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心育人 健康发展”的课程体系

2018-01-28 21:38天津市第一百中学郭永强
天津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校本育人

■天津市第一百中学 郭永强

我校申报的“以心育人 健康发展”项目于2015年通过市教委的审批,成为天津市第三批特色高中建设项目。“以心育人 健康发展”是指通过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我校深刻认识到必须构建适应“以心育人 健康发展”的课程体系,以课程建设作为突破口,引领学校的特色项目建设。

一、将积极心理品质融入到课程理念中

课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有机整合。课程不再只是由教材这一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和生长的构建过程。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对学生来说,往往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资源,是智慧的生成与发展。

生成需要智慧,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将积极的心理品质概括为六个维度、二十四项(品质)。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在积极心理品质上存在着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和积极心理品质学生自评问卷调查结果,我校突出六个方面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具体为:希望乐观(促进学生积极、乐观、向上心理品质的形成,幸福感有较大提升)、自我控制(学生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感觉和行为,成为自律的人)、感激感恩(学生能懂得感恩,学会表达谢意,学会感受幸福)、喜欢学习(学生乐学,能从积极方面看待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目标信仰(学生能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人生意义,激发学习动机)、爱的能力(学生能重视和别人的亲密关系,懂得分享和关怀,善于合作互助)。六个方面的积极心理品质为课程建设注入了能量和生机,也使得我校的课程建设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促进了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实施又反哺心理品质的养成。

二、将积极心理品质融入到课程架构中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只有善于发现人的积极优势、努力创造个体发展的积极世界,提供积极的环境,肯定人的积极价值,才能最终获得积极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学校在对前期校本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反思的基础上,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为起点,形成了“课程结构体系”,即“一体两翼三层四类五面”的基本课程架构,将积极心理品质融入到课程架构中。

具体来讲,课程目标:“育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形成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课程思想:旨在将“必备素养、学业基础、人格成长、智慧成长”融为一体,进而促成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课程架构:“一体两翼三层四类五面”,一体:指向作为学业基础的国家必修课程,此称“核心课程”;两翼:一翼指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另一翼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三层:“一体两翼”三大板块的课程,按照基础、拓展、探究三个目标层次设计与实施;四类:指学科拓展课程、特长技能课程、创新实践课程和英才发展课程四个课程类别的校本课程;五面:通过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形成道德、人文、科学、艺术、健康五个方面的素养。

“一体两翼三层四类五面”课程架构以鲜明的时代性、广泛性、多样性和自主性为基本原则,在课程方案中较好地处理了课程设计内的若干关系,坚持实践育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注重实践体验,注重灵活多样,旨在不断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将积极心理品质融入到校本课程开发中

我校校本课程体系包含四类校本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特长技能课程、创新实践课程、英才发展课程。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紧紧围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用积极心理品质来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反过来,用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年来,我校教师已申报123项校本课程。学校每个学期都开设20多种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这些课程以鲜明的时代性、广泛性、多样性和自主性为基本原则,坚持实践育人,受到学生欢迎。在天津市普通高中第一批精品网络选修(校本)课程评比中,我校中国古典舞、油画艺术赏析、音乐与服装创意、生涯规划四项校本课程入选。

四、将积极心理品质融入到阳光课堂中

只有将积极心理品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心理品质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我校把推动阳光课堂的创设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引领教师认真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学生学习认知心理,努力构建民主、合作、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尝试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目标,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推进“五环导学”模式为主的模式创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明确问题引领思维发展的观念。在学习态度上,强调教会学生质疑;在思维上,强调学生运用多角度看待、分析、解决问题,注重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深入浅出,建立知识网络。

经过三年的努力,我校构建了“五环导学”教学模式,逐步完善了“定向自学—合作研学—展示激学—精讲领学—反馈固学”的新授课堂模式,形成了“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典型评析、深化提高→变式巩固、拓展完善”的复习课堂模式和“自查自纠→合作交流→问题汇报→教师点拨→梳理巩固”的讲评课堂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民主、合作、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平等、尊重、理解、宽容、鼓励、赏识等心态与学生交往,给学生营造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五、将积极心理品质融入到课程评价中

学校课程评价体系是高水平实施学校课程建设方案的关键。学校课程评价总的原则是“学生为主,发展为本,重在过程,重在选择”。每门课程的质量评估重点关注的是“自创性、生成性和适切性”,重点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水平,其基本方式是通过对学生、教师、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实现对课程实施的评价。

1.过程性评价(学生):通过教师对《一百中学校本研修学生自主发展档案卡》的认定,对学生选修课程期间取得的进步与发展进行阶段性评价。

2.终结性评价(学生):由教师利用校园网信息平台等方式对学生出勤率、参与课程的表现以及考核成绩进行总体评价,并给出相应学分,作为选修这门课程的终结性评价。

3.过程性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教师专业发展记录册》等方式,对教师组织教学的形式和教学环节进行评价,由课程领导小组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教学设计以及校园网信息平台资料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4.终结性评价(教师):主要是围绕教师所实施课程的目标达成度,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5.过程性评价(课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满意率、学生的受益程度、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课程实施的资源保障、课程评价的可操作性等维度对课程进行过程性评价,综合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教学反馈信息,从而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监控。

6.终结性评价(课程):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的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判定课程实施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总之,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课程的实施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离开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课程的建设缺少血肉;离开课程的建设,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缺少筋骨。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课程建设开花结果,才能使积极心理品质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校本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