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翔(化名),三年级男生,学习成绩一般,家中独子。翔翔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父母很疼爱翔翔,但只有周末才能与他团聚。
翔翔性格乖巧,但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下降明显。与此同时,翔翔的体重在逐渐上升。成绩和体重让他备受困扰、愈发自卑。他想努力改变现状,但短暂的努力未能起效,加上爷爷奶奶疏于管教,时间一长,翔翔就彻底放弃了,学习态度愈发不端正,畏难情绪也愈来愈严重。
翔翔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首先想到的是在物质上给予满足,对于翔翔的其他问题不够重视。久而久之,翔翔逐步建立了“父母并不看重我学习成绩的好坏”的消极信念。
翔翔就读的学校有很多留守儿童,周围的很多同学与他经历类似,因此,他并没有察觉自己有何特殊之处。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他在学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问题行为、症状是由错误认知与学习所导致的。翔翔在学习和做作业的过程中,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选择放弃,他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对自我的评价很低,有“我不行”“我学业不好,别人会看不起我”的不良认知信念,从而引发了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下降、与同学相处不自信等不良行为。所以,如果心理辅导让他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完成作业,看到自己的优点和改变,相信他能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咨询开始,他严肃端坐,略显紧张,与咨询员几乎没有眼神交流,也没有太多面部表情。我用尊重、倾听、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等心理咨询技巧主动与翔翔建立相互信赖的咨询关系。在此期间,我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找出了他家庭作业无法完成的原因以及内心想法、感受,由此探寻其心理矛盾的问题所在和期望改变现状的意愿。并和他共同制定了咨询计划:重新评估错误观念,建立新的、正确的信念。
经过几次咨询,翔翔不再紧张。在之前的咨询过程中,大多是我引出话题跟翔翔进行交流探讨,从第二阶段开始,翔翔更愿意表达,他会主动跟我分享学校里发生的一些趣事。
每次翔翔过来,我都会为他准备一些水和糖果,还会播放轻音乐营造轻松的谈话氛围。在咨询过程中,翔翔通过回忆、描述自己完成家庭作业的情景,发现自己不够努力,并且很难独立按时完成作业。我帮助来访者挖掘出“我不行”“我学业不好,别人会看不起我”的不良认知信念,然后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来源于对自身的错误认知,引导他相信:只要我们正确地看待自己、提高自信心,在学习和人际交往方面一定会有所改善。
接着我引导翔翔回忆之前成功的经历,让他找回一些自信,引用名人故事激发他对成功的渴望。我的尊重、倾听、共情,让翔翔能更自由、更轻松地表达自己。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我始终保持中立原则,不替翔翔做任何决定,始终尊重他内心的感受,相信他有能力改变自己。
翔翔能轻松、大胆地表达自己,慢慢地感受到与人相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渐渐地,他的学业进步了,教师和家长都对他刮目相看。这样的积极关注让翔翔更有动力,也坚定了“原来父母也觉得学习很重要”这一信念。与此同时,翔翔开始有意识控制自己的体重。学业和体重的变化,让他在与同学交往时变得更大胆、更轻松。在他人积极关注的基础上翔翔慢慢地开始发展积极的自我关注。
面询的最后,我开始为分离做准备,和翔翔共同回忆在咨询过程中使用的“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方法,希望能把它们迁移运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帮助自己走得更远。
本案例中,目标的达成依赖于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良好咨访关系。来访者需要有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和对心理咨询师的信任,只有在信任、友好、尊重的交流环境中,才能让来访者发现行为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对自我评价过低,以及“我不行”的不良认知信念。然后帮助来访者从正确认识自己开始,建立正向的自我认知信念,从而使行为问题得到改善。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积极关注来访者,并通过回忆成功经历、名人故事激励等方法鼓励来访者树立信心。通过这段时间的咨询,来访者在学习、生活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