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学 张淑芳 马春莲 谭欢 徐晗 赵文德
当前我国健康领域虽然取得显著成就,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方式等的改变引起了疾病谱的变化,因此需要对关系人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进行统筹安排。在此背景下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1],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健康优先、改革创新,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加强体医融合,全面提高人民身体素质。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国家命运所系、是发展形势所迫,而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保障[2]。因此高校应大力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从而完成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使命。创新创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个性化教育为基本手段和途径,以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根本宗旨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范型[3]。个性化教学是在遵循学生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采取专属性的理论教学、实践化的技能训练和市场化的教学思维对学生进行培养,把学生培养为创新创业型人才[4]。运动康复专业作为一门新开设的体育、健康、医学和康复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型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从事康复治疗、运动防护、健康指导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在培养过程中将医疗与体育有机结合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创业个性化人才成为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2.1 “体医融合”教学模式是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体育与医学均以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为目的,而两者交叉融合、相互渗透能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当前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中国人群疾病谱已发生明显变化,很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已不能单靠医疗手段而解决。体育锻炼具有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功能,在预防一些疾病尤其是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具有重要作用,但单纯靠体育锻炼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作用又十分有限。因此只有将体育与医疗进行结合,才能在防治疾病、维护健康中发挥更好的效果。在当前人对健康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急需大量康复专业人才,但由于受招生规模等问题所限,短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多个体育院校、医学院校以及综合院校相继开设运动康复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但由于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结构不均衡、课程设置拼凑化、实践教学薄弱化、创新创业教育短缺等多方面原因导致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5]。运动康复专业学生要想成为既懂“体”又懂“医”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只有通过“体医融合”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所以“体医融合”教学模式是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2.2 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6]和《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7]中明确指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在教育中对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以及教育内容进行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当前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受到足够的重视,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但总体来讲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较为滞后,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较为淡薄和能力欠缺,创业平台短缺等问题,因此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7]。
2.3 个性化需求
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国外同类大学相比,最明显的差异就是缺少个性化[8],不能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个人兴趣有机结合,同时还因为教学环境、条件所限以及教师激励机制, 因此不能满足个性化培养的目标,导致学生对课程选择缺乏自主性,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制约了个性的发展。而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教学各个环节,使其个性化得到充分发挥。
3.1 创新创业个性化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体育院校运动康复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和实践应用型课程构成,因此在对创新创业个性化人才培养中相关体育院校应结合社会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细化并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特色构建“体医融合”教学课程体系。在该体系应将传统体育与医疗有机融合在一起,构建相应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模块,由学生自由选择自身所需模块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践体验。每个模块均应注重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培养首先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业精神,该过程可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相关教学、实验、实践课程,并由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相关教师、企业家和康复科医生等成功人士等担任授课教师进行讲解而实现。在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培养需要建立在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之上,并需要社会、学院或相关企业提供创业平台和资金支持和多方共同配合与通力协作实现。此外在构建创新创业个性化教学课程体系中还应注意在课程组合和学分设置上一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3.2 创新创业个性化教学内容的实施措施
3.2.1 通识教育中强化创新创业职业规划教育
目前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中与职业规划教育有关的课程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创业基础》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这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规划。但在查阅多所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课程规划中,我们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在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职业规划中还比较薄弱,因此应将创新创业职业规划教育贯穿整个本科四年教学和实践中。系统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创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综合实践能力。
3.2.2 专业课注重创新创业个性化素质的培养
专业课程学习的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将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传授学生,还应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发展倾向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整个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互动式和情景教学,对于一些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可由学生尝试根据自身爱好进行讲解。在专业实践课教学中,应给学生充足时间进行操作。
3.2.3 课外实践引入创新创业教育
课外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只有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才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唯一途径[9]。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根据自己需求在校期间提前进入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领域,加深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认识以及掌握该领域对自身知识和技能要求,为以后有针对性的学习提供支持。在此过程中学校或教师应采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创新创业比赛、积极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和聘请相关专家或成功人士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此外还可通过派遣学生到专业运动队、社区、体育赛场等地方进行社会公益服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2.4 优化创新创业个性化教学考评机制
目前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多数课程考核仍注重教学效果方面,而忽视了教学过程的学习,导致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造成阻碍。因此在创新创业个性化教学考评中应在注重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应关注学习过程,并将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使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逐渐将自身个性化发展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相结合。此外还可通过建立学分制度平台的方法通过制度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进行认定和换算,并通过实行弹性学制等方法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保障机制。
3.3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构建
3.3.1 加强创新创业型师资培养
教师在实现“体医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实现该培养目标,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与医学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以适应“体医融合”教学模式的要求,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系统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及运动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技能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熟悉和了解体育运动知识和一般规律,掌握部分运动技能。此外,高校还应鼓励或组织教师参加“体医融合”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3.3.2 大力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10],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可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学院应根据“体医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元化的、高水准的实践平台。其内容涵盖设施设备平台、信息服务平台、课外实践平台、实训立项平台、学科竞赛平台和学分制度平台等。
运动康复专业虽然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但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在“体医融合”背景下,为满足社会对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对创新创业个性化人才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在个性化培养中应将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融入通识教育、专业课和实践教育课程中,并对教学考评机制进行系列改革和对保障体系进行构建,是构建应用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重要举措。
:
[1] 人民日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N]. 人民日报,2016-10-26.
[2] 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J]. 建设科技,2016,(10):8.
[3] 姜慧,殷惠光,徐孝昶. 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3):27-31.
[4] 崔益虎,郭万牛,陈同扬.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个性化培养的模式及其拓展[J]. 教育探索,2016,(12):61-64.
[5] 齐大路,方千华. 大健康产业视野下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2):71-78.
[6]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 人民教育,2010,(17):2-15.
[7]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2015-5-4.
[8] 于晓红,张慧,景志红.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9,(02):34-36.
[9] 徐卓亚.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建构[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6):232-233.
[10] 吴炜民,何国举. 试析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J]. 人才资源开发,2016,(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