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究

2018-01-29 01:48郭婉绯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载体

郭婉绯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其内涵而言,更多的是倾向于方法论意义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将网络新技术与高校课堂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这里网络所起的作用是工具,是方法,是辅助手段,是为了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是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机制的创新,对高校思想政治整体体系的建构与升级.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

1 创新教育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

1.1 突出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扎根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应包括主流意识形态相关理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与来源,理论必须通过脚踏实地的实践才得以上升.大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世界发展大势,必须从我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实践中把握.帮助大学生把握这些“宏观”的、政治性的内容,落实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网络内容建设中,用活生生的案例、准确可信的数据说话,让大学生可以自主地、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中国特色,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最终理解和把握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突出政治性的同时,不能背离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例如,在高校网站建设上,首先要充分考虑当前大学生思想开放、追求个性的特征,加强网站信息内容的针对性,避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模式,使得网站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应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和周围环境作出科学规划.通过调研分析深入了解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和环境优势,合理利用高校现有的网络资源,积极主动地增强网站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1.2 强调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这是结合时代特点,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为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网络世界中,信息多但缺乏科学性,信息杂但缺乏系统性.活跃于各大门户网、微博、微信的网络写手,通过自身的“网红”属性,不经意间对大学生的思想施加各种影响,在这种影响的诱发下,大学生会产生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利己自私的功利倾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客观地、公平公正地看待这些网络文化的思想价值,鼓励其中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有益、能够增强网络正能量的部分;抑制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的负能量部分,最大限度地规避其负面效应.另一方面,高校应当针对校内专家、学者的学术特色将他们的思想体系、理论研究成果等与互联网“相加”,扩大其影响力和辐射面,做到“自带流量”,使得思想、理论入网.并设立学生在线答疑的网络平台,定期聘请校内外专家针对大学生思想困惑、理论研究的疑惑给予解答和分享;设置网上交流平台,针对学术前沿问题展开讨论和互动,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彰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有了理论的底气,大学生才能够坚定理论自信、坚持政治立场,提高学业能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关怀,从人的发展的终极意义上说,大学生应该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自己生命存在的真正旨归,这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神圣的归宿指向.为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包括帮助大学生对于自身学习能力、工作能力、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的正确认知等.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更容易袒露对于生存的意义、生命价值的看法,因此教育内容还包括提升受教育者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帮助其坚定信念和信仰.

1.3 注重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反映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网络时代,也是人人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大挑战,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发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表达自己的思想、阐述自己的理论,更可以自主地选择接受、转发自己感兴趣或者认为是正确的信息.也就是说,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人人都是“用户”的身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绝对界限.教育者简单地单向传递信息,命令、要求受教育者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就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大环境,提高教育内容的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始终处在变化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网络中的信息在实时更新,思想交互的时空也随之实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某一时空的节点上一定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更具有时代气息,必须能够紧跟大学生思想的实际,引导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正确看待社会现象,特别是能够学会关注、参与讨论,进而受到教育、提升认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是结合新媒体传播的特征,运用网络语言,用更加符合网络的表达方式呈现出的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内容,更是一定要包括大学生所思所想,符合大学生的所需所求的内容.

2 夯实教育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活起来,创新工作内容是根本,同时也离不开鲜活的教育载体与表现形式.”[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指传媒载体中的网络载体,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传播形式,网络载体也可以发挥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和管理载体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即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向人们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帮助人们形成社会发展必需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健康的精神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具有传播信息量大、交互、平等、兼容、超时空等优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主要形式有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以BBS、论坛为代表的公共交流平台,以QQ、MSN、飞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平台,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新的网络交流途径,以及手机网络等.

首先,利用网络载体的多样性.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吸引力、生命力的载体通常都是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载体的多样性,做到既吸引眼球,又收到实效.教育内容通过静态的文字图像结合动态的音频视频表达出来,动静相宜、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升级,实现多媒体化,占据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网络阵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发挥网络载体的灵活性.加深对受教育者思想四要素“知、情、意、信”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传导的教育内容是明显的接收的被动关系,方式单调、缺乏效率.大学生“三观”尚未成型,情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社会阅历也不丰富,将涵义深刻的理论思想直接灌输给学生,不利于理解吸收;通过语言文字,结合互联网手段更加生动活泼地表达出来,更利于大学生接受和认识.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对新知识、新技术敏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受教育者澄清认知,明确情感态度的倾向性,对受教育者进行意义引导,帮助受教育者建立信念和守望信仰.

最后,注重线上线下的衔接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优质的教育载体服务科学理论,这就要求线上教育者对于教育资源的搜集、取舍,通过自身对教育内容的理解驾驭,设计教育主题,引导和控制在线的讨论、学习等,最终提高线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发挥桥梁沟通作用,让大学生能够真正对知识入脑入心.此外,强化网络红色主题教育宣传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重要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在校园门户网站上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形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3 整合工作机制,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网络技术深度融合

习近平主席指出,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综合化、教育形式呈现融合化趋势,传统单一的方式方法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是如此,教育者学科背景单一、思想僵硬固化等也会降低教育的预期效果.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研究,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阵地等的整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调动教育主客体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形成工作合力.

3.1 增进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民主性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相对于网络平台而言,都是“用户”,都是网民,现实生活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关系等这些有可能成为人际交往障碍的关系都被弱化,并且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表达的思想、提供的意见都不再是强制受教育者必须接受的.换而言之,传递的信息只是可选项之一,表达的思想仅仅是启发引导,提供的意见建议也是仅供参考.这种平等民主的氛围,反而可以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使得教育者的好感度迅速上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更加充分地交流沟通,缩短“诠释距离”,双方都能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2 增强教育服务的互动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相对于教育者,总是被动的,单方面的接受.即使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下,教育主体成为教育客体审视的“客体”,也是受教育者对于教育者的一种单向的认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以其信息优势、经验优势,相对于受教育者更具权威,这种权威使得教育者总是处在一种“说教”的位置上,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出现“唯恐避之不及”的现象,更不用说充分、频繁、高质量的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削减了教育主体的“权威”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网络环境中信息是对等的,甚至某些时候受教育者更具有经验,两者互动的障碍不在,两者的互动性就会增强,受教育者表达思想的意愿也更大.高校可以不断地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的身心需求,完全根据大学生共同的物质精神需求确定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根据大学生个体的物质精神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教育引导服务.

3.3 推进线上线下教育配合性

线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必须推进线上线下教育的配合,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网络可以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交流的桥梁,线上线下相互配合就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线下经验,借助和发挥线上技术优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值得注意的是,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扬弃”的过程.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配合,就一定要杜绝两种极端认识:一种认为应该完全拒绝网络,实现因循守旧,看到网络的弊端,进而视之为洪水猛兽;另一种认为应该完全抛弃传统,看到网络的优势,进而盲目崇拜与迷信网络.这两种极端认识均不可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完善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达成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载体,线上线下相互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得以加强.

3.4 加强堵疏结合的共振性

网络热点问题不断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因势而为,把相关的重要思想、科学理论、正确的观点融入热点问题分析中去,让师生争鸣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自觉自律、慎思慎独的思想境界,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学会客观理性地使用新媒体.[2]广大教师以德立身、立学、施教,帮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互动,让师生对于何以立德,立何种德产生共鸣,最后达成道德、价值、情感的认同,形成教学相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堵与疏相互结合,达成共振,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1]曹文泽.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7-02-13.

[2]何碧茹,何坚茹,叶柏霜,等.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品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