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问题引领”,是教师把学生的学习设置于有意义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引领学生从问题解决者的角度,直接去面对反映真实世界情境的建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策略,最终培养学生的自动探究意识、习惯和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问题引领要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思维和生活体验,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问题引领;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5-0159-01
“问题”被喻为数学的“心脏”,是激发学生思考、探究和培养学生习惯、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和学生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的重要途径。
一、问题引领,源于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个性倾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倾向,努力为学生创设富于趣味性、新颖性和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例如:教学“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内容时,可以这样引领:
师:从前有一个老爷爷,有四个儿子。他的年龄大了,想把自己养的羊分给儿子们养。老爷爷的分羊方案是:先给每个儿子发22根1米长的木条,让他们用这些木条去自家地里围羊圈。围的羊圈大的分羊多,小的分羊少。如果你是老爷爷的儿子,你会怎样围?问题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此,学生就会产生“要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就要把各种不同围法一一列举出来”的心理需求。学生带着这种心理需求,愉快地進入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二、问题引领,源于认知思维
研究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征,结合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及其实施过程的策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内容时,可以这样引领:
出示1个用小棒摆成的三角形,提问:摆1个这样的三角形用了几根小棒?
出示2个用小棒摆成的三角形,提问: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用了几根小棒?可以列出怎样的乘法算式?
组织讨论:你也能照样子提出一个问题吗?能提出多少个这样的问题?三角形的个数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
提问:如果用字母a表示摆的三角形个数,那么摆a个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可以怎样表示?
追问:a个三角形究竟是指几个三角形?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可以表示小数吗?
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可视到猜想,完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征,便于学生对方法的领悟和掌握,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
三、问题引领,源于生活体验
现实生活是数学丰富的源泉,教师可以把教材资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整合,从学生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出问题,引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内容时,可以这样引领:
谈话:你今年多少岁?身高是多少厘米?从出生到现在,你的身高总的来说是怎样变化的?要想清楚的表示身高的变化情况,你认为可以怎样做?
出示统计表。
指出:表中的数据是张小楠在每年过生日时测量的。
提问:仔细观察表中的两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追问:在小学阶段,你认为身高的变化与年龄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从现实生活话题引入新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实际意义,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期待;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激活学生相关的生活体验,从而为接下来认识和应用折线统计图做些铺垫。
四、问题引领,利于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开放性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唯一的问题情境中,引领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内容时,一个教师是这样引领:通过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块蛋糕的二分之一”,在学生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后,教师提问:你们想自己创造一个1/2吗?
要求: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画一画,把它的1/2用斜线表示出来,并标上1/2。
展示学生作品,追问:还有不同折法吗?
这时,学生有的表示怀疑,有的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就再动手折起来。过了一会儿,有一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刚才这几种折法的痕迹都经过了中心这一点,我想问一下,经过这一点任意折是不是都能把纸平均分?”话音一落,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所有学生进入深思状态。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按她的方法动手试一试,结果出现了很多新创意。虽然耽搁了一点时间,但是从学生的发展来看,是值得的。这样的问题引领,激起了学生富有创意的思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引领,引领的是问题的生成、集成与解决的学习过程,引领的是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文本间的多向互动。问题引领必须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思维和生活体验,必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简介:王永梅(1982—),女,江苏泗洪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