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凤 炎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从研究队伍看,还是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看,乃至从其在中国心理学界的学术影响力看,当前中国心理学史研究都在一路下滑,至今未见有“止滑”的苗头。如何才能让中国心理学史“绝地逢生”乃至茁壮成长?下面抛砖引玉,提四点建议供同行参考。
内容相似论证法是指以现代心理学的概念与体系为框架或参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找到一些与西方心理学内容相同或相似的东西,以此证明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心理学思想。受艾宾浩斯紧箍咒的影响,尽管前辈们没有用“内容相似论证法”这个“名”,在他们的研究中确实存在这种“实”。如燕国材于1979年发表的《关于“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曾说:“按照心理学体系去分析、整理中国古代的零碎不全的心理思想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在这种系统化的过程中,就容易看出古代心理思想的庐山真面目,如果不用现代心理学的体系去对照古代的心理思想,就很难了解后者的真实价值。”杨鑫辉在1994年出版的《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一书中也提倡“以现代心理学概念、体系为框架”来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内容相似论证法的优点主要有二:(1)属求同研究,故较易做。只要研究者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和国学基础,再加上有甘愿坐冷板凳的精神,就一定能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里梳理出丰富的中国心理学思想。(2)便于得到外国尤其是西方心理学同行的认可,方便与他们进行对话与交流。因为按此思路取得的研究成果往往遵循西方心理学的逻辑,使用的也多是西方心理学的套路、体系和术语,能在客观上起到“证明西方心理学具有文化普适性”的效果。这样,外国尤其是西方心理学同行看到这类研究后自然会倍感熟悉与亲切,容易产生好感与认同感。内容相似论证法的弱点是:它属于外在逻辑原则,若完全照此法去整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往往只能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却难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不同、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这就削弱了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深度与价值,降低了研究者的文化自信。中国心理学史在当代中国心理学同仁心中份量不重,与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在创建时期所取得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不强有一定的内在关联。
为了优化研究思路,提升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质量,宜改用基本问题论证法,其思路是:先归纳与总结出心理学所要解决的一些重要基本问题,随后若能拿出充足证据证明也有一些中国古人曾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就能证明中国古代确有心理学思想。基本问题论证法的长处在于:从理论上讲,对于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文化既可以有相同回答,也可以有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回答。这就为中国传统文化里蕴藏的具有中国文化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留下生存空间,也使在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研究中贯彻求异原则成为可能。
众所周知,注意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基本特性;并且,符合个体需要、兴趣和期待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的注意。由于采用内容相似论证法,前辈特别留意挖掘、整理与诠释中国古籍里记载的与西方心理学思想类似的东西,进而侧重于挖掘中国古代偏重于自然科学倾向的心理学思想,然后主要按普通心理学的架构撰写中国古代心理学史。杨鑫辉还提出要紧扣“心理实质”这条主线来探讨中国古代心理学史。按这种研究视角开展研究虽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使中国心理学史这门学科得以成立,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这类研究成果多具有文化普适性,却无法反映中国文化在心理学上的独到贡献。若改用基本问题论证法,就须改换研究角度,兼顾“心理学”和“中国文化”两个角度研究中国心理学史,并适当借鉴和汲取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手段、方法与观点,以凸显研究成果的中国文化价值,进而“告诉西方心理学同行,哪些概念、量度、文化历史因素可以修正以前的心理学成果”(Harry C.Triandis语)。同时,中国古代科技史属前科技史,但在实用理性的深刻影响下,中国人自古以来非常重视探讨教育、养生保健与人际关系等问题,因此,如果说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是“贫矿”,那么,中国古代人文社会文化就是“富矿”。与此相一致,在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里,像普通心理学思想、实验心理学思想、生理心理学思想与心理统计与测量思想等,多只具历史意义,少有现代价值,而教育心理学思想、心理养生思想、心理治疗思想、社会心理学思想、文艺心理学思想与军事心理学思想等却历久弥新,故宜将研究重点放在中国古代应用心理学思想上。
过去中国心理学史研究,从流派上看,侧重研究儒家的心理学思想,对道、医、墨、兵、法、佛和杂等家的心理学思想论及甚少或没有论及;从雅俗文化角度看,侧重探讨雅文化里蕴含的心理学思想,对俗文化里蕴含的心理学思想较少论及;从所涉心理学分支看,偏重研究其中的普通心理学思想,较少探讨其中的应用心理学思想;从时间上看,一会将重点放在探讨古代的心理学思想上,一会将重点放在对近现代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上;从内容上看,多是史料的收集和简单整理与浅层次的挖掘。若想加深、加广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就须不断研究新主题,拓展学科领域。例如,从所涉心理学分支看,在兼顾中国传统文化里蕴含的普通心理学思想的前提下,须重点研究其中的应用心理学思想;在加强近代和现代中国心理学学科史的研究的前提下,更要花大力气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因为后者更有思想深度和原创性;同时,要妥善协调史料史、学科史与思想史的关系,既要适当加强史料的挖掘、收集与考证,弄清中国现代心理学学科创立与发展的前世与今生,更要通过创造性的诠释与转化,提高思想史的研究深度。
在《历史的用途与滥用》一书中,尼采按照用途不同将历史分为“纪念的历史”“怀古的历史”和“批判的历史”等三类,相应地,研究历史有“纪念碑式”“故纸堆式”“批判式”三种方式。尼采认为,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民族,历史都必要,不过,上述三种历史各有各的用途,一旦用错,就易伤害甚至最终毁掉一个人、民族或文化体系的生命。因此,必须确定“回忆”的限度,让历史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生活。同理,研究中国心理学史的目的不是为了“钻故纸堆”,也不是为了给人们茶余饭后“侃大山”时添点“段子”,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当代乃至未来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更好地提高当代乃至未来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为达成这两个目的,在研究中国心理学史时须及时更新和改进研究方法与评价方式,提高成果的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例如,可适当使用汪氏语义分析法,挖掘蕴含在汉字中的心理学思想,这样既能提高人们对汉字的认知水平,欣赏汉字的美,也能体会先贤造汉字的智慧,进而喜爱汉字;可适当利用优质的古籍电子资源数据库,通过字频/词频分析与聚类分析等计量分析手段,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可适当采用实验法,对古人提出的某些重要观点进行科学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其科学与否;可通过深度比较法,揭示某种思想的深层含义及其现实意义;等等。同时,政府相关科研管理机构和高校宜及时完善科研评价标准和奖励机制,从过去“唯论文数量”“唯SCI、SSCI、CSSCI”“唯课题”“唯刊物的影响因子”“唯论文的引用率”向注重科研成果/思想的原创性转变,进而探索和完善“代表作制度”和“同行专家评议制度”,逐渐减少“有学术无思想”式研究成果发表的数量,鼓励大家做“有思想有学术”式研究。因为“有学术无思想”式研究不属真正的研究,学生在学习阶段和仅具有讲师及以下职称(指美制职称,而非指英制职称)的研究者在科研起步阶段练练笔,是可以写点和发点“有学术无思想”式论文的。但是,研究者一旦评上了副教授/副研究员尤其是教授/研究员,就宜树立正确的科研心态,努力去做“有思想有学术”式研究,这类研究因具有原创性,自然有价值。另外,万不可患上“铅字强迫症”(它指只有公开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论文才算科研成果的心态),对于那些“有思想无学术”的人,也要给他们足够的生存空间。毕竟,用今天的眼光看,苏格拉底(Socrates)与孔子都属“有思想无学术”之人,因苏格拉底一生未曾著述,孔子虽编过书,却未曾出过专著或发表过论文。
未来的中国心理学史研究若果真能按上述思路去做,假以时日,一定能开创一片崭新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