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需要针对学生们问题意识开展教学改进,注重对学生们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能力的提升,确保学生们能够在初中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展现出更高效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引导;意识
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不仅仅要帮助学生们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要从学生们学习能力的培养上面深入研究,尝试着利用问题去引导学生思维,给予学生们更为自由的知识探究环境,鼓励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上积极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提升数学素养。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简单介绍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
一、 精心设定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对于初中生们来说,他们已经经历过了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基础,但是面对难度更大而且更为抽象的初中数学课堂,往往还是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上配合教师完成课堂知识的学习,而数学恰恰是一门逻辑性要求很高的学科,学生们只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不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知识,才能够将知识理解透彻。所以,教师们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时候就需要为学生们设定更为生动而且具体的情景,逐步实现对学生们的引导,让学生们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导学相关的情境当中来,继而学生们就能够在数学情境中更有代入感,愿意从自己的角度切身思考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利用所学知识开展问题解决方法的探寻。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勾股定理部分知识的时候,在为学生们介绍了直角三角形中存在勾股定理性质以后,学生们虽然能够将该性质记在脑海中,但是也仅仅是能够记住直角三角形中边长如何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自身的应用知识能力还不够强。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为学生们创设需要通过一块直角三角形状的草坪走到一栋教学楼的情境,很多学生们都会选择从草坪中间穿过,但是学生们都知道践踏草坪其实是不正确的,教师就可以抛出这样一个“草坪的三边分别长为6 m、8 m、10 m,如果我们设计不要为了节约( )米的路程而伤害小草”的情景问题,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去尝试着运用所学勾股定理知识解决情景问题。
二、 利用数学建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教师们在教学的时候更关注对学生们数学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们不仅仅能够熟练掌握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应当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数学素养的培养将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循序渐进,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模型教学的方式来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们得到更多的数学建模机会,在数学建模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们实际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入手,针对学生特点设计更加合适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从比较简单的问题入手,实现自身学习能力提升的过渡,从而在数学课堂上能够保持更为旺盛的学习动力。
教师在传统的初中數学教学过程中,都是扮演着知识灌输者的角色,而在组织学生们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时候,教师则需要转变教学策略,应当参与到数学建模活动中,与学生们多多沟通、交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对学生们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和感受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如果发现学生们普遍反映数学建模练习任务太难,也可以及时进行调整教学计划。比如,教师们在为学生们讲解相似三角形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围绕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条件设置建模题目,让学生们探索多种解法,即使学生们所探究的解决问题办法不正确,教师也要给予学生们鼓励和赞赏,让学生们意识到主动探究意识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问题意识。
三、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数学学科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更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更大,初中生们在学习的时候容易丧失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当为学生们创造更为有趣而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自主对数学学科产生学习积极性。进而学生们才会在课堂上以及自主学习中仔细体会数学知识的奥妙,更好地发现数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尝试着进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应当多多从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征入手,设计一些更加有趣的课堂活动,牢牢抓住学生们的好奇心,让学生们对数学知识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进而让学生们感受到教师对课堂设计所表现出的诚意,这样能够更好地在学生们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出学生们对教师的依赖感和亲近感,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也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完成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学习。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们往往在发现问题以后,更乐于提出来与教师以及同学们交流和讨论,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思想之间也会形成碰撞,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当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和发展需求,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们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进步。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们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