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欢晶
摘 要:世人将屈原评价为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殊不知他高尚的人格则更值得世人景仰。若“心高气傲”并非一个贬义词,那用它来形容屈原正是再好不过了。他志存高远,精学诸子百家,欲开一统之盛世,兴大楚之国邦。只可惜生逢乱世,小人忌恶,明君难寻,最终落得自沉江中的下场。在屈原波澜起伏的传奇人生中,究竟是什么闪着那耀目的光芒,牵动了后人的遐思,要揭开历史的垂帘,去寻那兰芷的芬芳?
关键词:心性;为人;情怀
我想,这与屈原的人格魅力及思想政见是分不开的。屈子就是高傲的化身,他用坚贞草木装点君子的裙衫,以激愤与抗争蔑视奸人的陷害,将超凡的政治宏图进献给楚王与天下苍生。正因他的不平凡,才得以在汗青之间,添上浓墨重彩的悲壮一笔,停驻了后人回溯中华灿烂文明的目光。而他的传世名著《离骚》,可与《诗经》比肩,“屈平词赋悬日月”,文采斐然,开骚体之先河。在如歌似泣的顿挫抑扬中,吟唱他高傲的文字,孑立江畔的倔强身影,便跃然眼前。
一、 高傲的心性
《离骚》开篇两句,即显傲然之气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佰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屈子既感自己生来不凡,得天地禀赋之正,异于芸芸众生,应当有所作为。又毫无羞耻之心地说自己“内美”“修能”二者皆有之,放在现代定被认为是自恋症的晚期患者。屈原对世界的一切美似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身为男子却独宠爱暗香萦绕的花草,思慕着国君也称其为“美人”,常常会有女子特有的伤怀与丰沛情感。
现实的黑暗促使他想拼命地逃离,以免沾染上世俗的丑恶与污浊,但他无法抛弃自己变法图强拯救苍生的志向,也于心不忍。在官运尚亨通时,他一心只想施展才华,全然无视了小人的挑拨,试图凭一己之力挽住狂澜;流放之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以表高洁的心性,也用装饰的兰草来填补内心的失落与怅惘。芷与兰,蕙与荃,在他心中永远是圣洁的,是与自己一样的坚贞。他们是美的象征,而美包括美人、美政,正是他毕生追求而又难以实现的东西,那是生于战乱年代的人们奢望的天下大同。更何况这些有灵气的草木,自有坚贞不屈的气节,也难怪屈原以这些兰芷自况,佩戴于身,以抵御世俗污浊气息的侵染,洁身自好,表明了自己高傲的心性。他必须时刻保持这种圣人的心态,才能看清这群雄逐鹿的混乱战局。而正是这种有一丝自命不凡意味的高傲,才让他坚信自己是上天派来投楚的使者。从而内化成一种信念,在他被挫败之时,有暂且保命,去努力翻盘的念想,能坚定变法改革的志向,也激发了他洋溢着爱国热情,并歌出流传千年的诗章。可以说,屈原若没有他的高傲,必耐不住命运的次次痛击,也不会有什么东西能支持他在楚怀王客死、兴楚无望之后,仍深深地爱着他的国家,挣扎奋斗18年后,才怀石投身于滚滚江涛之中。
二、 高傲的为人
屈原坎坷浮沉的光辉一生,当时若有人为他写记传,流传至今,倒也说不定成了一段颇负盛名的人物传奇。屈原的命运与楚国的兴衰似乎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屈原改革时弊的变法与联齐抗楚的主张,使得楚国一时称霸诸侯,接踵而来的贬谪流放,却使楚国走向了一蹶不振的深渊,郢都被破,屈原亦悲憤难捱,以身殉国。在此期间,秦国宰相张仪倒是积极动员,巧借楚国贵族集团矛盾尖锐之际煽风点火,重金收买唯利是图的小人,以破坏齐楚之盟。屈原的高傲,不允许他图利卖国,对于靳尚、郑秀等人的构恶也不以为意。
作为楚国显赫一时的三闾大夫,又是变法导致贵族利益受损的矛头所向,屈原自然是叛国贼的理想收买对象。可他们低估了屈原的正义与忠诚,他贵为兰草,至贞至坚,怎能容许楚国就这样毁在别人手里?面对小人的陷害,屈原真情流露的辩解,却无人理会。眼看着楚怀王的脸一天天冷淡,“美人”与自己日渐疏远,他是多么心痛,却无法再得“美人”的心了。自己被安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身败名裂,群臣咒骂,但他高傲的头颅不曾垂下,始终保持着清白忠贞的气节,哪怕楚怀王将自己逐出都城,也不愿向恶势力低头妥协。反而不顾被斩首的危险,揭穿郑秀等人的阴谋。虽然历史要秦一统天下,楚蒙怨亡国,但屈原的不懈抗争,必将为后人所铭记与称道的。
三、 高傲的情怀
屈原的情怀,应该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他所致力的变法,是以兴楚安邦为首要任务,天下大同为终极目标的。使他的思想主张提到了趋向于所处时代的高度,而不拘泥于盲目征战以致劳民伤财。转而追求美政,不同流俗,是谓之高傲。他是不屑于用张仪等纵横家惯用的“诈骗”方法的,更不会因渴求个人利益而出卖国家,他的一切政治方针,都是以爱国爱民为前提布施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只要能完成这些心愿,实现政治抱负,虽九死其犹未悔!他的与生俱来的高傲,使他有一种优越感,将自己定位在执掌大局的救世主视角,所以他的变法,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大处着手,是一些能惠及数代子民的政策。
屈原在《离骚》中对美政的解释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其意在不分贵贱,选拔真正的贤才治国,修明法度,反对世卿世禄与贵族专权。这也足见他无私无畏、清高自傲的品性了。这种主张就如维新思想之于戊戌变法、三民主义之于辛亥革命、民主共和之于启蒙运动,是社会变革前夕出现的新思潮。提起之初必难为世人所接受,并因过于进步而使提出者成为众矢之的。只有一段历史过后,才会被证实其价值。政治说到底,不过是一切争权夺利的游戏,绝大多数人只是想维护自身的利益,像屈原这种有家国情怀的实在少数,甚至高高在上得太扎奸佞臣们的眼。投江自沉的结局,倒也不能不说是死得其所。
在屈原身上,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执争精神”,不为任何摧折而移易的“忠贞精神”同时并存,震撼着整个民族的心灵,他以高傲的姿态,屹立在苍黄翻覆的烟云之上,俯视着百代千秋。屈子宏伟华丽的文字,勾勒出一个如兰君子高傲的心性,为人与情怀,使后人叹惋于他的壮志难酬,也魂牵梦萦着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潘啸龙.《改塑与发现》原载于《文学评论》,1990.
[2]鲍鹏山.风流去[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
[3]国学经典文库编委会.楚辞[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