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五烈镇广山小学 赵 惠
新课程理念和语文新课程标准都在突出强调:语文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观念,应认真设计和组织好教学活动,重视并采取启发式、讨论式语文教学,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启迪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精准设计问题,通过巧妙的、启发性的课堂提问,为学生和课文之间架起有效的桥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走进并深入课文,指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课文的内容,打开他们的语文思维之门,最终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鲜明的提出: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应紧紧的围绕课文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大家都知晓:教学目标,其实它就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所要实现的预期结果,是实施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据此,我们在设计课文阅读的问题时千万不可脱离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一切应坚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来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把控好目标性原则,精准设计好难易恰当、目标具体的问题来促成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如苏教版六(上)中《负荆请罪》这篇课文第二课时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有:(1)揣摩课文中各种人物的语言、读作和神态,充分体会蔺相如的顾全大局的品质;(2)帮助学生分角色,让他们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他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学生进行了分角色朗读后,我结合课文提问:同学们,通过学习,赵国的大将军廉颇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么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提问的话音刚止,学生便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通过读课文,我发现廉颇高傲自大,他目中无人。接着,我又问:大家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吗?有一个女生说:老师,我认为廉颇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为了鼓励学生能积极的思考问题,我对这两个同学做了赞扬和肯定。为了引导出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我再次提问: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认为蔺相如是真的怕廉颇了吗?学生们齐声答道:我们认为蔺相如其实不是怕廉颇,他更加注重“和”字,他是以国家的大局为重,……我利用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各种人物进行了分析,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
从本教例可知: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最根本的,我们应紧紧围绕它,精准设计问题,切实做好启发引导,让学生通过一步一步的回答来深刻理解课文,从而拓展他们的语文思维。
完善后的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鲜明的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有效的钻研课文,促进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真实的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使他们有自己的感悟和思维,当然我们一定要注意切忌逐字逐句的去分析,切忌远离课文过度的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真正的了解课文的重难点及其核心,并紧扣它们来设计问题,把握好课文的关键,启迪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拓展他们的思维时空。如苏教版五(下)《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是整篇课文的重难点,教学时我紧扣该段落的核心来设计、提出问题:请大家有感情的进行课文朗读,用心去品味第五自然段,联系阿炳的人生遭遇,在课文中找出那些描写乐曲的文字与其相呼应,同时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能把文字与主人公内心的世界充分进行了对接,让学生透析课文中的文字,认真品味《二泉映月》的凄美,一步步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此一来,学生对第五自然段的理解就更加深入、更加轻松了,从而本段的教学重难点被有效的突破了,实现了化难为易,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促进了他们阅读质量的提高。
完善后的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鲜明的指出:阅读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文阅读指引、启发和点拨,要重视并充分的尊崇他们的阅读时的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和领悟。学生是进行语文阅读学习的主体,我应根据他们的阅读情况,择机适时的对他们提出问题,指引他们认真钻研课文,帮助他们有效的梳理思路,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一个层次。如我在教苏教版六(上)《牛郎织女》这篇课文时了解到班级中的学生对王母娘娘这个人物的认识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有些学生认为王母娘娘心狠手辣,太不顾情面了;有些学生认为王母娘娘是一个秉公执法的;……对此现象,如果我们不加以疏导,任凭学生想入非非、自由发挥,他们的阅读思维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启发。因此,我们必须顺着学生的思维来进行有效的提问,比如我是这样问的:有些同学认为王母娘娘秉公执法,那么这里的“法”是什么呢?你是怎么认为的呢?通过这个问题,笔者把学生的语文思路引到了反思天庭的制度上,促进了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
其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守以学生文本的理念,给他们充足的思维时空,但也要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路,进行恰当的提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发展思维。
总之,阅读活动是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教师和课文之间的纽带。作为教师一定要及时的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紧紧的围绕教学目标,抓住课文的核心,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阅读的重难点,提升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达成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