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时代下大量数据的共享和学习媒介的改变势必带来教育模式的全面变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主渠道,发挥着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作用,面对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也是大势所趋。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结合生活实际,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项目化教学在“基于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它强调以解决问题为首要目标,将目标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单元,从完成某一个小工作任务开始到完成整个工作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当指导者角色,学生要自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将项目化教学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是十分合适且必要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利用心理知识与技能帮助人们更从容地应对困难,更好地适应社会。而在高职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增强心理健康教学在未来就业岗位上的适用性,是需要理论、能力、实践高度融合的一门课程。再者,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自我构建的过程,填充强塞、拔苗助长都只能适得其反。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入项目化教学更契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更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以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为导向,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主动去寻找理论知识来支撑问题的解决,循序渐进,促使学生将心理健康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心理问题中,提高心理素质,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云时代背景下,项目化教学更突显出它的优势:具体任务的设置让学生的信息搜索更具针对性,避免杂乱无章;任务的独特性让学生不能单纯依赖“拷贝与修改”,而是需要独立思考,回归现实生活,寻找问题解决的实际办法;任务的考核、问题解决的实用性,激励了学生更踏实、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强化了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投入。
教材是一门课的依托,是课程开始的关键。项目化教学的开展首先是对教材进行分析,根据教材内容、目标与指向确定项目的大单元与小单元、大项目与子项目,进行分类、整合与细化。如情绪与压力各为一章,但是通过教材分析发现教学目标有共通性,即通过认知调节达到自如应对各种情绪的目的,包括压力下产生的各种情绪。因此,在项目化设计时,这两章应该予以合并,设计类似的项目化任务。
备学生是以生为本的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通识课程没有难易之分,学生没有先进后进之分,但却十分讲究人的差异性,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上都有很大差异,任务同一而论显然不能遵循人的心理规律。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多以实践、能力、职业发展为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也应与职业岗位心理素质要求相结合。如营销专业的学生多外向,该职业对人际沟通的要求较高,在项目化设计时就要考虑这个因素;对于化工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安全是重要因素,需要严谨务实的心理素质,在任务设计时多以认知导向为主。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设计。
根据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掌握并学会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在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时能有方法应对,并在此过程中发掘自身潜能。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承担着培养职业技能、适应职业岗位的核心心理素质的重任,如善于沟通、务实耐劳、情绪稳定等特质,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抗挫能力等。
根据高职学生心理需求、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实践探索,确定心理常识、自我探索、社会适应、生命与危机四大模块十二个专题的课程内容。其中,心理常识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现象与规律、辩证地看待心理学科;自我探索部分主要包括对自我的认知、人格塑造、创造力激发等;社会适应部分涵盖学习、人际、情绪、爱情等,这部分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职业定位做出更契合主体的项目内容设计;生命与危机部分主要是探讨人性、生命与死亡,启发学生面对人生危机时该如何应对。
项目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以学生投入为主,多实践、少讲授,多练习、少灌输,让学生动起来、做起来;二是项目要可操作、具体且富有生动性;三是任务需要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而不是由一人包揽;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实施方法也多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主,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性,发挥分组合作、独立思考与创作的强大力量,用情境教学、体验式训练、团体辅导、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探索心理奥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与目标决定了课程的评价应注重掌握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后者是最核心的目标。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投入,课程评价要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在项目化教学中,过程评价以项目完成情况为主,其中包括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学生投入、参与、自学、团队合作等情况,以及项目完成的质量与水平;结果评价为学生最后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以及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等。评价应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做到全面客观。
项目化教学固然有它的优势,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
任务驱动虽然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但是高职学生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学习动机较弱、自律性差,完全让学生掌控课堂并不现实。在资料搜集方面,需要教师推荐和引导;在问题解决上,需要教师适时点拨与指导;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跟进工作,关注学生对项目任务的实施情况,确保项目完成的效率,保证课程的有序推进。
分工与分组是项目化教学的必备组织形式,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二是能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然而,根据“责任分散效应”,分组带来的弊端是组内成员责任承担不均:积极的或者责任心较强的学生承担了大部分作业,“好吃懒做”的学生则想着“坐收渔翁之利”。这样的作业模式不但打击部分人的积极性,更是在浪费精心准备的项目化设计。因此,教学过程中要保障项目化设计的涉及面尽量广,每个学生均需要参与其中;在评价考核中要制定更全面与更科学的制度,激励与考核要落实到人、到细节、到实际,从根本上避免学生之间任务不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