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 _ 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小学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抓住课文中的几个关键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常常口头组一两个词语即可;有的则完全忽略此环节;有的教得一丝不苟,让学生把相关的词语和成语都组出来,再把词义背下来,显得很枯燥。那么,怎样才能让词语教学变得有意思呢?
我在教学《浪花》这课时,抓住了“跑去又跑来”这个词语,统领全文。先让学生说说“跑去又跑来”是什么意思,究竟怎么去,怎么来,什么叫“跑去又跑来”。学生最开始对这个词语理解不准确,认识不清晰。我就把这个词语放在句子中,让学生将“浪花”和“跑去又跑来”连在一起思考。
我先让学生理解“去”和“来”的含义,“去”是指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近而远;“来”是指由另一方到这一方,由远而近。接着,我让学生在句子中理解“跑去又跑来”的意思。文中的句子是“哗哗哗,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群淘气的娃娃”。我先找一个女生坐在小椅子上,让一个学生模拟浪花,面对女生做一个跑去又跑来的动作,其他同学看看动作是否准确。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他只跑了一次,不叫跑去又跑来”“他的身子是斜着的,那叫走,不叫跑……”最后,教师总结“跑去”是浪花冲着大海“跑”,身子是背对着小女孩的,“跑来”是浪花面向小女孩“跑”,这样学生就理解了“跑去又跑来”的意思。我接着问:“浪花跑过来的速度是很快的,不是慢慢悠悠的,所以朗读这句话的速度应该是怎样的?”学生说应该是速度稍微快一些,并且应该有力量。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跑来又跑去”的意思,还能够把这个词读得有感情。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脱离语境、就词解词的场景。这种单纯为解词而解词的做法,只能将词语教学变得枯燥而缺乏温度。在词语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琢磨。
例如,讲授《春回大地》一课时,遇到“万物苏醒”这个词语,我问学生万物指的是什么,学生说到课文中的景物——河水、小鸭、杨柳、百花,在肯定他们的答案的同时,应该给学生概括、提升,总结出“小河是自然的景物,小鸭是动物,杨柳和百花是植物,这些自然景物、动物、植物都是万物,万物还包括人”。在课堂上,我还让学生重点体会“苏醒”的过程。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春天来了,世间所有有生命的物体都活跃起来了,这个过程是慢慢的,循序渐进的。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承担着奠基石的作用,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离不开词语教学;要透彻地感悟课文,更离不开词语教学。因此,教师要重视词语教学,创造性地设计词语教学方法,以词语教学联系全文,统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