,其对于社会各方面的规范化发展也是不可替代的。在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各层面由法律规范作为引导,由整个社会的自觉守法、行政机关的严格执法、司法部门的公正司法作为配合,将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纳入法制建设的范畴,才能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实践经验,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在这一布局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我国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将依法治国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突出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自改革开放后亦获得了发展。首先是邓小平同志于1978年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与建设做出了论述,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口号。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中,均依照社会发展的需求强调了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要求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进行有机统一结合、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并通过宪法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发展。至党的十八大,对于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法学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注也与日俱增,提出应当在中国的法治理论的发展中,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在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应运而生。先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必须在依法治国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随后,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从历史的角度总结了法治建设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他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习近平不仅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要求,还从理论的高度将宪法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位置。他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来源:新华网,2014年10月28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实践方面,中国共产党首先应当严格党章制度、依据党章从严治党,而后严格依照宪法治国理政。习近平进一步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具体概念、具体问题和具体方面做出了阐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格局和部署出发,要求从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立法体制、深入贯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要求深入贯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并以司法公正的深化作为保障,以培养全民法治观念和建立法治社会建设作为依托,加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2018年,这些指导理论在宪法修正案中的坚持人民民主制度、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监察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方面得到了贯彻。至此,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发挥着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基本内涵极为丰富。它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要性的论述;其次是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必须贯彻的核心要义的论述;第三个层次是对全面推进法治中国的具体问题的论述。

(一)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地位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基本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来源:新华网,2014年10月28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坚持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从理论高度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高到了治国基本方略的地位。“法者,治之端也。”*(唐)杨倞注:《荀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47页。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来源:人民网,2014年10月24日。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形势和多变的国际环境。必须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总方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放在重要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来源:新华网,2014年10月28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利于在遵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要求的前提下,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促进党对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利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工作,并最终在法治轨道上对治国理政不断地深化和发展。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对历史经验总结出的思考成果和重要经验。“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唐敬杲选注:《韩非子》,崇文书局2014 年版,第5页。历史的经验证明,法治对于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是治国理政的必需手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保障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对于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还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制度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利益考量而提出的。它能够解决我国当前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矛盾以及社会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着眼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进行了战略谋划。其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时代前瞻性。

(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要求,在坚持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要义。其中,最基本的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论述中最根本的核心要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求必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立完善的、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执法、司法、守法的方面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和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个方面,形成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发展、提高治理能力的局面。

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的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我国宪法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内容之一,理应接受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党在长期斗争、发展和国家的治理中获得的基本经验。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的总结。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三)坚持法治中国的全面推进

坚持法治中国的全面推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对依法治国重要方略的一大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理论意义和价值。坚持法治中国的全面推进,不仅意味着对既有理论的继承,还意味着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行立体化的发展。它在伟大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进行了多层次、多方面、全方位的重新阐述和发展。

首先,建设法治中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法治中国建设的提出,将法治对于社会价值层面导向作用提升到了主导地位。法治必须成为整个国家和社会都认同和崇尚的价值观念。“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社会变革中即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来源:人民网,2014年10月24日。法治中国的提出,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定位,体现了对建设法治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迫切需求。

其次,建设法治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进一步发展。建设法治中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对依法治国的立体化发展和阐述。建设法治中国,首先要求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要在法治建设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多层次、多方面地推进依法治国的发展。不仅要求建设法治国家,还要求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严格党章、从严治党。这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以极为丰满的层次。

再次,它要求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法治中国十分强调优秀的法律传统和法律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重要性。它还强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体化完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理论的提出使治国理政的各项行为更加规范化、法治化,是中国共产党带头守法、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一大体现。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是一大贡献。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是在实践中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应有之义。习近平同志指出,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抓住关键点。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要求,既要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提出总体部署,又要对相关理论进行发展和完善。

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应当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完善。始终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本质决定的。在此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实现理论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法律文化自信,是对既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果和经验的肯定与总结,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指导的必然要求,更是进一步在法治建设中坚定意识形态路线、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保障。

1.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内涵之一。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依法治国。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被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当今,不仅要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地位,还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执政党的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求是》2015年第1期。。坚持党的领导,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的领导,坚持严格党章、依照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保障和理论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条第2款。被明确写入宪法修正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理应接受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坚持严格党章和党内法规管党治党。这不仅是党发挥其先进性、自我进步的要求,也是党实现依法执政的前提。具体而言,“从理念上更好地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政权意识,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通过改善党的领导来更有效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通过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来更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障党的先进性”*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7页。。

坚持党领导立法,就是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立法工作全过程,在立法工作中牢固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二零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来源:人民网,2014年10月28日。。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导致的慢性传染性疾病,重症肺结核是其中的危重症阶段,具有病程长、病情危重、痰菌阳性率高、多重耐药等特点,常出现多系统并发症,患者的死亡率较高[1]。目前临床对于重症肺结核的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治疗方案,一般采用抗痨药物四联治疗,但由于耐药性的影响,疗效并不尽如人意[2]。

在保证执法的方面,必须将全面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结合起来。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有法度。应当建立严格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严格执行党内法规的相关规定,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对党内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党保证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的执行与落实。

在支持司法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要求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司法工作,为司法公正创造良好条件。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机关、部门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发展和创新执法体制,严格遵守执法程序,明确执法责任,有利于建立权责明确、统一高效的执法体制。

在带头守法方面,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来源:人民网,2015年2月2日。。党带头守法,就是要求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对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要挺身而出、坚决斗争”*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来源:人民网,2015年2月2日。;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对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行为严格查处。

2.确立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自信

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着正确的法治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上,必须坚定理论自信,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法治话语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习近平指出,中国的法治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实践,在理论研究中不应当照搬西方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它无法照搬西方的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目标,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与西方法治建设不同的理论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在中国的法律传统中,有不少优秀的法律思想可以对法治建设提供滋养。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就是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吸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宪法修正案中,“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4条第2款。的条款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强调。在具体的立法中,也应当将实践中获得广泛认同的、较为成熟的、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应当坚持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使司法断案发挥惩恶扬善的功能。应当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强化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之间的互相联系。

“对于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6页。。因此,不能照搬、照套西方的话语评价体系。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不断形成和提出能够准确表达中国法治思想、法治文化、法治理论的标识性概念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传播体系,通过多边交流合作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影响力。建立并推广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法治评价体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对于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出了三大具体要求。首先是要确立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其次是建立科学的立法体制,保障立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再次是加强重要领域的立法,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点问题。

1.确立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要求确立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根本法的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发表的讲话》,来源:新华网,2017年12月15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就多次强调了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党的依法执政,首先就是要坚持依宪执政。为了体现宪法的权威性,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7条第3款。。重视宪法,是中共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形成的重要认识。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38页。“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38页。维护宪法的核心地位,首先要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促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同时,应当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38页。。

“宪法是人民的宪法”*习近平:《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发表的讲话》,来源:新华网,2017年12月15日。。保障宪法的核心地位、促进宪法的实施和监督离不开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坚持。在宪法修正案中,通过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权利的新规定,彰显了宪法对人民民主的保障,也彰显了对公民参政议政等权利的保障。宪法的实施和监督离不开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信仰、认同和拥护。要对宪法进行更好地贯彻实施,必须首先利用宪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促使人民群众自主自发地维护宪法的核心地位,使宪法实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2.建立科学立法的体制

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需求,习近平指出,应当着眼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看待当前的立法工作和立法体制,通过建立科学的立法体制,更好地发挥立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更好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的展开,更好地保持和巩固改革的各项成果。建立科学立法的体制,必须首先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在立法中的导向作用,必须发挥各部门、各机构的协调作用,实现立法工作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政方针的衔接。

坚持党对建立科学立法体制工作的领导,最首要的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制定宪法和法律。党的领导能够依据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构建科学的立法体制,为立法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使立法始终坚持正确的工作方向,使立法体制更加高效。

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在建立科学立法体制工作的导向作用,是发展人民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必须认真听取人民代表的议案,在立法中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发挥各部门、各机构在建立科学立法体制工作的协调作用,应当针对当前的新需求加强科学立法制度的建设,协调各级、各部门的立法权限。在当前的立法中,应当注重深化改革与人民根本利益的协同推进,“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来源:新华网,2014年10月27日。

3.加强重要领域立法

加强重要领域立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的重要要求。习近平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把发展改革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要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来源:新华网,2014年9月5日。。在宪法修正案中明确提出要针对“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进行重点立法。对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作出了方向上的指导。

第一,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习近平:《致“纪念〈发展权利宣言〉通过30周年国际研讨会”的贺信》,来源:新华网,2016年12月4日。,通过立法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机会公平;加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促进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第二,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第三,必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来源: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要重视政治协商制度,通过宪法修正案*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进一步明确其地位及作用。通过立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第四,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通过立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五,必须在立法中反映人民群众关心的根本利益。要构建良好的社会公益机制和社会利益协调和再分配机制;完善对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机制;通过有效的政府自我纠正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做好对民生事业的监督和管理。第六,必须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来源:人民网,2013年9月7日。在立法中,应当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优先的原则,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应当通过立法进行综合治理,对于造成损害的,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应当整改的,相关部门必须担负起监督责任。

(三)全方位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全方位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立体化设计。它主要体现为三个层面的内容: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三者的一体化推进;推进司法公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弘扬全民守法的观念,建立全民守法的法治国家。

1.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要求当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手段来行使相应的权利。依法治国的前提就是党的依法执政,是各部门、各级工作人员的严格依法行政。而依法执政是对党正确执政方式的要求,是政府正确行使行政权力的基础。三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一体化推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求是》2015年第1期。具体而言,就是要将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坚持法定职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求是》2015年第1期。。通过宪法和法律建立对国家各机关、各部门的监督机制以多元化的方式对依法行政进行监督管理。

2.推进司法公正

“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来源:新华网,2014年10月28日。推进司法公正,对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司法公正有所发展,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等问题。其深层次原因就是司法体制不完善,导致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

“实践证明,我国司法制度总体上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必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自信,增强政治定力。”*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来源:新华网,2014年1月7日。在正确认知我国司法体制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司法体制。在此过程中,针对当前司法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建立和完善巡回法庭、错案纠错等机制,在试点改革中取得制度创新。

为保障司法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政府应当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对于改革中的人力、物力、财力需求应当有充分的计划;提供各类司法活动所必须的经费、场地;注重支持司法从业者的专业技术培养。

3.建立全民守法的法治国家

“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道德要得到遵守,必须提高全体人民道德素质。”*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来源:新华网,2016年12月9日。必须由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遵守才能将宪法和法律的效力落在实处。

建立全民守法的法治国家,应当通过各种形式对公民开展法治教育。法治教育不仅是普及具体规定,更重要的是灌输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包括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诚信守法的精神、尊重法律权威的精神、权利与义务对称的精神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等等”*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05页。。

建立全民守法的法治国家,也应当注重德治的力量,注重以法律的手段解决突出的道德难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刚性手段,以德治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柔性手段。”*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06页。建设全民守法的法治国家,应当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注重德治与法治的互补性、兼容性和一致性,把树立全民守法的法治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形成全民明德守法的法治社会,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宪法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宪法伴我们成长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宪法伴我们成长》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