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两个问题 实现“知行合一”
——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2018-01-28 14:18邓红燕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8年30期
关键词:小点儿音量公共场所

□ 邓红燕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道德教育中存在“认知模糊,真知不明”“知大于行,不重践行”“知而不行,表里不一”等“知行不一”的典型现象。这也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破解的难题。教师只有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认知困难和践行困难,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做”这两个关键问题,才能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使课程焕发出生命的魅力。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结合现代公共生活的需要,设立了“共有与共享”的核心教育主题,其中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个单元编写了《这些是大家的》《大家排好队》《我们不乱扔》《我们小点儿声》四课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在公共场所所应有的文明行为习惯。虽然二年级学生经常跟随家人共同进入公共场所,但其对“公共场所”“规则意识”等认知是模糊的,又因其年龄小,自控能力差,缺乏在公共场所应有的良好行为习惯。因而,这个单元的教学尤其要关注“知行合一”的落实。

一、认知先行,夯实道德认知基础

要实现“知行合一”,首先要在“认知”上下足功夫。学生只有深刻地认识到“为什么”,才能使形成公共场所的意识和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成为他们内在的、自发的、主动的需求。

(一)在破解盲点中明确道德认知

二年级学生存在“认知盲点”,教师应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于无痕中破解盲点,明确道德认知。

【案例1】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

师:(逐一播放鸟鸣声、虫鸣声、流水声、嗑瓜子声)请你猜猜这是什么声音?

师:(出示松鼠嗑瓜子的图片)你喜欢这只松鼠吗?为什么?

生:喜欢。它嗑瓜子的样子真可爱。

师:(出示松鼠在电影院嗑瓜子的图片)你还觉得这只松鼠可爱吗?为什么?

生:不喜欢。在电影院里嗑瓜子,发出的声音虽然很轻,但很烦人,会影响别人看电影。

师:哦,原来在公共场所发出影响他人的声音就是噪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噪声吧。(播放有关噪声的科普视频)

从案例1可以发现,学生对“噪声”的概念是不明确的,以为只有大声喧哗才是噪声。教师设计“听声音,猜一猜”的活动,将小松鼠嗑瓜子的行为放到电影院的背景中,很自然地引出了“噪声”的概念,并通过科普视频进一步帮助学生厘清概念,模糊的“认知盲点”变得清晰了,为接下去“做个小小‘调音师’”栏目的行为指导奠定了认知基础。

(二)在情境再现中纠正错误认知

在道德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因为认知偏见或错误影响判断,从而直接导致错误行为。

【案例2】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

师:平时我们经常听到“大喊大叫、追跑打闹、飞机轰鸣、用力关门、高声讨论”等声音,请四人小组讨论:哪些声音超过70分贝?

(学生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随后教师播放现场测试这些声音结果的视频)

生:真没想到,这些声音通过分贝仪检测都超过了70分贝,属于噪声。

师:是啊,超过70分贝意味着达到四类噪声标准。那么噪声有什么危害呢?(观看微视频“噪声的危害”)

生:原来噪声会影响学习生活,会损害听力甚至造成耳聋,也会对人类的神经、肠胃等产生影响。我平时也有这些错误行为,说话做事应该小点声。

现实生活中,学生每天身处嘈杂的环境中,自己既是噪声制造者,也是受害者。因为学生缺乏对噪声危害的正确认识,并不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是造成噪声的主要原因。教师通过真实的生活情景再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学生通过情景再现感受到噪声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危害,从而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意识到小点儿声是一种公共文明习惯,在公共场所中小点儿声是对他人的尊重,是一种修养。由此,正确的道德认知就在学生的自我纠正中得以建立。

(三)在换位思考中提升道德认知

“换位思考”,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以对方的心境来思考问题,从对方的立场来评价他人的行为。这也是道德学习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的提升。

以《我们不乱扔》一课为例,教师通过“值日生的烦恼”这一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你作为值日生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烦恼”。换位思考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它客观上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学生在换位思考中更能体会到“不乱扔”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行为,也是一种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此外,教材中还经常采用童话的形式,创建一个具体对话场景,使学生换位思考。如在《这些是大家的》一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动画小视频“桌椅的对话”将桌子和椅子都变成了活生生的人,对小主人破坏公物的行为提出了控诉。儿童在情境中换位成了“课桌椅”,以受损公物的角色,感受到“公共财物”与我们关系密切,体会到爱护桌椅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爱护公共财物的意识。

(四)在回望自己中深化道德认知

低年级学生的道德思维尚处于前习俗阶段,他们的行为多是根据自己身体的感受和自身的利益决定的。所以学生产生破坏规则的行为有时是有意为之,有时是无意为之,是因为不明白这样做的后果才发生的。

以第11课《我们排好队》为例,教师针对“为什么要排好队”的问题,课前录制了学生遵守“规则”有序排队和不遵守“规则”拥挤无序的视频,在课中播放后请学生谈感受。通过回望和对比,学生发现,排队虽然让自己的行为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可以保证集体生活安全、有序、高效。因为规则保证了群体与整体的公平与秩序。如果大家都不守规则,秩序就会乱,生活会很糟,自己会不舒服甚至遭遇危险。

自媒体时代,智能技术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教师提前拍摄的来自学生真实生活的视频,无疑是引领学生在“回望”中发现生活,聚焦生活,细节化地观察、体验和感受规则对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在对比反思中深化道德认知,从内心产生认同好生活需要规则的愿望,实现道德的自主构建。

二、顺势导行,实现知行合一目标

德育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在夯实学生道德认知的基础上,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行为,最终达到“知行合一”是德育的重要方法,对破解“知大于行”“知而不行”等“知行不一”的现实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行”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外在表现,是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效性的标志。

(一)协商约定,引导认同道德行为

二年级的学生心理逐步趋于稳定,处于文明行为养成的关键期。虽然他们初步形成了公共场所要遵守规则的观念,但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全体学生共同约定行为准则,不仅有助于学生厘清文明行为的标准,产生价值认同,而且有助于在团队的舆论导向中带动个别学生,相互监督,共同维护公共场所的秩序。

例如在《我们小点儿声》一课中,针对“怎样的音量才适合”的问题,师生共同商议出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级调音法。即把声音的音量分为“自言自语”“轻声细语”“清晰响亮”三个等级,分别用号码对应。然后全班约定不同等级音量的使用范围,如小组讨论用二级音量“轻声细语”,全班发言用三级音量“清晰响亮”。随后,教师出示图书馆、操场、教室、走廊等公共场所的图片,请学生用手指数示意音量等级,很快掌握控制和调节自己音量的办法。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具体的音量标准很有趣,也很容易掌握,在公共场所“小点儿声”的行为就此真正落到实处。

(二)关注细节,细化指导道德行为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注重知行统一,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对于学生践行有困难的原因,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分析,帮助他们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

如《我们不乱扔》这一课,虽然学生已经初步懂得公共环境卫生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但他们面对一些具体问题,尤其是在无人监督的公共场所,养成自觉爱护公共卫生的行为习惯仍是一个难题。教师通过观察,发现不知道“怎么扔”是造成学生乱扔垃圾的主要原因。于是,教师以此作为突破“知行不一”问题的关键点。

教师采用儿歌的形式,将扔垃圾的指导细化到每个分解动作:“走近垃圾桶,眼睛看准它,慢慢弯下腰,轻轻放进去。”学生一边念儿歌,一边进行操作演练,将扔垃圾的方法落实到位。此外,教师还针对特殊情况,如垃圾桶满了,垃圾袋脱落了,有垃圾掉在桶外等,通过小组讨论,现场尝试,总结出不同的应对方法。教师将行为指导一一落细、落小、落实了。学生再遇到“扔垃圾”的问题,也就有章可循了。

只有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走进他们的生活,蹲下来思考儿童在行动上的困难以及需要得到的帮助和指导,教学才能体现真正为学生生活服务的意义。

(三)灵活应对,辩证指导道德行为

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德育才能引发他们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如果忽略德育的“生活化”,以教条的形式开展教学,必然会使德育成为“空中楼阁”,也就无法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第三单元的教学是引导学生进入不断扩大的公共视野,从班级到学校再到社区和家乡。因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社会性公民,在强调遵守规则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灵活应对,辩证处理特殊情况。

以《我们排好队》一课为例,教师模拟了银行窗口排队要有“一米线”的规则。通过现场情境体验,学生明白了这条线,不仅营造出舒适的空间,而且也提升了安全感,这是一条礼貌线。学生就此明白遵守规则的意义所在。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位老人来银行取钱的情境,让学生讨论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的排队是讲究先来后到,排成一列。但遇到特殊情况,也不能死守规则。有的学生提出,老人年纪大,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遇到这样的特殊情况,应该礼让老人,优先取钱。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是德育的终极目标。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紧扣“为什么”和“怎么做”这两个问题,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探索教学的有效途径,促进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同步发展,以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小点儿音量公共场所
测测你的“音量值”
黎明被一群鸟儿啄出
解放手机的音量键
小点儿声
黎明被一群鸟儿啄出
永远的小点儿
请放心地扭大音量看电影听音乐吧!Mclntosh Sonus Faber家庭影院套装
基于ARM的公共场所智能保洁车控制系统的设计
公共场所 不能乱来
城市公共场所拥挤踩踏事故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