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论视角下的汉语连读变调二语习得研究综述

2018-01-28 21:02
铜陵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声调偏误制约

丁 涵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 香港 999077)

优选论认为不同的制约条件组成语言,制约条件的普遍性和可违反性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的迁移及发展的相互过程,有效论证中介语发展,找出语言间普遍特征。连读变调既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与习得的难点,又是语音习得领域的焦点之一。本文在优选论框架下,梳理连读变调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情况,希望对对外汉语语音习得发展有所启发。

一、连读变调研究概况

(一)连读变调的界定及基本情况概述

连读变调是音节在语音链后产生的现象,是声调的动态组合。现代汉语中的连读变调分为单纯受语音规则制约的以及受词法制约的变调,前者包括阳平、上声和去声的连读变调,后者包括“一、不”的连读变调和重叠词的连读变调(Lin,2007)[1]。

古代对连读变调的记录追溯至明代。裴银汉(2000)[2]指出,明代崔世珍《翻译老乞大》及《翻译朴事通》注意到了上声连读变调的情况,这在汉语研究史上可能是明确记载汉语普通话的变调规律上上相连前上变阳平这一音变规律的首著。

现代较早注意到汉语方言连读变调是赵元任(1956),发现词句中单字调变化及语言变异现象的普遍性。较早研究连读变调的专篇是1947年吕叔湘的《丹阳话里联词变调》,讨论一般的两字变调(刘俐李,2004)[3]。

(二)连读变调的描写性研究

描写性研究主要集中于汉语方言研究。从变调类型来看,余霭芹(Yue-Hashimoto,1987)[4]将汉语方言中的变调类型分为首音节型变调、尾音节型变调及邻近音节型变调,将汉语方言分为左变调及右变调。钱乃荣(1992)[5]将吴语的变调分为四种,分别是简单式、延伸式、初连式及复杂式。方松熹(2000)[6]将义乌方言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归类为前变型、后变型、不变型和全变型。袁家骅(1989)[7]全面介绍并归类了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等七个方言区的连读变调现象。

从连读变调与语法的关系来看,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了相关研究,主要是语法性变调和语法变调。前者如吕叔湘(1980)[8]列举采取变调和不变调字组,体现了字组语法结构对变调的重要性。王福堂(1959)得出绍兴话变调格式区分词和词组的结论。语法变调研究如郑张尚芳(2014)提出温州话中用变读入声表示近指的语法形态变调。

综上,笔者发现对于描写性研究,各方言区不平衡,吴语最多,北方地区方言研究较少,且方言点的描写较为孤立,比较研究及语言共性研究较少,解释力不强。并且,研究多注重连读变调的单线研究,对与之相关的音节、重音、音步和语调等音系现象研究较少,与语义、语法的关系研究缺少深入思考。

(三)连读变调的解释性研究

国内外学者尤其是境外学者在生成音系学的理论指导下,对声调及连读变调进行研究讨论。

王士元(Wang,1967)开创了生成音系学的声调研究先河,提出一套声调的区别性特征,更好地解释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现象。Woo(1972)[9]创造性地改革了王士元的理论,提出声调的三个区别性特征,分别是[±高]、[±低]和[±修饰]。 Yip(1980)[10]使用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建构声调特征系统理论,并运用浮游声调和声调调型等现象解释了汉语方言的连读变调情况。Wright(1985)[11]运用节律音系学的重音音步理论解释上海话和福州话声调丢失现象,使用载调单位莫拉进一步分析。根据删除莫拉规则,推出福州话连读变调模式。徐云扬(1988)[12]应用Pullyblank的普遍化法则,设定及应用个别语言连接法则,将不同音韵层次的上海话中声调和音段相联系,解释上海话连读变调的原因。林华(1998)[13]在非线性自主音系学框架下提出“调素”概念,运用调素论和调素脱落论解释双音节词和三音节词。

以上可见,已有研究成果对研究对象是有效的,生成音系学中尤其是非线性自主音系学所包含的浮游声调、调素等理论对连读变调现象有一定的解释力,然而普遍性不够,应用范围有限。此外,相较于国外理论探索,国内处于初始阶段。

(四)连读变调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对外汉语声调研究尤其是连读变调集中于描写声调偏误,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偏误分析,提出偏误原因并预测声调习得难度。郭锦桴(1993)[14]通过声学和听测实验,发现留学生二字组词中,连读变调的偏误以降调和平调代替其他调型,掌握情况与汉语水平成正比;而对三字组及四字组词的考察中,他们易将三字组中间字调发成降调,掌握情况较二字组词困难更大。由于现代汉语中的连读变调以二字连读变调为主(吴宗济,1992)[15],朱川(1997)[16]从难易程度对外国学生在二字调中易偏误的类型归类,只有阴平和去声的二字调容易掌握,包括阳平和上声的二字调是学习难点,阳平和上声的搭配最难习得,并从母语负迁移和协同发音两方面分析偏误原因。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声调研究中,主要存在声调的国别化研究,得出外国学生习得汉语的声调偏误共性。在前人研究中,声调偏误主要为调型错误和调域错误。王韫佳(1995)[17]运用实验语音学方法,发现美国学生习得阴平和去声是调型错误,阳平和上声是调型及调域错误,与他们对声调感知的敏感度有关。相似的是沈晓楠(1989)[18]、刘艺(1998)[19]。李红印(1995)[20]发现泰国学生在发阴平和去声的动态声调时,主要为调域偏误,其原因是泰语词重音后置的影响。得出相似结果的是蔡整莹、曹文(2002)[21],并总结了教学对策。王功平(2004)[22]使用对比实验,从调型、音高和音节三方面分析印尼留学生普通话上连读的偏误。吴门吉、胡明光(2004)[23]运用听辨方法,发现全降调的调域较窄,去声在四个声调中情况最差。杨娜(2005)[24]从历时角度,对越南学生连读变调中的偏误总结为去声声调。因此,越南零基础学生声调难易习得顺序为去声、上声和阴平、阳平。其偏误原因主要是受到越南语本身及羡余特征的影响。

以上研究中,声调偏误大致方向为从调型错误过渡到调域错误,较多研究单字调声调,较少研究连读变调习得。研究涉及的语种不平衡,偏误原因主要是母语负迁移,研究方法不够科学,被试容量较少(沈晓楠,1989;李红印,1995;刘艺,1998;吴门吉、胡明光,2004)。二语习得过程中普遍性分析不多,较少从生成音系学或优选论探讨。

二、优选论研究概况

(一)优选论的发展

优选论,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Prince与Smolensky(1993)提出,研究重点为制约规则,重新定义制约规则的作用,明确制约条件在语言中具有普遍性,即研究语言的共性(Archangeli&Langendoen,1997)[25]。它建立于现有音系描写与解释所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是目前主流音系学取得的最大突破,也是生成音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优选论经历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经典理论阶段,研究语言中意义和词库形式的对应关系,涉及音系和句法领域;第二阶段涉及语义、语用等其他语言领域,研究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对应关系。在优选论中,有限和谐序列论(McCarthy,2000)[26]的制约条件体系能够多次评估输入式,从而获得中间层次的表达方式,启发二语习得中介语研究。目前,优选论最新进展为尝试解决音系不透明现象的优选论候选项链理论(McCarthy,2007)[27],及从语言的产出和理解角度出发的双向优选理论(Blutner,2000)[28]等。

对于优选论的理论研究和引介工作,国内最早的是王嘉龄(1995),介绍优选论框架体系及以制约条件交互作用的基本内容。李兵(1998)[29]回顾并总结优选论的产生、原理及应用,阐述一语习得、普遍现象和标记性问题及语言历史演变的优选论观点。王馥芳(2003)[30]评论优选论的理论框架及优势,解释优选论存在的原则不透明、绝对不合格现象和自由变体问题。

(二)优选论的应用概况

1.优选论的音系领域应用研究

在汉语方言鼻化韵方面,Yip(2001)[31]运用了同界制约条件和音长理论研究潮阳话音节结构和闽南语中鼻化现象。钟荣富(1995)分析台湾闽南语的鼻化现象,运用优选论的制约条件,从分布、音节合并和音节分开方面做出解释。

在普通话音节组构方面,钟荣富(1995)分析普通话二合元音的结构,说明同化制约和异化制约的重要性。 马秋武(2004a[32],2004b[33])以和谐性制约条件为基础,指出韵母组构制约条件的排列顺序。另外,马秋武(2004a)指出钟荣富(1995)提出的制约条件违反优选论有关基础丰富性的原则且未就音段组构的类型变化进行详细说明。张吉生(2003)[34]分析汉语外来语音节的可接受性并重新制定针对汉语及外来语音节结构的制约条件。

在元音和谐研究方面,李兵(2004)[35]支持Myers(1997)和 Yip(2002)的观点,证实了强制性非等值原则属于标志性制约条件,分析优选论视角下的寄生型和谐现象。

在儿化韵研究方面,林燕惠(Lin,2001)[36]概括义乌方言两类儿尾音变的有等级限制制约条件,突出优选论优势。马秋武(2003)[37]指出北京话儿化的不透明性,并应用共感理论解释。周晋英(1999)[38]提出儿化韵的制约条件,通过层级筛选,解释不同韵母儿化的异同点。

在汉语声调研究方面,主要是汉语声调分布规律及方言轻声和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在汉语声调分布规律方面,蒋平(1999)[39]运用优选论阐述了汉语方言声调分布概况,对声调跨方言分布的不对称性及各汉语方言中声调分布的差异性提供有力渠道。

在汉语方言轻声研究方面,路继伦、王嘉龄(2012)[40]、孔慧芳(2006)[41]和魏玉清(2008)[42]对汉语不同方言轻声作了详细阐述。路继伦、王嘉龄(2012)对六种方言轻声进行分析,制定“轻声”的制约条件,并针对不同方言制定“延长”、“莫拉”等制约条件,体现各方言间的声调音系特点。

在汉语连读变调研究方面,陈渊泉(Chen,2000)和闫小斌(2010)[43]对汉语方言连读变调域的建构进行阐述,为不同汉语方言的连读变调现象提供统一解释。Chen(2000)、王晓梅(2009)[44]、马秋武、吴力菡(2012)[45]研究天津话连读变调的双向性变调,且Chen(2000)引入涉及推导的制约条件解释音系不透明现象。 Chen(2000)、林蕙珊(Lin,2004)[46]和闫小斌(2010)研究了博山话连读变调。Chen(2000)提出制约条件,林蕙珊(2004)指出 Chen(2000)的时序性制约条件无法说明方向性连读变调,因此可以在经典优选论框架下阐释博山话的连读变调。李文欣(2012)[47]指出天津话连读变调可以在反复评估中推导,弥补了经典优选论的缺陷。从连读变调类型来看,翟红华(2014)[48]提出调域和调型制约条件,进而分析山东方言连读变调模式,避免了以往相关研究中解释过少的理论不足。

2.优选论的语言音系习得领域应用研究

(1)优选论的儿童语言音系习得领域应用研究

优选论不仅捕捉语言共性,而且尝试解释许多音系习得现象。在儿童语言音系习得领域中,Tesar与Smolensky(1995)[49]、Dekkers,Leeuw 与 Weijer(2000)[50]认为在母语习得初始阶段,儿童所接触到的优选输出形式,都会使得违反它的制约条件降级,因此,制约条件就变成了一种层次分明的等级体系。Kager(1999)[51]对荷兰语的实例分析,证实了Tesar(1996)的观点,即儿童可以通过反复学习建立制约条件的等级体系。Goad(1997)、Barlow 与 Gierut(1999)、Bonilha(2000)[52]、Chin(2008)[53]、Stemberger,Bernhardt与 Johnson(1999)[54]研究不同国家儿童(包括聋童)的辅音和谐、音节结构、法语音系、辅音丛及U形习得。

(2)优选论的汉语连读变调二语习得领域应用相关研究

在优选论的框架下研究第二语言的语音系统可以更好地了解该语言的地位 (Hacin-Bhatt&Bhatt,1997)。在第二语言音系习得领域中,Swanson(2007)[55]在送气性制约条件和忠实性制约条件下分别对母语不同的两组实验对象进行二语音系过程的习得研究,发现个体差异需要在优选论的框架下解释。Broselow,Chen 与 Wang(1998)[56]研究中国人习得英语时存在的辅音音尾缺失现象,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重新排列他们脑海中的制约条件,降级标志性制约条件。相似的还有Bunta与Major(2004)[57]对匈牙利的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元音习得做的调查。

国内使用优选论研究学习者的音系习得较少。阎丽莉与蔡金亭(2004)[58]在优选论理论下调查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辅音群,发现学习者的偏误违反了优选论的忠实性制约条件,因此学习者的英语辅音群习得经过了标记性制约条件的降级。曹瑞斓(2010)[59]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英语音节辅音丛sC/sCC后发现,学习者的习得历经优选论的制约条件相互调整及序列等级排列的过渡,因此中介语音系存在非标记性隐现。

笔者在知网搜索关键词“优选论”及“连读变调习得”,迄今只有储丹丹(2006)[60]一篇硕士论文。其采用命名任务,运用实验考察不同水平与背景的汉语留学生连读变调习得及偏误情况,并在优选论框架下解释分析。结果表明,优选论中介语制约条件等级体系的不完备性可以解释留学生的强势偏误。

回顾优选论的发展与应用研究,可以发现其已成为音系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并在理论的实际运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外理论及应用方面较为完善,国内对优选论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引介与框架构建工作,在音系领域研究中主要运用该理论解决汉语方言中存在的一些音系现象,二语习得包括音系习得方面运用该理论讨论的论著较少,尤其是将优选论和汉语连读变调二语习得两者结合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挖掘空间依然很大。

三、结论

造成外国学生学习汉语 “洋腔洋调”的原因主要是声调和比声调更高的语音结构层次。汉语四个单独声调容易习得,但声调组合形成的连读变调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大难点。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探寻中介语的语音系统及偏误特征,研究对外汉语语音习得的个性较多,共性较少。而优选论的制约等级可以阐释语言习得领域中的迁移与发展相互作用的问题。前人对汉语连读变调的优选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方言的解释上,并运用制约条件建立了连读变调模型,那么在优选论阐述的基础上,如何运用二语习得者在学习汉语中的中介语所起的作用及优选论框架下的评估器和输出式的模式,建立一套中介语的制约条件等级体系,及如何运用优选论解释汉语连读变调二语习得情况等,都是值得思索探究之处。本文希望抛砖引玉,为对外汉语语音习得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声调偏误制约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初级对外汉语读写教学过程中偏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偏误分析内涵探究及应用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剪刀差”制约了农药制剂出口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