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振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邱耕田等在《论社会发展的三种机制》(2017)中,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将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根本性作用的机制分为三种: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导引机制。笔者赞同其分类,并拟借其成果,对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一些机制问题,在进行分析归类、引例说明中深化理解和认识,以促进人们对抽象的机制问题有更明确的具象化理解。
按照邱耕田等人的定义,所谓动力机制,是指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要素在关联状态下发挥作用的机理和方式。换个概念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就是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力量要素在关联状态下发挥作用的机理和方式。这一机制贯穿于新兴产业的萌芽、成长、成熟乃至衰亡整个生命周期。其作用并非仅仅表现为推力和引力,有时表现为压力或压力传导。如市场上技术和产品的淘汰压力和政府的考核评价压力,常常也能构成动力机制。具体表现形式有: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合作机制、梯度转移机制等。
动力机制的内在构成是各种动力因素及其结构。研究战略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就必须探究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结构。比如,金碚(2017)认为,现代产业发展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资源、科技和文化;朱民(2017)在分析世界经济潜在增长问题时,认为经济潜在增长能力由三个指标决定:资本、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这些研究实质上是深入到动力机制内部探究形成产业动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微结构,以便于人们从更深层面寻求产业生成发展的力量源泉。《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中,“建立煤层气勘查区块退出机制和公开竞争出让制度”,就是将山西境内原来集中于央企的煤层气勘查垄断业务,通过投标竞标的竞争机制和担风险享收益的激励机制,给予社会资本进入煤层气勘查领域的经营许可权。这一体制改革和竞争机制的建立,很快就显现出其动员社会资本投入煤层气产业的巨大力量。据悉,短短几个月,到2017年11月,山西省10个煤层气区块探矿权已全部出让成功。
有时,动力机制又可表现为倒逼机制。如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山西朔州某企业的粉煤灰硅酸钙板生产线,虽然本身是一节能环保项目,但由于生产线配置的燃煤锅炉环保排放性能比较差,在环保政策收紧以及排放标准提高的情况下,被迫加大投入进行环保技术改造,否则就必须停产整顿。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形势下,对于对房地产业高依赖的这一项目,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从客观上就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倒逼企业寻求节能环保技术与设备的投入,给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市场和动力。
《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中,“支持山西省主动对接京津冀等东部省市,探索建立合作机制”“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创新财政金融支持转型升级方式”“培育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等具体政策措施,都会极大地促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动力机制的培育和形成。
邱耕田等人认为,所谓平衡机制,是指调控社会系统构成要素的关系以实现社会平稳发展的力量以及该力量发挥作用的机理和方式。横向移植到本课题,我们也可以说,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衡机制,就是指调控新兴产业系统构成要素及其关联系统的关系以实现新产业平稳发展的力量及该力量发挥作用的机理和方式。具体表现形式有:协调机制(协同机制)、整合机制、调控机制、保障机制、稳定机制、补偿机制等。
笔者认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这一机制的作用不仅仅表现为产业的平稳和“安全”,而更多的是在协调中寻求促进产业发展的合力。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可以在供方、消费者以及中间环节的协调中寻求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力量。以电力转型发展为例,我们就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发电供给侧(加强电网友好型技术研究: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电协同利用)、电网输配侧(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电网结构,增强资源配置能力——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大电网之间的柔性互联、构建“互联网+”电力运营模式等。)、用户消费侧(努力实现电网友好型智能用电:可调整负荷和可移动负荷)的协调机制,平抑新能源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带来的矛盾,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实际上,《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的(四)与(五)两部分,正是分别从能源供给和消费两方面,阐述了健全能源产业升级促进机制的具体意见,其中,多能互补、能源综合梯次利用、“煤改气”与“煤改电”等替代工程,就体现有“能”的生产与消费互补互济、协调平衡的思想,本质上就是在构建协同机制。
协调机制的实施机理往往是与调控的思想相一致的。控制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当一个系统的输出实际结果与目标值有偏差的时候,重新调整有利于趋向目标值的输入变量,如此周而复始地不断调整,达到对系统运行的调控。实际产业经济活动中,组织结构调整、资源组合、配套补偿等具体措施,都是协调机制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
邱耕田等人定义的导引机制只限于精神观念层面,即在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认知、指导、规范社会发展的精神观念型机制。这是其理论框架下概念的界定,笔者在借鉴的同时做这样的调整:导引机制是基于人们实践认识基础,通过能体现价值判断、发展理念和支撑理论的具体载体,形成具有指导、规范、引领作用的运作机理和方式。具体表现形式有:(规划、舆论、监督、检查、窗口指导等)导向机制、评价机制、前瞻机制、退出机制等。
实际上,大而言之,从市场与计划的关系来看,政府的计划主要是构建经济运行的导引机制。德国前经济部长卡尔·席勒曾这样比方:政府的作用是把马儿牵到食槽边,至于马儿是否吃草、吃多吃少或怎么吃,那是马儿的事情。
山西省政府出台的《山西省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在省城、市域和县域三个层次,从产业转型、创新驱动、资源环境和增长质量四个方面,实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其中,“产业转型”方面的权重指标占到50%,加之创新方面的指标权重,整个转型和创新方面的指标权重达到整个指标体系的60%以上。这样的评价办法,无疑会形成这样的机制:一方面,从多点对当前各地市的实际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客观上对各地市县政府在经济转型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方面形成一种工作压力,促使其工作力度的加强;另一方面,从全局和长远来看,会形成一个鲜明的导向,引导全省各市县产业转型升级的走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质上是高科技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说到底是高技术人才和高新技术的集成。因此,在发展上必须有人才和技术先行、先养鸡后生蛋的理念,并要遵循技术更新加速度的现实和理论,持续而不断地提高研发投入。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诸如产业总体规模小、产品盈利水平低等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人才匮乏与技术创新投资不足。而这些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念的陈旧,亦即导引机制的缺乏。以装备制造业为例,现在我省装备制造业32%的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2.5%。而2.5%这个比例数字是被发达地区实践证明了企业维持生存的门槛阈值,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再比如,引导退出过剩产能、适当控制火电规模,除了前述动力机制中经济补偿机之外,还有必要通过规划方案的实施、绿色环保的宣传、先进典型的示范、舆论氛围的制造等具体行动载体,促进企业主体明确什么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什么是应该退出的经济领域。
参考文献:
[1]邱耕田,唐爱军.论社会发展的三种机制[J].北京大学学报,2016,53(6):6-7.
[2]刘吉臻.电力转型发展是能源革命的关键[N].人民日报,2017-03-14(7).
[3]陈志.被忽视的产业政策——创新政策的演进与未来[J].学习与探索,2017(8):127-131.
[4]朱民.持续低迷和结构性变化主导世界经济[N].网易财经,2017-02-20.
[5]金碚.全球化新时代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J].区域经济评论,2017(1).
[6]杨佩昌.政府和市场如何各就其位[J].企业管理,2017(1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