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欧阳国亮
好的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控制教学过程,而且还能让学生产生心灵上共鸣,能让学生感到参与学习活动是一种身心的欢乐与美的享受。
好的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控制教学过程,而且还能让学生产生心灵上共鸣,能让学生感到参与学习活动是一种身心的欢乐与美的享受。多年来,笔者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技巧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提问是贯穿教学环节的重要教学技能。教学环节不同,提问要达到的目的也不同。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提问,会直接影响一节课“学习场”的构建。受历史课特点的制约,学生对其内容往往感觉枯燥乏味,加之刚上课学生情绪不太稳定,如果课堂导入平铺直叙,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能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急于了解的心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带领学生快乐地进入你所设置的课堂。精彩的课始导入提问如何设计?可以由教师通过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可以从复习旧知开始,或从生活实例、时政热点、历史典故、诗词歌曲、投影录像等材料入手,创设一个激发思考和兴趣的课堂导入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眼球,触动学生心灵。
例如,笔者在讲授2017年教育部审定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首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毛泽东《七律·长征》这首诗,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教师略加解释后,我这样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毛泽东这首诗虽然仅有56个字,但它却概括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高度赞扬了红军不怕困苦的乐观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壮志豪情。红军为什么进行长征?他们在漫漫征途中遇到哪些艰难险阻?他们靠什么力量超越了生理的极限,创造了人类的奇迹?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什么?红军长征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接连抛出5个问题,作为新课学习的前导,让学生产生悬念,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上课导入新课的方法如果设计精妙,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节课是一个整体,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不但要重视课始导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还要讲究课中提问“跌宕起伏”的动态过程。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初中历史课中提问应注重“四性”:目标性,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点、难点来设计问题,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指明方向;层次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巧设问题坡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学习较困难的也能积极思考,有所收获;系统性,课中提问要依据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设计出一组问题,这样的提问成系统,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开放性,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允许对讨论的问题做出多种解释或结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具有开放性的探究性问题,会刺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2017年教育部审定的教材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时,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两方面问题:第一方面(史实),洋务派为什么要发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口号分别是什么?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有哪些?有哪些主要活动?第二方面(史论),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两方面问题所涉及的既有基础性的知识,也有理解性的、规律性的知识,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解答。第一方面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史实,第二方面问题具有“挑战性”,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开放性问题能突破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会产生不同的观点,让学生在课堂展示中互相争论,争论的过程就是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究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中以“问题”为导向,把课本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转化为系列化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不但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特别是那些触及学生思维和品质的开放性问题,不妨让学生进行辩论,发表其独特的看法,以求知识的理解和通达。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这收口也是一门“学问”。好的课尾提问,有加深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发微烛远的好处;还会让学生带着思考下课,带着美感走出课堂,带着期待迎接下一课的到来,能无形中制造一个新的课堂高潮,把学生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例如,我在执教2017年教育部审定教材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时,距下课还有三分钟的时间,发现学生的学习情绪有些松弛,便适时在屏幕上展示《时局图》,师生一起解读《时局图》后,教师讲述:“亲爱的同学们,《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我们从《时局图》中可以看出,整个中国被列强瓜分殆尽,中华民族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已经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于是,在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先进中国人发起了一场旨在谋求制度变革的政治爱国运动。这次变革运动是怎样发动起来的?它的历史命运如何呢?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通过图片材料,设计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课尾,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去,让历史课生动鲜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激荡起来。这样,既能升华学生的情感,增加学生的历史智慧,又能让学生急于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发生了一场什么政治变革运动?这场政治变革运动的结果如何?这些都为下一步新课的学习进行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尾提问,巧妙设计课尾提问,让历史课尾提问精彩起来,灵动起来。这样,才会使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浑然一体。
历史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历史教师一定就要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教学活动中的“问”。要让“问”成为引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让“问”能问出学生的兴趣,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让“问”能真正成为开启学生历史智慧之门的钥匙,让“问”成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推动力。
*本文系广州市第三批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教育类项目“初中导学案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团队”(编号:1201630039)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