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儒:教改路上的探寻者

2018-01-28 07:31通讯员张琳
教育家 2018年19期
关键词:农林实验课程

文 | 通讯员 张琳

31个寒暑匆匆逝去,韶华已过,昔日的风华青年已步入中年,转眼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执教已30载。无论是当教师还是搞行政,王俊儒从未离开过他的学生。

这位有着22年党龄的一线化学教师,始终不忘“学高为师、行为世范”的角色意识,怀揣立德树人、启人大智的职业操守,执着地行进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征程中。足履处处,无不彰显着骨子里的那份坚守。

“挑战传统”的探路者

1984年,还在兰州大学读大学二年级的王俊儒拿到了对他的专业而言最为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课本——《有机化学》,这是一本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教授Andrew Streitwieser等主编,从国外引进、加上辅读材料足有2000页的全英文教材,最令大家惊喜的是随书附赠的3D眼镜。至今,他仍清楚地记得透过薄薄透明的镜片看到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时,同学们的欣喜。

“最能打动人的是科学!尤其是科学的精神,而这源于先进的教学理念!”王俊儒说。中国教育自古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对学生的要求从来都是“头悬梁锥刺股”,但是这种学习的“笨办法”是否依旧适用于今天这样一个和时间赛跑的社会呢?如何改变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用“巧劲”、会学习,成了他执教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王俊儒“处心积虑”地开始了一场教学“自我革命”。2002年,刚从英国完成学术访问回国,王俊儒便开始为自己长久以来谋划的双语授课做准备。次年,英文有机化学终于面向生物基地班开设。挑战不言而喻,王俊儒有着更深刻的思考:“我们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国际的,英语必须扎实。”

英文授课的难度在意料之中,王俊儒也做好了准备。创新学院生物基地1503班的申振通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讲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英文的命名法则和中文的差别很大,学起来很费劲,王老师带着全班同学把课件中的例子逐一讲解,让我们把握其中的重要规律。

由于全英文授课就意味着从老师讲授到课件展示,最后再到期末试卷都是用英文,无形之中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压力,但反而提高了学生整体的成绩。在王俊儒的有机化学课上,全神贯注认真听课成为共识,园林1701班的张焰兮谈及上课感受时说:“在王老师课上不认真听讲的后果无法想象,课堂的紧迫感在他把全英文的PPT放出来的时候就有了。”

如今,他创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文、双语和全英文多元化课程教学新格局,引领省级有机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把有机化学课程建设成了省级精品课程、双语示范课程和省级共享课程。

学涯跋涉引路人

大学生在今天这个社会,选择越来越多,社会提供的人生道路远不止一条。“本科期间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多一些对未来总是有益的,无论是毕业找工作还是以后读研。”王俊儒说,“有些事情年轻人看得不全面,但老师是过来人,所以要加强引导。”

在教学中,王俊儒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坚持以师生教学讨论会、书面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和掌握学校学生群体学习有机化学的动态,引导学生确立人生理想并逐步实现人生目标。

一方面,王俊儒相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更适用于今天的大学生,并以此来助推学生学习知识,当他在课堂上拓展延伸的例子没办法让学生接受的时候,布置课程论文就能起到辅助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从内心里认同学业压力的积极作用,这就有了让一届又一届学生感到紧张的有机化学期中考试。

那个瘦男人听说了事情原委后马上就应下了,他一来是看上了女人的美貌和气质,作为一个私家侦探能为年轻美丽的女人效力是福份和自豪呀。二来他觉得这事很刺激,又敏感,若是搞成了会使他成名,包括他名不见经传的这家侦探事务所,说不定都会在一夜之间在小城里声名雀起。

“考试安排在每年五月初,讲到哪里就考到哪里,题目灵活,不存在可供学生借鉴的往年试卷,成绩直接影响期末总评。有压力才有动力!”王俊儒笑着说。

影响课程深度和教学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时间。经过几次培养计划的调整,学校各农林生物类专业有机化学课时数从32学时增加到64学时,翻了一倍,课时在农林院校最多,这还不包含实验部分。

从教30余年,最让王俊儒感受深刻的是学生的思维常给他惊喜,这让他意识到学生的潜力有多么巨大,也让他时刻想着自己还能为学生提供哪些资源。

他在课堂上有意选取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的文章给学生阅读,希望通过最前沿的科技报道来提升学生的科研兴趣,尤其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也将一些国家科技进步奖成果引入学生的基础实验教材,引导学生完成创新实验任务,这些内容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综合实验教材有机创新实验内容,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从探路到领路

1987年7月,刚刚大学毕业的王俊儒来到西北农业大学基础课部任教。三个月后的10月5日,老一辈胶体化学家和教育家虞宏正先生诞辰90周年的纪念活动在学校举办。

在那次纪念会上,王俊儒领会到的是老一辈教育家将化学理论与农林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思路,这给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追求科学与真理的内心又增添了一丝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农业的情怀,从而贯穿他一路探索教学改革的人生。

当时的有机物化教研室承担有机实验教学任务的有12名教师,为了尽快熟悉授课模式,每一名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要跟听一遍,是王俊儒参加工作的第一项任务。每每回忆至此,他都会感叹岁月不饶人:原先真是不知累!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研究手段和科研思路不断成为学术界共识,这也促使王俊儒不断总结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照他自己的话说,“坐而论道十年,不如起来先行一步。”现在的有机化学课是“三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化学)基础与(农林)专业相结合,化学与生物相结合。

2009年,学校购进了一批大型分析设备供教学使用,王俊儒觉得时机成熟了。本着“增内容不增课时”的原则,他重新整理了本科生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安排,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实验的内容,单元实验数量从15个增加到了18个,并引入了有关红外光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大型仪器的操作实验内容。“对于农林专业的学生来说,化学基础课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有机化学和仪器分析。”王俊儒说。

由王俊儒带领的教学团队在推广傅建熙教授的“有机化合物构性相关规则”理论基础上,引入国际最新模块化教学理论指导,创建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农林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新体系,在多所农林院校推广。这些成果固化在《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学习指导》《有机化学实验》系列教材中,总体使用量超过14.5万册。近10年来,直接使用的教师超过300多人,学生累计超过10万人,先后有石河子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10余所大学使用。

多年来,王俊儒主编参编教材和教辅书籍17本(次),其中主编(及副主编)教材获省级优秀教材奖2次。他主持并参与教改项目和质量工程项目15项,获精品课程类奖6个,发表教改论文28篇。2003年至今,他荣获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3项次,其中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次、一等奖1次,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当好一块铺路石

“身为西农人,不仅自己要弘扬好‘西农精神’,还要向学生们传播好‘西农精神’。让‘西农精神’这笔无价财富助他们步入社会、开创人生。”王俊儒说。他着意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案例内涵融入课程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国情怀。

王俊儒有着自己的人生标尺:高尚的师德和高超的师能,是教师使命和责任的两块基石。前者是人格力量的源泉,后者则是教人求真的保障。他认为,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播者,自身要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还要与时俱进地吸纳国内外新的科技进展,努力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从素质、学识、技能三方面同步进行创新人才培养。

如今,王俊儒担任了学校教务处副处长,分管全校学生实验和实践教学,在周围人眼中,他始终是个大忙人。他要加紧录制具有农林特色MOOC在线课程,为申报国家级在线课程做好准备。他要筹划暑期以及后续基础化学创新教学研讨会的事宜。

而一封邮件又让他意识到在这个技术革新的时代要不断自我革新——VR虚拟网络实验室的概念进入了他的大脑。虽然虚拟实验室不可能代替真实的实验室操作,但学生上实验课之前的预习可以虚拟仿真实验的形式开展,相比文本材料预习,虚拟仿真显然会让预习效果加倍。

学生眼中的王俊儒风趣幽默,课堂上张力十足,同事眼中的王俊儒低调谦和,身上有一种老派知识分子的气质,然而他的工作却是前卫的。

“人生是一个大舞台,三尺讲台是个小舞台,无论舞台大小,都要认真、努力、尽责。我作为一线教师,谨记为师之道,存育人之责,怀护犊之心,潜心教学,传知塑能,启智育德,努力尽到高校党员教师的责任。”王俊儒一字一顿道。

猜你喜欢
农林实验课程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做个怪怪长实验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