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龙
(西安体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8)
据分析,游泳可以增强人的心肌功能,提高人的免疫力,燃烧大量卡路里,提高身体的柔韧性,缓解压力和抑郁,改善肤质,提高骨质,减少炎症,提高智商,延长寿命。但据统计,80%的中国人不会游泳,80%的中小学生不会游泳[1]。
现在,为在广大学生中推广游泳运动,广东、湖南等地相继将游泳列入中考的必考项目,清华大学将游泳列为必修课。而这一旨在增强学生体质的重大教育改革却在实践中遭遇“水土不服”的尴尬。
高校游泳教师视游泳为竞技体育,而不是体育锻炼的一种普通形式,在教学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游泳速度,而不注意发挥游泳的健身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隶属于计划体制,由国家财政赤字维持办学经费,资金有限,很多高校根本没有配备游泳馆。有些高校建成了游泳馆,领导为了增加一点儿收入对外开放,而本校学生根本不能上游泳课;还有一些高校安排游泳课不合理,让几个班的学生一起跳进游泳池(最多时达到300多人),根本无法开展游泳教学[2]。
长期以来,高校资金都在向文理科方面倾斜,而忽视体育教育,尤其是游泳教学。现在很多高校的游泳教学教师其实只是体育教师(而非专业游泳教练),自己都不会游泳(这可一点儿都不是笑话),会游泳的体育教师也缺乏敬业精神,教学素质不高[3]。此外,教师的任务繁重,往往一个人要照顾30个甚至45个学生(游泳队的正常标准是一个教师照顾15个学生),上课时根本管不过来。
长期以来,高校课堂教学奉行照本宣科,而高校游泳教学也必须根据几十年一贯制的一本“游泳大纲”来上课。完全不顾游泳教材的呆板、机械与教条,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肺活量与游泳水平,强迫初学游泳的学生直接进行高强度、枯燥、乏味、反复的竞技游泳训练,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对游泳丧失兴趣甚至敬而远之[4]。
长期以来,我国忽视在群众中推广游泳运动,造成许多学生(尤其是城市生)从小没有游过泳,这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们可能拥有强大的记忆背诵力,但他们对游泳基础知识知之甚少,从未听说过水的压力、浮力、流动性等等知识,更不了解游泳的安全知识与溺水自救方法(2009年曾有十多名湖北长江大学的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救人,其中三人因不会游泳而牺牲)[5]。因此他们往往怕水,不敢下水。而农村大学生往往错误地以为游泳就是跳进小河里洗澡,他们同样没有熟练掌握游泳基础知识和游泳技巧(农村中小学根本不存在游泳课,而且中国广大农村,根本没有一座大学)。
由于我国城市与乡村、南方与北方在各方面的巨大差异,造成了不同的高校学生,其游泳功底、身体素质也各不相同。城市生优于农村生(农村找不到正规的游泳池和青少年宫),南方城市生(长江中下游地区)明显优于北方城市生(黄河几乎年年断流)[6]。而对他们进行千人一面的同质化游泳教学,则必然人为拉大他们之间的游泳水平,让农村生、北方生自愧不如,打击他们上好游泳课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高校课时向文理科(特别是理工科)倾斜,游泳课作为副课被忽视。而要想让高校生学会换气和踩水、蛙泳,必须上满35节以上的课时(至少要保证20个课时)。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高校只能勉强让学生们上18节游泳课。有的高校甚至只安排学生上4节游泳课。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把游泳课变成了洗澡课,根本不能保证任何教学质量(2017年曾有女生在大学游泳考试中溺水身亡)。
2002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体在体育教学中,就是要求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课外活动,校外的体育锻炼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出意志坚强、体质强壮、敢于竞争的优秀大学生,从而实现体育教育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高校游泳教学中推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可以打破教学条件的限制,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游泳训练,体验游泳的乐趣,解决游泳课时少、游泳教学内容和手段落后等等问题;在高校游泳教学中推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还可以结束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摆脱呆板、机械与教条的游泳教材与千人一面的同质化教学,调动他们学习游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意味着高校游泳课必须结束封闭式教学模式,变竞技体育为健身体育。因此,教师必须摒弃过去那种传授游泳竞技技术的教学模式,秉持“健康至上”的理念,转而向学生们教授游泳健身知识与游泳健康知识。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对游泳的兴趣(教师必须注意到:任何一个婴儿都会游泳,游泳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培养学生的终身游泳的观念。要向学生讲解游泳可以增强他们的身体健康,改善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加大肺活量,保持体形,释放压力,要让学生们了解游泳是一种必备的生存技能,首先让他们的头脑下水。
教师应该把学生们组织起来,成立游泳俱乐部,并积极联系校外的游泳池馆(全国大约只有7000个游泳池馆,但北京一市有游泳池、馆超过400个),尽可能争取低廉的价格,让学生们在校外开展有组织的游泳活动。
教师一定要反复教导学生:游泳前必须进行热身活动,用水拍拍身子,让身体适应;还要严格禁止不会游泳的学生擅自下水救人(这不是英雄行为,而是鲁莽);下水的时间最好在饭后一小时,下水时不能过饱,也不能太饿;下水前要测试水温,太凉最好不要下水;下水不能过猛,游泳时感到胸痛应该立刻上岸;游泳时感到腹部疼痛,应该上岸喝热的饮料;游泳时感到体温过低,立即上岸;游泳时发生手指抽筋,将手握成拳,然后用力张开,迅速反复的做几次;游泳时发生一侧小腿、脚趾抽筋,要立刻浮到水面上,用另一侧的手握住抽筋的脚趾,用力朝身体方向拉。
许多大学生喜欢游泳,但又胆怯、怕水、焦虑,所以教师应该推广快速易学的游泳教学法,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游泳技巧帮助他们适应水的特性,消除怕水心理。
2.4.1 教导学生练习水中行走,然后练习水中呼吸,再进行水上漂浮与站立、滑行的练习。可以让三五个学生牵手,来回在浅水区行走,然后逐渐深入到深水区,让他们体会水的阻力、压力、浮力,消除怕水心理;教导学生水中呼吸时,最重要的是用嘴呼吸,用力吐气(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水下憋气比赛);还可以先让他们用手扶住池壁,再练习把头埋在水下。通过这些练习,可以让初学者很快掌握游泳基本技术。
2.4.2 制定游泳考核标准
制定游泳考核标准,必须实事求是,合情合理,不能提出竞技体育的过高要求,初学者游泳能够达到25米即为及格,达到100米即为满分;优秀生则必须游到100米才算及格,游到400米才算满分。
2.4.3 制定课外积分制度
学生参加课外游泳活动,也必须正式列入游泳考核积分。可以采取小积分形式,参加一次计1分,不设满分,从而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外游泳锻炼(这样也可以减轻游泳教师的教学压力)。
2.4.4 建立课外活动小组
根据学生游泳素质的不同,让他们结成课外活动小组。组织水性好的同学帮助怕水的同学(并将他们的成绩记入积分),鼓励大家共同进步。
2.4.5 延长学校游泳池开放时间
教师必须看到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家庭也并不富裕,在积极联系校外游泳池馆的同时,也必须充分利用本校的游泳池。还要考虑到大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往往只有晚上与周末才有空闲的特点,力争本校游泳池24小时开放,特别是周末开放(如果安排不过人手,游泳教师应该主动加班)。
2.4.6 安排学生参与游泳比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国际游泳赛事,让他们感受、体验到观众们的呐喊和欢呼、鼓掌;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泳比赛,让他们在游泳池里表现自己的好胜心,在游泳过程中感受到鼓励和表扬。
2.4.7 科学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考核
进行考核时,必须注意到课内外游泳条件的不同,不必苟求学生在校内游泳考核中发挥出校外游泳的成绩。同时,还要注意总结教学情况,研究这种教学模式是否真正提高了学生的游泳素质。
开展高校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差异化、个性化教学,同时必须严禁增加他们的运动量与运动压力。教师必须意识到:让学生爱上终生游泳,才是高校游泳课的正确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