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中
(澳门大学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法》的正式实施,不仅反映了广大图书馆工作者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公共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公共图书馆法》充分借鉴了国外图书馆事业发展和政策法规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而且在此基础上更富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
这次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法》将国际上广泛流行的总分馆体系、出版呈缴制度、公益性免费服务和社会参与等予以法律保障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应有的责任和财力支持,并特别强调要“加大对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在出版物缴送方面,《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规定出版机构不仅要向国家图书馆,还要向省级图书馆缴送正式出版物,其意义在于增强省级图书馆传承本地历史文化的主体责任和协调能力;该法提出的加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现代化服务等条款,既反映了新法与时俱进的特点,也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创新与转型。
近年来,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发展处于低迷状态。如2010年至2016年英国关闭了464家公共图书馆,使得全英公共图书馆从世纪之交近5 000家减少到3 850家;美国51家州立图书馆在过去的12年里,收支分别减少了24%和22%,人员相应减少了24%。而与此相反,我国图书馆事业呈快速发展态势。1979年至2015年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年均增速16.6%,明显高于同期GDP年均9.7%的增速。这次新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法》更是强调加大政府投入,有力地宣示了国家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行公益性免费服务的鲜明态度。《公共图书馆法》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制度优势。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而且要广泛宣传新法颁布的意义,进一步增强图书馆工作者的自豪感和职业意识。
《公共图书馆法》颁布以后,不仅对各级政府,也对图书馆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条款要做深做实不容易,图书馆工作者在欢欣鼓舞的同时,更要自我加压,依法从业,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进一步提升免费服务的内涵。随着图书馆事业的深入发展,讲座、培训和展览的层次越来越高,一些图书馆可能会在活动方式上区别对待,对较高层次的项目采取收费服务,如果这一问题把握得不好,容易引起读者不满。因此既要克服免费服务质量下降问题,又要着力提升免费服务的层次。
第二,做好出版缴送的后续服务。过去没有法定缴送制度,图书馆在收藏与否上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今后不仅要对这些资料照单全收,而且还要确保提供给读者使用。同时,对于正式出版的电子、视听以及其他载体图书,不仅要收藏而且要切实落实服务的环境和措施,难度比以前更大。
第三,做实图书馆之间的联合服务。《公共图书馆法》要求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开展联合服务。我国图书馆协作开展多年,真正能做到共建共享的地区和系统并不多,尤其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共建共享多年,数字孤岛现象仍很严重。《公共图书馆法》出台后,联合服务就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这对各级政府及图书馆行业学会或协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对图书馆界的要求比起对政府的约束更大。
我国图书馆事业正在从过去还历史欠账、填补空白为主的“量的增长”时代,走向“质的发展”时代,这对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图书馆界面临转型,转型的重心主要聚焦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图书馆服务方式从图书借阅向适应终身学习需求发展,更加注重读者阅读素养、信息素养、技术素养以及职业素养等多元素养的提高。突出多元素养,拓宽图书馆活动空间。
其次,图书馆空间设置从阅览室为主体向学习共享空间发展,更加注重信息交流与知识分享。以前图书馆依据图书的流线设置空间和部门,现在这一格局正在打破,不少图书馆尝试按功能布局,设立了学习空间、主题空间、体验空间、创客空间甚至联合办公等共享设施。促成空间再造的原因之一是来馆人数下降。来馆人数下降是全球趋势,我国之所以并不明显且有些地方略有上升,是由于数字阅读尚未普及和各地新馆建设热拉动了来馆人数的上升。空间再造不仅打破了以借阅为中心的传统格局,创造了以分享为主体的交流空间,而且也促进了图书馆与读者、社群以及社会之间的联系。
第三,图书馆管理模式从自我管理向社会共建发展,更加注重与外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图书馆发展。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职员一般都纳入公务员编制,在管理上普遍存在惰性强、效能低的现象。当政府面临经费困难时,图书馆往往成为削减的主要对象。如日本的委托社会力量经营、第三方直接管理。如欧美等国一方面积极寻求社会资助和支持,另一方面自我加压,致力转型,通过在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共享空间等创新举措,为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
近年来我国不少图书馆积极探索,奋发有为,在转型与创新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图书馆事业总体水平与国际同行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为此,我们要以《公共图书馆法》颁布为契机,在业务建设上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公众服务上与美好生活需求同步适应,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