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叶志明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2014年9月,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过三年的改革实践,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于2017年秋季高考中平稳实施,成功落地。高考综合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向上涉及高等学校招生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下则涉及整个基础教育过程能否由此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的转变。因此,经过高考综合改革的初步实践,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未来深化改革夯实基础,指明方向,十分重要。
这次新高考改革后,考生的高考科目为高考+学业水平考+综合素质评价。即:语数外三门课程(其中外语为两次考试取高分成绩),三门学业水平考试(六门学业课程中选择三门),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也称之为“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方式。
为此,除了三门高考科目一依据外,还有一个依据是考生可以选择三门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而对于这六门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选择便出现了很多种组合。考生一般可以根据高校录取专业对科目提出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兴趣来进行选择。这是原来设计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初衷。但是在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状况。
从考生角度讲,为了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中获取利益最大化,一些考生在选择科目时,不顾自己兴趣或者是否适合学习某些科目,而是根据学业水平考试的时间安排来进行选择。例如,很多高中生选择地理科目作为自己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之一。还有,就是在物理与化学等其他科目的选择上,则选取相对容易或者较容易死记硬背的有关科目作为自己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
一些高校在招生专业对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设置的要求上,出于本校能够吸引更多考生报考的需要,在各专业类中对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设置不敢提出过多的科目数。例如理工科的某些专业,对于物理科目要求是比较高的。但在科目设置实践中不得不提出物理或化学皆可的要求。或者应该设置成两门或两门以上科目要求的,出于考生志愿填报数量多少的考虑,则设置成一门科目的要求,为考生在科目选取上的急功近利行为创造了条件。
2017年新高考的实践表明,上述现象发生在开展高考综合改革的浙江省与上海市的高考学生科目选取中,在有些专业这方面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对于考生来讲,趋利避害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对于高校来说,则必须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与使命,积极引导考生走向理性,而不可一味地趋利避害,迎合考生的急功近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2013年上海市在若干所高校成立了八个“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探索建立政府教研机构、高校、中小学协同发展的共同体,以基地为载体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科链的贯通方式,深入开展如何更好地构建“立德树人”内涵与实施方法研究,各负其责,分段实现,以更加有效地形成合力,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不同的学生成长阶段对于德育的要求应该是不同的,而对于学生进行德育培养最重要的途径在于学科教学。学科知识的固化形态、知识学习过程、有效教学都会有效地传递学科育人内涵。“立德树人”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事情,而是所有学科都需要潜移默化地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进而产生情感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科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目标有机统一。
上海市高校16个“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作为探索建立政府教研机构、高校、中小学协同发展的共同体,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科链的贯通方式,深入开展如何更好地构建“立德树人”内涵与实施方法研究,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为适应新高考改革奠基。
从本质上看, 高校要从教育本位出发, 而不可从利益本位出发来思考问题,要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起新的体制机制, 使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更好地向前推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与终身发展能力的人才。
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美丽社会主义强国,需要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新高考如何更好地对接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引导考生更好地将个人兴趣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更好地成长成才,任重而道远。为此,高校在各专业选才的科目设置上应有更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要开展好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深化高招录取标准改革,这将是正确引导考生考试科目选取的必要途径。
高校的有关专业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合理设置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例如某工程专业,对物理与化学科目都有要求,那么在科目设置时就应该理直气壮地提出要求。这样一来可以遏制考生选取其中一门科目的投机心理,二来也可以更好地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然,如此双科设置,肯定会失去一部分仅满足单科要求的考生,有时还会造成考生填报数量的减少,并导致录取考分的下降。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是高校根据自身办学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设置了科目,反而会选到更加适合的考生,这对于学校与考生将是双赢。其次,如此考虑科目设置,可有效引导高中考生选择更加适合的高校与专业,也可促使考生在更多的科目上去努力追求,避免部分考生追求某些科目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再者,高校还可以在一参考的综合素质评价上对各科目提出进一步要求,体现选拔合适学生的要求。这样则有利于高中生更加理性地选择科目学习与考试,也真正起到了对基础教育的正向指挥棒的作用。
如此科目设置,可充分体现各类高等学校的差异与类别不同,体现各高校的办学特色与专业建设特色。如此,考生会更加清楚自己的兴趣在哪里,适合在哪类高校深造,未来适合怎样的发展之路,高校更好地为每一位考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也是高考改革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