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有点哲学味*
——景华小学“语文 + 儿童哲学”的实践探索

2018-01-28 14:18戚震华王红霞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8年30期
关键词:哲学文本儿童

□ 戚震华 王红霞

近年来,很多学校开设的“儿童哲学”课程,往往是把“儿童哲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在学校课程相对“拥挤”的情况下,不断做加法势必加重学校、教师、学生的负担。将儿童哲学课程的目标整合在国家课程中是必然的选择。杭州市景华小学对“语文+儿童哲学”进行了实践探索,即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儿童哲学思想,或者用儿童哲学思想指引语文教学。

一、为什么是“语文+儿童哲学”?

在学科教学中整合,是儿童哲学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各个学科所涉及的内容都与哲学有密切的关系,是以哲学为基础的。如语文、英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道德或价值观的,数学课程中关于形式和抽象、有限与无限的,科学课程中关于事实、观察和归纳的,等等。学校之所以将语文作为与儿童哲学整合的突破口,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2016年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将核心素养的目标融合在学科课程标准中,落实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从而真正落地。这就要求学校实现两个转变:从“以教代学”到“以学为主”,注重学生学法的转变;从“三维目标”到“素养立意”,注重学科素养的升级。“以生为本,以标为纲,以学为主,以导为方”的“四为”课堂理念,更注重呵护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力图引发他们自觉地思考,掌握思考的方法,通过积极的对话和思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型思维的发展,实现“真实的自我,自由的思想”。所以儿童哲学的引入,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二)促进学校理念的转化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儿童哲学,符合学校“恬静善思,关爱景行”核心理念。“恬静善思”,即希望学生在恬静的状态中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学校积极营造“自主·专注·合作”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主问题”“民主对话”“自主学习”三个要素。这不仅与儿童哲学所强调的思维发展目标是契合的,也体现出儿童哲学所主张的“探究共同体”的主要特征。将儿童哲学与语文学科融合,有助于强化学校的核心理念,让学生真正学会“善思”。

(三)促进语文教学的深化

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发展儿童的哲学思考,有助于学生的学科学习。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较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较忽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较强调字、词、句、篇的掌握和中心思想的提炼,较忽视文本背后的逻辑线索的现象。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探究也往往局限于个体观点的表达,缺乏学生之间的倾听、对话和思维碰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儿童哲学,明确思维发展的目标,厘清文本的逻辑,能激发有价值的探讨,建构探究共同体,促进语文教学的深化。

二、什么是“语文+儿童哲学”?

儿童哲学首先在美国兴起,其主要的意义是为儿童提供哲学训练。这种训练的方法主要是以思想、思考为主,以及行事的方法。也就是哲学教育。因此,所谓“儿童哲学”,就是教导儿童如何思考思想的本质,让儿童亲自体验哲学讨论的过程,和众人一起做推理活动。从哲学发展的源头来说,其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意味着儿童哲学可以与语文学科建立内在的关联,因为语文教材中的很多篇目就可以构成儿童哲学教学的材料。强调“语文+儿童哲学”,显然不是要用儿童哲学来取代语文,而是在语文教学中整合儿童哲学的目标和任务。

(一)“语文+儿童哲学”的整合应基于“语文”

“语文+儿童哲学”的整合应该基于语文,关注学科素养,体现学科的厚度。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实现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这些目标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工具性的层面,也包括诸如人文性和文化性的层面,尤其需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强化语文的学科特征和教育品质。唯有完成语文教学自身的使命,儿童哲学的整合才能获得正当而厚实的基础。因为所有真正有意义的哲学对话,都要求学生不仅能认真地倾听和理解他人的声音,而且要能清晰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辩护。

(二)“语文+儿童哲学”的整合应走向“哲学”

尽管语文教学本身就有发展思维的目标,但并非所有的课文或主题,都有助于学生高阶或复杂思维的发展。“语文+儿童哲学”的整合应走向“哲学”,借助主题的深耕,提升思维的高度。也就是要从现有的语文教材中发掘出具有哲学意味的篇目或主题,通过多视角或多层次的深耕,促使学生进行细致的阅读和深度的思考。以人教版四年级《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内在逻辑,追问文中证据的来源(据哪位宇航员的介绍),澄清重要的概念(如不加节制、随意、滥用等),反思文中判断的理由(为什么要我们的子孙后代考虑),甚至通过思想实验(假如还有一个人类可以移居的地球),激发学生探寻保护地球的深层理由,促进学生对课文的主旨有更为开放而深入的理解。

(三)“语文+儿童哲学”的整合应面向“儿童”

“语文+儿童哲学”的整合应面向“儿童”,将课堂或班级变成探究共同体,鼓励儿童与他人一起进行自由、开放而真诚的讨论和探究。儿童应该成为讨论和探究的主体,他们的每个声音都应该被听到,他们的每个观点都应该被尊重。而教师作为探究共同体的一员,要避免简单灌输或压制不同观点的行为,通过改变课堂的空间结构,让它变成一个个小的“圆桌论坛”,营造思想安全的探究氛围,激发和鼓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或质疑,促进不同背景的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由此可见,面向“儿童”的“语文+儿童哲学”的整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改变语文的学习方式。

三、“语文+儿童哲学”的实施策略

对语文教师而言,既要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又要融入儿童哲学的理念和方法,使语文课具有些许哲学的味道,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学校通过专家现场指导、跨校联合教研、教师团队研究等方式,逐步摸索出了“语文+儿童哲学”的实施策略。

(一)遴选范型文本

遴选具有哲学意味的范型文本是开展“语文+儿童哲学”的首要任务。研究团队根据文体特征,梳理出“古诗+儿童哲学”“记叙文+儿童哲学”“儿歌+儿童哲学”“寓言+儿童哲学”等文体的范型文本,架构起“语文+儿童哲学”的研究课型。如“古诗+儿童哲学”,选择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中,“水光”与“山色”的空灵感,“潋滟”与“空蒙”的音乐感,“晴方好”与“雨亦奇”的畅快感,“淡妆”与“浓抹”的相宜感,都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节奏美、建筑美、意境美,是整合审美哲学的上好文本。又如“记叙文+儿童哲学”,则选择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关于“诚实守信”话题的《中彩那天》,作为整合道德哲学的重要篇目。

(二)凝练哲学主题

虽然一篇课文中可以找到许多语文与儿童哲学的结合点,但要找到既符合文本自身的主旨和逻辑,又能自然推进相关哲学主题探讨的结合点却并非易事。对哲学主题的凝练,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哲学敏锐性,能从纷繁的结合点中去芜存菁,找到最具探讨价值的哲学主题。如《中彩那天》这篇课文直接点明“父亲”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中奖的汽车究竟是还给库伯还是暗自留下?四年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但缺乏对道德问题复杂性的深刻认识。该“难题”就是典型的凝练哲学主题的结合点,围绕“难题”就“难在何处”展开辩论,不仅能促进学生对道德问题复杂性的认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成为反哺语文教学的得“意”目标。

(三)巧设梯度问题

确定哲学主题之后,设计几个或一组有梯度、有层次、有逻辑的问题是引领学生思维不断碰撞,不断纵向发展的有力支架,可促使语文与儿童哲学的深度融合。以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教师设计了一组问题指向对“美”的讨论:(1)学了这首诗,西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2)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西湖的美?(3)西湖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它本身是美的,还是人们觉得它美才是美的?这些问题从文本中来,又高于文本,在对问题的讨论中最终将学生引向对“美”的思考和感知。

(四)引入思想实验

思想实验,是一种在人的头脑中进行的理性思维活动,即通过假想或想象的情境,对特定的假设、理论或原则进行确证或反驳。这种思维活动是按照实验的格式展开,故称为“思想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哲学方法。以《中彩那天》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深化“难题”的思想实验:(1)假如父亲买的彩票中奖,帮库伯代买的写了“K”记号的彩票没中奖,父亲该不该把实情告诉库伯?(2)假如父亲没有在任何一张彩票上写“K”做记号,结果其中一张彩票中奖,面对拮据的家庭生活和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的愿望,父亲该怎么做?这些假设性的问题,不断激荡学生的思维,活化学生的认知,引导他们在思辨中学会倾听和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营造安全氛围

当语文与儿童哲学相遇,它的课堂应是宽松、平和、民主的,教师与学生的状态是放松、亲近的,彼此尊重,彼此互补,彼此信任。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时,教师以赞美西湖的古诗引出本课学习内容,再以苏轼创作《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背景拉近学生、诗人、古诗之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学生对“美”的探讨是积极的,灵动的。“自学+合作”的学习方式,营造出足够安全的课堂氛围,营造出以生为本的课堂学习文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愿意说、乐意说、有质量地说,表达能力得到提升,思辨能力也不断加强。这正是推进语文+儿童哲学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哲学文本儿童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菱的哲学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