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明 敬龙军 郑立杰 赵宏 谌睿
瑶族长鼓舞基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地域环境和生活与生存条件等,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创造出独具特色魅力、区域色彩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瑶族体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体育项目,是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瑶族长鼓舞体育文化,对其资源进行开发、弘扬和传承,对推动该地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长鼓舞的起源
“相传瑶族始祖盘王很喜爱打猎,一天上山,发现了一只羚羊,盘王因追赶太急与羚羊一起跌落山崖,被梓木叉死。日落后,子女不见父归,于是漫山遍野地寻找,在山崖梓木树下找到了盘王与羚羊的尸体”;盘王子女悲痛不已,含泪将父亲尸体扛下山崖,并将其父之死归罪于梓木和羚羊,将梓木砍下来做成鼓身,剥下羚羊皮蒙鼓两端,做成“长鼓”。盘王子孙就拿着长鼓拼命的敲打,同时呼喊着:“回来吧!回来吧!”寓意着招其父之魂及发泄心中的恨意。从此,瑶族长鼓舞便产生了,并以此广为流传于民间;不仅阐明了长鼓的缘由及制作过程,而且体现了击长鼓跳长鼓舞是为了解除内心悲痛和对盘王的悼念[1]。
据南宋绍兴二年的(十二姓瑶人进山)榜文中印证文中记:“(盘王)入山扑(捕)猎,被羊权死完(跌)落石岩枣树上,习(膝)上儿孙逐日寻讨,克尸首,将(择)七宝洞南方安葬”流传在瑶族民众中的盘王去世也形象生动的展现了盘王打猎失足后,瑶族后代所沿袭的祭奠习俗[2]。歌中记载了瑶人子孙每三年五载举行酬恩会,且画容雕像供香烟以祭奠盘王,其中花童百对歌满天,欢歌起舞代代传。经历了游牧民族频繁迁徙和刀耕火种的农业经济生活,瑶族长鼓舞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演变衍传至今,得到理性发展。
1.2 长鼓舞的特征
1.2.1 地域性
原始社会生活中,人们以身体的舞蹈姿态来进行思想交流,通过舞蹈传授技艺来反映该地区的生活与生存方式。瑶族先人以狩猎、采集予以生活补充,当狩猎、采集归来,以简单而粗犷的动作再现狩猎整个过程,从而形成了最初的舞蹈动作。在长期齐聚而欢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内容丰富的长鼓舞,反映瑶族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民间舞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过程中融入了人民的自娱性的审美要求, 以此表达对生活物象的赞美和追求,进而界定了其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特点。
1.2.2 群众性
随着社会的转型,瑶族人民迫切需求提文化生活。长鼓舞的实施简单易行,深受瑶族群众喜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文化继承是在群体自我审美过程中完成的,以最初的个体情感抒发到集群演绎创作,或最初对田间辛苦劳作的讴歌演绎成为自我的一种娱乐方式, 并从中接受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陶冶[3]。培养了人们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促进瑶族文化和长鼓舞传承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2.3 文体交融性
长鼓舞源于瑶族人民的生活与生存劳动,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集音乐、体育和民俗于一体,借助舞蹈为外在的表现形式,形成一种新的综合型民族文化,极大丰富了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在瑶族传统文化的内部,长鼓舞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人民的生活与生产劳作、人际关系与道德伦理和地理环境与社会民风等情况,涉及多领域内容,从多个方面反映了瑶族文化内涵[4-6]。
1.2.4 娱乐健身性
长鼓舞由走、跑、跳、投、挫、旋、蹲、转和俯冲,以及顶、抖、周旋、厮杀、斗鸡和大嘣子等动作组合而成,其动作大多是模仿翻山越岭、过林穿溪、伐舟运木和斗龙伏虎等劳作或斗争场面过程,其动作古朴独特、豪放粗狂、奔放及节奏强烈,至高潮时,常伴有跳跃、周旋和大幅度的摆动;至低潮时,韵律和谐,柔婉舒展,步伐稳健轻巧,表现出动、静相互融合的艺术特征[7-8]。
瑶族人民的特定生存环境,使其生活与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需要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和情感的调节。参与长鼓舞在其欢快的节奏中可宣泄情绪、娱乐身心,可促进个人情感的发展,还能也让人感到美的愉悦。积极向上的长鼓舞氛围,引导人们参与民族优秀文化活动的同时,自觉接受优秀文化意识的熏陶,改善国家的教育水平,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娱乐方式,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程度[4]。
3.1 社会力量的影响
长鼓舞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块珍宝。这与民间艺人自强不息注重长鼓舞传承与改编密切相关。在很长的一段发展过程中,民间艺人都是通过“口授相传”。对于长鼓舞的一些套路包括动作、技巧,风格、要领还有相关禁忌都一代代传承。他们结合自身的艺术加以进行改编,结合个人经验,加入自己的风格,进行传承和改编。
民间艺人不仅加速了民族的艺术传统,同时也传达了他们的艺术情操。他们在追求艺术独特气质的同时不断改善艺术创作的形式。他们的行为都渗透着艺术的体验和实际感知,提高了舞蹈动作的技术含量。个人行为的弹性也反映了客观情况,或某种审美主体的心理。在舞蹈形式的选择和传承过程中,不仅反映了民间艺术家的审美心理的变化,还有民间艺人对文化和艺术的主观追求。这样的舞蹈创作对继承和发展长鼓舞具有重要意义。
3.2 政治需求的影响
长鼓舞在民间的自然状态“正如傅谨先生所说:要被主流社会所接受,必须经过民间艺术的双重转型。除了官方的改造,许多新政权的思想政治话语已嵌入到民间艺术中,这些民间艺术也受到了专业化的转型”。特别是“大学式”竞争机制的推出,人们看到了政府和学术权力话语霸权和真实展演。另外,政府的不重视以及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无法保证长鼓舞的传承,造成民族文化的损失。尤其,在最近的连续几届南岭地区的盘王节大型活动比赛和表演中可以发现人们见到的都只是舞台上的长鼓舞, 它基本上已经取消了长鼓舞最初体现男性的阳刚之美。而在很多比赛中,不符合比赛要求的却保留了长鼓舞的民间原始状态。
3.3 经济需求的影响
因为所处环境是相对比较偏远落后,在社会经济条件下,虽然积极鼓励教授长鼓舞。但在没有任何补贴的情况下,除了自己的亲人,没有人愿意去学,造成这个传传统文化规模无法扩大。而且大多数年轻男人外出打工,有的出嫁了。村里进行长鼓舞培训,工作的回来看到说,这个我不去搞,没有钱,打工还能挣一百八十的。“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文物的传承令人深感不安”,许多村庄只有组织该活动时,才临时教授一些长鼓舞。此外,没有专门的、系统的继承,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传统文化的淡化和仪式的衰退,长鼓舞潜在的功能发生了改变。在过去,人们是在平常的生活和仪式场景中得到长鼓舞的学习和传承,现在的变化在私营部门的商业和美学的影响,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严峻的危机。我们生活的社会正处于一个拼命加速的形式向前发展,没有人会有时间停下来回头看。所以,我们一些生活中值得珍惜的感觉,情感和行为不可避免地被剥夺,对于质朴的民俗文化,它更是一种致命的威胁。特别是,越往瑶乡深处探寻,就越能真正领悟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生存。
3.4 现代文化的冲击
瑶族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正面临着现代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其文化的一些形态和特征正在消失或流逝,部分已经蜕变或浓缩成民族记忆和民族符号。一方面,一些民族地区由于还未充分发挥当地民族文化的特点或未能很好的在旅游过程中保护当地文化,使得当地的民族旅游要么不温不火,要么因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以至于未能令当地不可模仿的特色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另一方面,即使这些民族地区能通过充分开发自身拥有的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却不能加以利用和传承。费孝通先生,著名学者在保护文化的过程中提出文化意识,要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理念,他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认识,了解它的起源以及形成,具有的特色和其发展趋势。自我认识,即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性,提出适应新环境的方式方法。文化自我选择的位置是由新时代所决定的。费孝通先生这样总结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根据笔者的理解,对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和诠释,要联系实际,尊重并吸收他文化的经验和长处,并与其他文化建构新的文化语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意识[9]。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在我们的文化和社区,或个人的文化和传统,都必须要有自己的意识,并能冷静地看到,优点和缺点。其次,在他们自己的文化中,学习不同的文化优势的基础上,了解自己文化的同时理解和爱护他们的文化。此外,只有准确清晰地了解自身文化的实际价值,才会珍惜它,保护它,才能以正确的方式去爱护它,发展它。
4.1 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立法保护宣传
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予以长鼓舞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加强立法保护或制定规则条例,从宏观政策高度赋予长鼓舞文化以保护地位,使人们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长鼓舞文化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积极地保护和开发瑶民族文化资源,也对部分群众对长鼓舞体育文化的破坏行为予以规范和约束。加强地方政府和社会民间组织之间的沟通,注重舞台长鼓舞传播是在原生态舞蹈基础上更进一步升级与创新;培养传承人,是加大对保护瑶族文化的宣传和传承长鼓舞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所以在保护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瑶族人民内部出发,使其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到保护、发展及传承长鼓舞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转化为行动上的积极保护与传承[10-12]。
4.2 建立休闲体育产业链,旅游开发
长鼓舞根植于瑶族历史文化的沃土,其动作刚劲质朴、民族风情浓厚,深厚的历史文化因素及纯粹的原生态品味,使长鼓舞具有现代舞蹈所不可比拟的艺术变现力。若地方政府介入引导瑶族文化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抓住旅游热的大好时机,实现长鼓舞由民间表演向舞台舞表演的转变。从当地社区或社会环境的宏观基础上,加快转变和发展了长鼓舞的步伐,提高人们对长鼓舞的了解,让长鼓舞得以顺利继承和推广。加强长鼓舞的传承于保护,必须发展其民族文化特色,保持长鼓舞文化原生态性、民族性和人文性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突出区域性特点,注重与民族生态旅游、民族节庆相结合,打造瑶族文化品牌,形成瑶族长鼓舞休闲体育旅游观光链。
4.3 引入学校体育教学,校本课程开发
充分利用长鼓舞体育运动的健身娱乐性和文体交融性,发扬长鼓舞文化,并对其动作特点进行合理改造,开发符合当地实际、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引入学校体育教学中。长鼓舞校本课程符合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要求的同时,更为长鼓舞在青少年一代的继续传承发展提供极大地保障,解决了现代教育背景下,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13]。
瑶族特定的生存环境,形成统一连贯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模式,历经优化、升华、继承和发展,逐渐演变成内容、形式相对稳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长鼓舞。其内容蕴藏强烈的民俗生活和民族宗教气息,集地域性、大众性、文体交融性和娱乐健身性于一体,是瑶族人民娱乐身心的重要活动方式。在多元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对瑶族长鼓舞这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进行立法保护宣传,弘扬体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建立休闲体育产业链;校本课程开发,引入学校体育教学,积极地挖掘、整理和推广瑶族长鼓舞项目,可以增进其规范化和社会化程度,为民族地区的文明建设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
[1] 刘原珊.浅析瑶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性[J].《山西青年月刊》, 2013(14) :232-233.
[2] 钱应华. 瑶族长鼓舞在当代乡土生活中的社会价值探析[J]. 搏击.武术科学,2009,6(04):72-73.
[3] 钱应华. 对瑶族民间体育文化瑰宝——“长鼓舞”的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2008,(08):78-79+88.
[4] 钱应华. 瑶族长鼓舞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04):92-93+96.
[5] 王桂忠,张晓丹,吴武彪. 广东瑶族长鼓舞的健身娱乐价值及文化特征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03):126-128.
[6] 钱应华,谢翔. 民俗体育与构建和谐村落[J]. 体育文化导刊,2008,(06):17-18+24.
[7] 王桂忠. 广东瑶族长鼓舞的历史与现状分析[J]. 韶关学院学报,2008,(02):11-13.
[8] 马燕虹,梁干强. 对瑶族民间体育文化功能的探析——以广西金秀大瑶山黄泥鼓舞为个案[J]. 体育科技,2011,32(02):18-20.
[9] 李成. 语言文化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自觉与中西文化整合共赢[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23(06):144-145+148.
[10] 赵山涛,谭菲菲. 江华瑶族自治县长鼓舞的开展现状及其资源开发研究[J]. 今日科苑,2010,(12):39.
[11] 杨翠丽. 瑶族长鼓舞的体育文化社会功能及资源开发[J]. 体育学刊,2006,(04):73-75.
[12] 颜海滨,文明华. 潮汕英歌舞体育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04):72-74.
[13] 李玮. 论云南纳西族东巴跳的体育文化特质及资源开发[J]. 科技信息,2009,(08):58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