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编纂学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研究

2018-01-29 05:02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史学心理学资料

阎 书 昌

(河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著名心理学史家库尔特·丹齐格(Kurt Danziger)于1994年发表《心理学史还有未来吗?》一文,讨论了心理学史逐渐式微的状况以及未来发展可能路径的问题。受此文的激发,关于心理学史的话题不断出现,诸如“不用懂太多的心理学史”“未来还会有心理学史吗?”“心理学史有影响吗?”“心理学史的未来就是历史”“心理学史很快会成为历史”等等。2016年,这个与1994年相距并不是很久的“未来”之年,美国《心理学史》期刊推出了一期专辑,在回应丹齐格相应观点的基础上再度讨论“心理学史的未来”问题。关于这一议题的相关讨论十分值得国内心理学史研究者仔细研读。回过头来看中国心理学界,1994年,那是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的学科重建之后,刚起步逐渐进入初步繁荣阶段的年头,此时心理学史研究的学科地位、价值,以及成果发表都不存在危机。但是在21世纪的头十年里,心理学史研究的境况日益窘迫,一些心理学史研究者纷纷放弃史学而从事实验研究或实践性工作,再加上一些大学心理学系停开心理学史课程,让人感到国内心理学史研究大有消亡之势。幸亏国内还有为数不多的几位学者在坚守着心理学史的阵地,还不至于让这个小众的学科被目睹着消亡掉。“物极必反”,既然当下国内心理学史研究已经坠入低谷,如果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们能够立足于学科创新与变革,心理学史肯定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有多少人说心理学史重要,就会有多少人说它不重要。但不管怎么说,历史永远不会消失,心理学历史及其研究同样也不会。心理学史研究的发展与繁荣关键在于学科自身的力量,要以令人信服的研究方法,以及令人尊重的研究成果支撑起这个学科。或许历史编纂学(historiography)是当前国内心理学史研究开启新局面的核心问题之一。鉴于笔者个人的研究经验和兴趣,本文主要讨论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研究,当然在这个领域中讨论历史编纂学也能够更好地与西方心理学史研究进行沟通和对话。

Historiography一词的本意是历史编纂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历史著作、教科书如何编纂的学问。不过,国外一些大学开设“心理学的历史编纂学”(historiography of psychology)课程时,其内容却往往是史学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心理学的历史编纂学不仅仅包括心理学史著作、教科书的编纂过程,而且更关注心理学史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运用。近些年来,历史编纂学领域出现了众多新的转向或趋势,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研究在这些方面应当获得营养和启发。

首先,心理学档案资料的广泛发掘与运用。心理学史研究当以历史资料为基石。历史资料包括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一手资料也称原始资料,包括档案、通信、日记、会议记录等。这些资料往往是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的,可用“档案”(archive)予以统称,它们代表着心理学历史事件较为原始的信息。二手资料包括著作书籍、期刊文章、工具书辞条等,它们往往是研究者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总结或分析之后而产生的作品,可以用“文献”(document)予以统称,它们代表着经过“过滤”和“加工”之后的信息。传统史学家主要使用二手资料(文献)研究或编写历史,而当前心理学史界更强调一手资料(档案)的发掘和运用,乃至出现了“档案狂热”(archive fever)。以携带更为原始信息的档案为主要素材展开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研究将会大大提升其深度和广度。可喜的是近些年来中国心理学史领域已经出现了档案取向的研究,并且在国际期刊上开始讲述中国心理学的故事(history可以拆分为his和story,即历史就是“他的故事”)。也许因为中国心理学的档案工作缺乏系统性的、制度性的建设,档案取向的研究难以开展,但愈是如此,此类研究的价值愈是重大。可以预期,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的部分发展历程,唯有“档案”才能讲得更为真切和生动,也能让研究成果更富有生命力。

其次是史学研究的社会文化转向,这其中也涵盖着内在史与外在史的问题。心理学内在史关注学科内部理论、方法等变迁,即思想史;外在史关注对心理学产生影响的社会、文化、经济、制度等诸多因素。尽管内在史与外在史二者均不可偏废,就中国心理学史研究而言,以往的研究更关注学科内的思想史,忽视学科外在史研究,致使人们一提到中国心理学史研究就会以是否有什么心理学思想的总结与概括而进行评判,而缺失更为宽广的胸怀去理解中国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事实上,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Robin G.Collingwood)早就提出过“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观点。中国近现代心理学,乃至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的因因果果、是是非非,无一不是人的思想参与其中的过程或结果。放弃狭隘的“思想”观,用更博大的“思想”观审视中国近现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是时代所需也是必然的。试举一例,近40年来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能更适合用外在史研究策略,从社会、文化、经济、制度等因素深入剖析与理解其发展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期待着国内外学者能在这方面做出系统的专业研究成果。

第三,微观心理学史研究的兴起。史学研究中“宏观史学”与“微观史学”之分,也有学者提出了“大写历史”(History)和“小写历史”(history)概念。无论是“宏观史学”还是“大写历史”(History)都试图通过“宏大叙事”以达到总结历史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过程中的内在一致性规律。而“微观史学”和“小写历史”更强调进入具体心理学历史事件内部进行“厚描”(thick description,人类学家格尔兹的术语)。“宏观史学”自然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和意义,但如果每个史学者都用宏观史学的策略试图“一笔书千年”,难免会让人们“审‘史’疲劳”。尤其在当前心理学史研究困难重重的之际,重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多样性,开展微观心理学史的研究将是大有可为的。微观和宏观是相对的概念,假以时日,我们能够对中国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一系列微观事件达到最为精确的理解之后,自然就能实现从宏观层面上对它的理解。另外,微观史学不仅是指进入具体历史事件进行精确而细致的描述和理解,还可以延伸到“小事件”“小人物”的研究,因为这些所谓的“小事件”“小人物”在某些历史进程中也有着令人敬畏的作用,况且人物大小、事件大小又岂是能一时断定的呢?2002年,美国心理学界对20世纪100位著名心理学家的影响力进行了排名,实际上第100位是空缺的,留给那些至今还未认识到其价值和影响的心理学家,这一点就足以视为是对那些所谓“小人物”心理学者的尊重。

第三,非文本的图像史研究兴起。历史信息不仅以文本为载体,图像(视频)、物质同样承载着丰富的信息。以图像为主题的历史学研究方兴未艾,同样也启发了心理学史领域的相关研究。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保留下的图像史料包括心理学人物照片、心理学事件照片和视频、心理学著作的配图。图像既可以是原始性图像,也可以是再生性图像,如心理学著述的图像。图像史料以直观形象的视觉形式展示着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有着“图像证史”的价值。例如,目睹到1937年《中国心理学报》封面上蔡元培题写的刊名,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对中国心理学事业一贯的支持。尽管心理学图像史料提供的是情境性历史片段,而难以呈现长时距的连续性场景,但是通过对图像史料的深入解读和诠释,依然能够为理解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提供新的视角,新的认识。视觉性表达将是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历史研究领域未来趋势之一。

历史编纂学的转向还有很多,诸如物质文化、口述史、制度史、实践史,以及由颂扬向批判的转向,等等,限于篇幅不再深入展开。研究者若能把这些历史编纂学应用于中国近现代以及当代心理学史研究,将会为自身学科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方法论层面上的创新性实践是中国心理学史学科繁荣的基础。

猜你喜欢
史学心理学资料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资料哪去了/等
史学研究纵横谈(三)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