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北老航校的历史沿革、贡献及其精神价值

2018-01-28 23:32蒋泽枫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日籍航校空军

蒋泽枫

创建于1946年的东北老航校的全称是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也是人民空军的母校,被誉为“中国空军的摇篮”。东北老航校是我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它在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激烈进行中孕育、筹备、诞生和发展起来,经历了磨难、曲折和历练,为人民军队培养了第一批航空人才,为人民空军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历战火洗礼,创立不朽功勋的东北老航校更以其“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的老航校精神,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提供不竭精神动力,激励一代又一代的航空人不断开拓进取,勇攀高峰,有着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目前,关于东北老航校历史和老航校精神问题的研究成果有20多篇论文或回忆文章发表,研究主要集中于学术论文、科普性介绍、报纸纪念性评论以及中国航空史相关著作中有所涉猎,主要围绕东北老航校发展历程、老航校主要领导人物介绍、部分航校学员回忆录以及东北老航校纪念馆等方面展开分析论述,部分文章提到了东北老航校精神话题,但尚缺乏深入的分析论述,上述研究现状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

一、东北老航校的筹备与创建

1.党中央领导人审时度势——梦的开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党中央两位领导人朱德和刘少奇都很重视东北地区的空军事业发展,先后两次发表发展空军事业的重要指示,准备在东北建立一所航空学校,为将来中国人民空军培养人才。党中央把筹建航校的工作交给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派往苏联学习过航空的王弼、常乾坤。1945年8月28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接见王弼时作出重要指示,即有信心和决心,要克服困难,有效地利用日本空军在中国的一切条件与资源,办好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培养各种航空骨干,给将来的人民空军建设培养种子。[1]在党的重要精神指示下,肩负党和人民重托的常乾坤、王弼等同志以及30多名航空技术骨干先后赶往东北,由此开启了中国空军艰难的创业历程。1945年9月到11月间,党中央又先后从延安航空小组、抗大机械工程班、中央自然科学院、俄文学校等单位选调了20多名干部开赴通化创办航校。9月2日,王弼、刘风、蔡云翔等,乘坐日造九九式教练机从延安飞赴东北,中途在张家口着陆时飞机发生故障,王弼等留下。其余5人在刘风带领下,从陆路先抵沈阳后至通化。10月初,常乾坤等20多人从延安启程,于12月抵达通化。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又先后选出20名干部参加建校工作。中央为加强对创办航校的领导,任命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伍修权负责航校筹建工作。11月,东北局成立了以伍修权为主任委员,黄乃一为秘书长的航空委员会。

2.选址通化江南飞机场——变废为宝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出于战略需求,于1932年在通化浑江南岸修建了飞机场。通化浑江南岸地区属于通化少有的地势较为平坦区域,适合修建机场。日本投降后,通化江南机场的跑道等基础设施仍可正常运行。据经历过战争年代的通化蒋玉清老人回忆,在1932年至1936年期间,日伪军在长白山区伪满洲国通化省公署所在地的通化市南郊江南村修建的军用飞机场,也就是现在的通化市江南新区的大平地(今通化市园艺研究所)。这个江南飞机场面积不大,日本投降前,是日军的一个空军基地。日本投降后不久,被人民解放军接收。中共中央鉴于通化是中共中央在东北建立的第一个根据地,第一个军事大后方,更主要的是通化江南飞机场和民航保障设施仍然可以正常运行,因此最后决定把航校校址选在通化江南村。[2]

3.百“捡”起家——奠定基础

选址初步确定之后,收集航空器材,成为当时一项非常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当时的东北,日军仓皇溃逃,遗留下大批残缺不全的航空器材装备和机场设施。为了不使这些器材落到国民党军队和当地土匪手里,常乾坤等人在中共东北局领导下,顶风冒雪,不分昼夜,四处奔波,足迹遍布东北各地,搜寻飞机轮胎、仪表、铝皮、胶皮垫子,以及汽油和润滑油。当时,日伪残余反动势力尚未肃清,土匪、敌特活动猖獗,铁路不通,给收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3]经过从1945年10月至1946年5月几个月的奋战,走遍了东北三省的30余座城市,70多个机场,搜集到各型(破)旧飞机120架、发动机200多台、仪表100多箱、油料数百桶,还有不少其他航空器材。[4]在各地方政府的支援下,动员了大批民众用牛马大车将这些飞机零部件和燃料等运到了目的地,为航校的开办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收编日本航空大队——技术支持

航校筹建工作存在不少困难,其中最难的是缺少航材和航空技术人员。此时,伍修权接到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报告,在凤凰城以西受降了一支300余人的日军航空部队,有飞行员60人、机械师24人、机械员72人、通讯和气象等各类保障人员180余人。该部队拥有零式战斗机和教练机46架和发动机130台。队长林弥一郎是日本空军第二航空军所属“隼飞行团”第26教导飞行队的部队长。经彭真等领导商议,由伍修权出面做林弥一郎工作,争取这支部队。在劝降日籍人员时,伍修权用共产党人的胸怀、胆识和真诚深深地感动了他。由于认真贯彻优待俘虏政策,这支受降航空部队的日本人深受感动,纷纷表示愿为创办航校出力。这支航空队中的日本留用人员,经过改造和教育,后来绝大多数成为东北老航校的重要技术力量。有“解放军空军之父”之称的林弥一郎在担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主任教官期间,在理论、实践、训练和教学等诸多方面开创了人民空军航空的基础,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航空人才,为人民空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航校正式成立——美梦成真

通过紧张筹备,成立航空学校的条件已经成熟。1946年3月1日,我军第一所正规的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通化正式成立,代号“三一部队”,常乾坤任校长,王弼任政委,白起任副校长,顾磊、黄乃一任副政委。全校共631人,有各种日制飞机46架。[5]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因驻地一直在中国东北,被习惯地称为“东北老航校”。1986年3月1日,在纪念通化老航校建校40周年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当年东北局书记彭真为之题词:“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

6.校址迁移——再现光明

东北航校创建时期,环境非常恶劣。打内战,消灭中共已经成为国民党当局的既定策略,而此时中共创建的航空学校也自然成为其打击的首要对象。1946年4月中下旬,国民党军队开始大举进攻沈阳、四平等地,直逼通化,期间曾派空军多次轰炸通化机场,企图把初生的航校扼杀在摇篮里。为了保存空军力量,航校被迫从通化转移到牡丹江。[3]后来国民党空军又追踪到牡丹江进行袭击,航校被迫再次转移到东安(今黑龙江省密山市)。1948年3月,革命形势好转,老航校由东安迁回牡丹江市。辽沈战役结束后,1949年3月,航校又迁到长春市。航校校址虽然经历了几次变更,但是航校人的探索、奋斗精神没有改变。面对种种困难,航校人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智慧和不甘屈服的精神,创造了令人叹服的卓著功勋。而航校成立发展过程中的“捡破烂”“招安“”大搬家”也成为航校赖以存在的法宝。如今,在吉林省长春市和黑龙江省密山市分别建有以东北老航校历史为主题的纪念馆——东北老航校纪念馆,馆内不仅收藏了大量珍贵的老航校历史图片和资料,还包括空军赠送的多架飞机。

二、东北老航校的历史贡献

东北老航校于1946年3月1日在吉林省通化成立,作为中国人民空军的摇篮,它先后辗转移至牡丹江、东安(今黑龙江密山)、长春三地,校名也经历了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三次变更,并于1949年12月13日停办,所属人员调往其他航空单位。在短短的不到4年的时间里,在艰苦险恶的条件下,东北老航校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艰难创业,为中国空军培养了航空技术干部528名,包括飞行员124名、领航员24名、机械员321名、场站员38名、气象员12名、通讯员9名、仪表员6名。其中,23名飞行员参加了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式。

在抗美援朝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部队参战的团队指挥员和战斗员,大都是东北老航校的学员。年轻的中国空军展现出高超的飞行技术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战斗精神。面对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空军,他们毫不胆怯,大显身手,奋勇杀敌,开创了人民空军击落敌机的先河。如空军英雄王海一人击落敌机9架,刘玉堤击落、击伤敌机7架,张积慧击落敌机4架。凡参加抗美援朝的东北老航校毕业学员人人都立有战功,多人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这些光荣历史被永远地载入了中国空军发展的史册。东北老航校也因在朝鲜战场上创造的战争奇迹而威名远扬。[6]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曾惊叹:“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世界上的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三、东北老航校精神的时代光芒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曾说:“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空军经历了三年时间,一飞冲天,这其中显然离不开东北老航校的艰苦努力和蓄势待发。当年老航校建设者们在极其恶劣严酷的环境下,不怕艰苦,不怕困难,不畏强敌,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民空军培养了大批航空技术骨干,形成了“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的东北老航校精神。东北老航校精神成为引领中国空军发展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复兴历史征程的不竭精神动力。

(一)团结奋斗、艰苦创业

为了执行上级领导“要有信心和决心,要克服困难,要办好第一所航空学校”的指示,王弼发动全校师生分头深入东北各地收集飞机和航空器材,为航校的开办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时,日伪残余反动势力尚未肃清,土匪、敌特活动猖獗,铁路不通,给收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王弼带领航空队干部及航校的学员和职工,冒严寒,踏冰雪,在地方政府的支援下,他们动员了大批民工用牛马大车将搜集到的大批飞机、发动机、仪表、燃油以及其他航空器材和医药用品运到了目的地。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轮番轰炸,航校坚持了边疏散、边防范、边进行训练的方针继续工作,集中全体智慧对被毁飞机进行积极修复,为进行飞行训练创造了条件,确保了航校正常开学。航校工作人员身上所体现出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正是航校人的精神信仰和前进的不竭动力。王弼的老战友邵式平曾感慨地说:“我们的飞行人员,在那样冷的气候里,并且北风相当大,他们试飞时,既无飞行衣,也无飞行帽,甚至穿着单衣试飞,真令人肃然起敬。”

(二)勇于献身、开拓新路

老航校在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式方法上打破常规,追求创新实用。在教学上坚持由浅入深、少而精、强化重点、重参与、重实践的教学指导思想,为培养航校技术人才开辟了一条探索创新之路。

1.在训练方式方法上进行革新。按照当时世界各国常规飞行训练的方法,飞行员需要由浅入深,由飞初级教练机向中级、高级教练机循序渐进。[7]但当时航校仅有的初级教练机无法用来教练飞行。老航校领导通过缜密调研论证,决定打破常规,实现跨越式试飞,通过改进地面训练方法,加强地面准备,对飞行员进行单飞前的预考和正式单飞前的正考双重考核,直接让飞行员用“九九式”高级教练机训练飞行。经过充分准备,1946年10月,由刘风驾驶的“九九式”高级教练机,终于首次试飞成功,在世界航空教育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2.对飞机急需的燃料进行技术革新。随着训练活动的开展,航校收缴的日本遗留下的汽油即将用完。由于当时中共的解放区还不具备生产汽油的能力,曾经尝试秘密联系苏联购买汽油也未能成功。形势逼迫下,王弼等决定大胆试验,以大豆、玉米为原料,生产酒精代替汽油。在采取加强保温,加大燃料喷嘴等措施取得了确实的数据后,用酒精代替汽油作飞机燃料终于获得成功,这项技术革新成功地解决了飞行和运输的燃料问题。“跳跃式”的试飞训练以及“酒精代替汽油”的技术革新既是航校人技术上的创新,也意味着航校人要为此承受着飞行失败乃至飞行员牺牲的巨大风险;一方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航校人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航校人勇于献身航空事业的精神。

3.在对待日军俘虏工作上,创新了我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在东北老航校的创建历史上,以林弥一郎为首的日籍教官和技术人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航校成立初期,航空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因此,做好日籍留用人员的思想工作,发挥他们的技术特长为我所用,就成为航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面对航校部分人员对日籍航空技术人员的片面敌对认识,航校领导根据东北局的指示,反复教育航校全体同志,对参加航校建设的日籍航空技术人员,人格上要尊重,工作上要信任,在生活上要适当照顾,在思想上以诚相待,积极帮助。为了加强对日籍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航校政治部专门设立了一个日本人工作科,从生活上、思想上关心他们,处处以诚相待,用我军的优良传统感化和教育他们。如参谋长伍修权在第一次与林弥一郎见面时,就将长征以来的随身配枪亲手赠与他;对日籍教官生活上的优待和照顾,尽可能让他们吃大米白面等细粮;对生病的日籍教官的亲切慰问;对日籍教官个人婚姻问题的关心和解决等,这些做法使日籍教官深为感动,不但让他们重新审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危害,同时也大大调动了他们训练我航空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炮火硝烟中,东北老航校先后四易校址,辗转办学,创造了许多人类航空史上的奇迹。当年的“马拉飞机”“训练技术创新”“酒精代汽油”等往事已成为那段岁月的时代印记,中国人民空军从蹒跚起步到高飞远航,也早已发展成为一支现代化高技术的威武之师,但东北老航校精神一直被视为弥足珍贵的传家宝。东北老航校精神一方面引领空军官兵履行建功蓝天的时代使命,另一方面东北老航校精神又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站在历史和现实的新交汇点上,在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东北老航校精神既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一种展现,也是我们前进道路上所依靠的不竭精神动力,[8]对东北老航校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对东北经济的转型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有着巨大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日籍航校空军
为何越来越多华人不愿入日籍?(手记)
雏鹰从这里起飞——记人民军队第一所航校
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法国空军
加拿大皇家空军
法庭上,财务经理讨回高额退职补偿金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
空军入闽第一战
中国第一航校——南苑航校
人民军队的第一所航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