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堂教学价值理念的四个维度

2018-01-28 23:17:43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汤 颖

在《普通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中有着这样一种认识,在相当程度上算是一种共识,即“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但是不无遗憾的是,在长期的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中,更多的人关注教育目的的思考,关注教学理论的发生和发展,认定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但是,将研究和思考的基点定位于课堂教学与学校教育目标诉求、课堂教学变革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之间的契合性、适应性等的研究相对不多。可以说,我们只是在观念上给予教学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心地位的“头衔”,重视教学对于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重要意义,但是教学是否不负所望担起了其中心地位的权利和责任,则有意无意被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所忽略。基于此,在正确理解学校教育目的的前提下,思考“什么是好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符合教育目的的价值诉求等问题,有着一定的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课堂是生命的场域,教学是生命的对话

教育目的是什么?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终归是为了实现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个人本位论者则认为教育目的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我们以为,既不存在没有人类的社会发展,也不存在没有社会的人类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但是,只有人才是能动的个体,人能够诊断社会的“病灶”,也能够自我诊断,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人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实现人的存在价值。所以,课堂教学不能无视人的存在以及人的价值。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课堂正是诸多生命体生存和发展的场域,是培养和塑造健康生命的最佳殿堂。好的教学必须尊重生命存在;好的教学要尊重生命体差异并能够实现生命的平等交流、真诚对话;好的教学也能够促进每个生命体可持续生命力的养成。

以这个基本判断来分析,那些只诉诸于考试成绩、学生分数的科目教学不是好的教学。那些“目中无生”的老师纵然能教出高分的学生也绝不是好的老师。学校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比较家庭教育的非正式性,比较社会教育的非预期性,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正规性、组织性等优势大多时候需要依靠课堂这一基本形式来呈现。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教书育人是天职。教书育人的过程本质上是生命培育的过程。从教育的生命培育的向度上看,教书的时候多考虑课堂上那些与我们有着同样生命发展需要的学生的特点、需求,这就是一种教学的“向生”性;育人的时候多思量学生群体曾经历的诸多成长将其个性、习惯甚至是问题铸成了今天的模样,我们的批评和教育也就多了一些对学生生命尊严的认可和尊重。课堂是生命的场域,生命本性追求自由、快乐,逃避苦恼,抵制敌意和异己的“偏见”。既然如此,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方式、组织形式、互动要求、作业布置等应当做到“目中有生”,不要简单地以己度人,也不要以“王者自居”,要知道,“无视人”的教育和教学很有可能培育出“无视人”的学生,这与教育目的相违背。学生们见识了越来越多的“目中无生”的老师,也就失去了对老师的尊重,教师职业的尊严、光荣,久而久之也就被这些“目中无生”的教师们抹杀了。

二、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求真、向善、寻美

我们的教育一向诉诸于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充分的、和谐的发展。什么样的教学才配得上全面发展的教育诉求?我们以为,以真、善、美为终极价值向度的课堂教学才更有可能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而非片面、和谐而非割裂的发展。课堂上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就像是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一样,经历着无知懵懂的时期,从心智的初步发展到成熟完善需要经历一个祛昧的过程,也即是求真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帮助。求真的课堂是教师将正确的、真实的科学知识、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等发出的真理光芒潜移默化浸润到学生心灵世界的过程。求真的课堂不拘泥于既有更追求未知,不拘泥于标准更追求多元,不拘泥于答案,更追求暂无答案的问题体系。求真的课堂上所有来自生命的对话都能激发出学习者求知欲望、好奇心理和创造的火花。求真的课堂是让学生对真理越来越感兴趣,欲罢不能地沉迷其中而不是逃避甚至厌恶。

好的教学不仅要求真,更要求善、寻美。如果说“求真”的课堂是谨防求知者成为智力发展的牺牲品甚至是“次品”的话,那么求善、寻美的课堂就是预防学生成为人格成长道路上的“危险品”。每每发生让大众不解的教育极端事件时,总是有“专家”作出看似理性的分析,有教师作出看似公正的回应,有家长作出看似有道理的评价,得出诸如“可以理解”“不可理解”“各方都有责任”“个体责任较大”等结论,在这些基本观点中想折中或是达成大多数的共识其实较难。不过,我们以为,教育悲剧及其事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事件本身暴露出的各方教育问题源的复杂性远非我们预期。抛开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影响不谈,仅就被标榜为、也自以为是学生发展主导性影响力来源的学校教育来说,我们教给学生的“爱人”“自爱”的本领太少了。学校虽然有着系统的资源、正向的引导体系,但是大多数学校以及学校教育工作者过于关注甚至沉迷于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果,而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人格的向善性、寻美品质的发展和培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育实践脱离教育理论的现实问题。譬如说,有多少教学人员在确立教育制度、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学评价、开展教学改革的时候,考虑到参加活动的人们、被评价的对象们通过本次活动或是评价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人格的完善和发展?教师课堂上的哪一些话语、哪一个知识的拓延、哪一个方法的采用是能够激发学生们人格的发展和对生活的热爱?或者说至少教师通过教学努力提升了自身的人格理想、激发了自身对美好人生的热爱?教师职业倦怠、学生厌学心理等现实问题似乎正是一种预警,即我们的教学太过现实,理想被遮蔽得太久,课堂教学再不积极主动甚至执着地教人向善、求美,就可能会使我们的学校有一天走向“最危险”的时刻。

三、教师“向生”,学生“向学”

教育与教学事业的最大无奈或是悲剧之一就是不但没有培养出学生好学、乐学的品质,反而使其厌学、恶学。试问,谁之过?卢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变坏了。将这种说法用来衡量课堂教学以及教师之于学生,未尝不可。倘若走进课堂之前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一无所知也就无所谓喜恶,如果经历了课堂教学后变得喜欢了,那是老师的功劳,如果变得厌恶了,当然也是老师的过错。无论教师是否愿意承担这份职业“风险”或是是否愿意承担这份教学伦理责任,事实就是如此。基于此,我们以为,好的教学应当在素质养成向度上,具备这样一个基本特征,即教师养成向生性,学生养成向学性,而且是具有向生性的老师帮助学生养成向学性的学习者。

何为“向生”?向生的简洁化理解就是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实施、评价过程中以学生为出发点,为了学生的素养提升做出尽力的准备和努力。譬如,教师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整体水平以及二者该如何有效指导教师备课的环节、教学结构的安排等;又譬如,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不是“以不变应万变”,而是随着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改变或者随着同一学生群体的不同表现阶段做出阶段性调整。可惜,反观现实生活中的课堂教学,相当一部分老师都有意无意,显在潜在地甚至是冠冕堂皇地享受自己的教学主导地位,不曾考虑学生的特性,也不积极主动适应学生的学法。这似乎也一定程度、一定方面地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学生跟从不同的老师学习同样的课程效果有着显著差异。

何为“向学”,我们以为,向学既是学生的一种积极的生命状态,也是教师需要通过教育和教学培育出来的学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向学”是心有念头,行有所向。既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的自求精神,也有质疑和较真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自身具有向学性,老师的价值在于乘胜追击,扬长避短。如果学生尚不具备向学品性,那么老师的意义在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与其展开平等且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和对话,帮助其形成积极求学的意识和乐于学习的品质。可以说,培养学生“向学”品质这个课堂教学目标是光荣而艰巨的,但也正是这样的目标才呈现出了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之能量和心中有学生的教师之价值。

四、师生之间——你和我互助,教与学相长

课堂教学的成功或失败,归根结底在于课堂里的人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是否得到应用重视,除此之外还有较为重要的一点即是课堂上人与人,尤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既已形成的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友爱。我们以为,好的教学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互促的,这种互助力是来自于平等的生命体,也就是来自于我和你构筑成的“我们”。曾经在课堂上做过的一次学生访谈,针对“你更希望和老师之间是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学生们当时的回答是师生之间应该是“我们”的关系。我以为这样的回答反映出了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老师和学生构成了课堂中的“我们”。我们在一个课堂,在一所学校,我和你共同建设学习的家园,共同承担学习带来的苦,共享学习带来的乐。因为是“我们”,所以我依赖你,你依赖我。我们不存在谁比谁更有本事或谁比谁更有优势的问题,只存在平等、尊重、理解和宽容。我们相互学习,你教会我,我教会你。我们之间的角色是随时可以变化的:你的“术业专攻”,我的“尺有所长”;是“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课堂版写照,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学人风采的呈现;更是一种真实的现实警示,那就是:你站在前面或是坐在下面都不重要,你拿着教师证或是学生证也不重要,在我们之间,形式化的身份显得微不足道。我们能在充满未知和挑战的课堂里见证彼此的成长、学习彼此的长处、成全彼此的人生,这才是最重要的。

“你和我”的师生关系更有可能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而这种氛围才是符合生命本真诉求的教学氛围。教学相长并不难,首先是教育者们愿意相信这个道理,然后是将自己的信赖变成行动,如此做即可。可是显然,对于一些老师来说,做到“你和我互助,教和学相长”似乎太难。相信一个真理并不难,积极去践行真理则不易。这也就是为什么2000多年前《学记》中提出的“教学相长”的道理,时至今日在一些人那里还仅仅是个“道理”。不管怎样,好的道理需要发现它的人去践行,在践行中发扬出来的道理才更可能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当然,追求、坚持、捍卫教学理想或是教育真理的道路并不平坦,它需要每一位行人“自得其乐”的心境和“苦中作乐”的勇气。每一位有着美好教育理想和教学夙愿的人们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哪怕那收获只是课堂上一次认可的点头,一个开心的微笑,一句“我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