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 刁晓晶
理性精神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达成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其他核心素养的主观要求。理性精神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应具备的理性思考、自主判断、善于反思的思维品质和行为能力。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成的理性精神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层次: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客观地归纳事物本质规律,避免片面、狭隘和偏执;具有独立思辨能力和自主分析能力,对特定情境中遇到的问题,敢于提出质疑,并理智地分析、判断和选择;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用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理性精神关注的是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迁移到未知、复杂的社会情境中,是独立地认知社会、透视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在理性精神的培育中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认知接近性原则。教学情境需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深度应略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具有适当的难度和强度,使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并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才能解决。
思考性与启发性原则。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富有思想的张力,能够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自觉性。情境的设置应该是引人深思的,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分析问题,并通过对情境和问题的思考发现、归纳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普遍规律。
目标关联性原则。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因此应当充分考虑教学情境的背景与所培养的能力素养是否匹配,教学情境中设计的问题能否达成对学生相关能力的训练,教学情境的组织形式能否适应能力培养目标。
开放性与封闭性相统一的原则。未来学生要独立面对的真实情境是开放的,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而理性精神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辨能力和自主分析能力,要敢于对一些现象提出质疑。因此,应摒弃以往追求统一、唯一教学情境的做法,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思考问题。同时,为了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的特定素养和能力,教学情境也要坚持适度的封闭性。
理性精神培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反思,能够将感性认识通过思维活动上升为理性认识,并透过事物的现象总结归纳本质规律。问题探究式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理解事实、总结规律,并通过思维的碰撞,领悟人生哲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在讲《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一课时,教师可选取“萨德入韩”这一热点问题作为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通过视频为学生进行事件梳理,展示在韩国部署导弹系统的过程中不同国家的反应和态度。随后,针对这一情境向学生提出问题:萨德事件反映出哪些主体之间的国际关系,请举例说明;围绕萨德部署问题,各个国家不同的立场与意见反映了国际关系中的哪些内容;国际关系中的冷热亲疏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及基本形式,形成了对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关系的初步认识。紧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各国利益的相同、相悖,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国家利益是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国家打着维护本国利益的旗号推行的外交政策是否都是正当或正义的;从反对韩国部署导弹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有效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通过思考这些富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明确了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和冲突的根源,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站在中国公民的立场和角度,学会了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明确了要用负责任的态度和正义的行动促进世界和平。
参与体验式情境是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在这一过程中,站在所处角色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民主决策——做出理性选择》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我国政府的决策过程,明确公民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时应坚持的原则和态度,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教师可设置角色模拟情境,请大家讨论高考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在提出情境之初,大多学生站在自身立场上,认为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不利于自身利益。随后,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专题片《高考》,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直观感受到异地考生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的痛苦与无奈,进而对于高考改革的认识和态度发生了改变。接着,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本市家长代表、本市学生代表、本市学校校长代表、外地家长代表、外地学生代表、教育专家代表、教育部部长、教育局局长、财政部部长、公安局局长等角色,引导学生立足角色立场发表对于高考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们模拟了关于高考户籍制度改革的听证会,并代表自身角色理性地发表了意见。从激烈冲突到理性分析,通过亲身参与、亲自体验,学生真正做到了理性看待问题、辩证分析问题,教师达成了理性精神培养的目标。
真理越辩越明。在参与体验式情境活动中,要特别关注矛盾冲突的处理,不能回避矛盾,要善于抓住矛盾冲突的焦点,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性分析,避免片面、狭隘和偏执。
自我反思能力是理性精神培养的目标之一,因此,理性精神的培养不应只停留在课上,也应渗透到课下。布置情境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对情境问题进行自我反思,既是课下达成理性精神培育目标的重要路径,又是教师评价学生理性精神培育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生活与消费》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围绕理性精神培养的目标设置情境作业。根据本课内容,教师为学生设置了三个目标,且分别布置了情境作业。
目标一:结合生活实际,分析自身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相关情境作业可设置为,列举本月消费账单并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
目标二:通过情境问题辨析,辩证分析消费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作用。相关情境作业可设置为,谈谈对“我的消费我做主”这种观点的看法。
目标三:通过事例分析,归纳影响消费的因素,并说明这些影响因素如何发挥作用;通过情境分析,全面思考并提出刺激消费的举措,印证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相关情境作业可设置为,假设学生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请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和影响消费因素的角度考虑,制定刺激消费的相关政策,并说明依据。
通过完成以上情境作业,学生能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全面认识消费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通过自己制定政策,能够理解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时的各方面考量,真正达成对于理性精神要求三个层次的培育目标。
在作业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因此,应在明确反思目标的基础上,将学生日常经历过的情境或当天课堂教学中完成的情境加以延伸,设置成反思的情境和问题,这样才更容易让学生形成反思习惯,树立反思意识,真正让理性精神夯实落地,成为渗透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能力。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体验和思考之中逐渐形成独立辩证的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情境教学实施前后,学生的理性精神会在看待问题角度、对待社会现象的态度等方面出现明显变化。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理性精神培育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通过实践和反思,笔者发现,利用教学情境的创设培育理性精神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精心选择富有深意和延展性的教学情境和教学问题,能够给学生提供多维度的思考空间。其次,在情境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入思考,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再次,教师不要替代学生思考,而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想法,不要回避错误和矛盾,要善于在矛盾中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和反思,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
总之,培养理性精神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善于运用教学智慧,精心设计,耐心培育,才能让美丽的理性之花在情境课堂中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