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文峰中学 戴为明
在中学生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作文,作文,愁死小人。的确,作文不同于阅读,只要凭借理解能力就能够答对题目。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勤于浏览群书,还要能够针对不同的写作要求达到语言的顺利输出。同时,结构是否有条理、情感是否真挚也都有严格的限制。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作文题目也是成功作文的关键。近年来,命题作文的趋势大幅度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以及半命题作文。目的就是为了不限制学生的写作思路,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但是,这几类作文需要学生审清题意再下笔,否则即使语言再怎么优美、内容再怎么感人,也都是做了无用功。
如何审题?以现在十分流行的材料作文为例。对于这种作文,审题最常用、最稳妥的方法是提炼中心法,能够使写出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课堂上,教师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一则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审题并思考,抓住材料主旨,明确写作要领。那么,如何提炼中心?首先,要在草稿纸上写下首次阅读这则材料给自己留下的感受。接着,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反复分析推敲。观察可知,材料中的关键词为“随随便便”和“大名鼎鼎”。这两个词可谓是大相径庭。皮箱可以随随便便,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据此,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除了上述提到的中心提炼法外,还有由果溯因法、由物及人法、明确褒贬法、多向辐射法、舍次求本法等等。都是审清题意的好方法。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专门为学生订阅关于作文审题的资料,多搜集一些各式各样的材料和话题供学生参考,不断训练他们的审题能力。
这里指的说对话,是指写作所用的语言要通顺、流畅,层次要有条理。不可以东一句、西一句,让读者读起来感到混乱不堪,难以入目。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训练,语言能够顺利输出,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写作水平。
一般来说,议论文写作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练高。它需要写作者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如同演讲或辩论一样,有较强的说服力。比如作文题目为《好孩子和坏孩子》,要求学生确定自身观点,谈谈自己对人们眼中“好孩子”与“坏孩子”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找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好孩子”和“坏孩子”的认识,积累写作语言素材。正式写作时,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观点。什么是好孩子?众人眼中的好孩子是彬彬有礼,成绩优秀,长相出众,而我眼中好孩子是……接着,列出写作提纲。开头:以一则生活实例引出,如“近来,一则新闻报道,某所学校五年级学生家长因在微信群里提出‘座位’事件,被班主任反驳坏孩子就应该坐后面,好孩子则应该坐前面。那么,到底什么是坏孩子,什么是好孩子?”中间:提出论点,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结尾:“好孩子”有时候不是好孩子,“坏孩子”有时候不是坏孩子,真正的好与坏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去心灵去看。最后,再进行检查,看语言是否通顺,表达是否准确。
除了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段落摘抄到笔记本上,平常多翻看。模仿他人的写作手法,组织巧妙的语言表达。
最后,不得不提到初中生写作常犯的一个毛病。可能也受到一些作文书的影响,写作过于模式化,喜欢将别人的东西照搬进来,写出的文章显得不伦不类,没有真情实感。
比如写一篇以“我最自豪的事”为题的文章,不少学生都会提到自己学雷锋,扶老奶奶过马路。又或是看到有小朋友溺水,于是下河舍己救人。还故意用些“毫不犹豫”“英勇无畏”的一些词来渲染。实际上,这些生活当中真的存在过吗?可能有,但几率也非常小。这样的文章读起来不仅索然无味,甚至令人啼笑皆非。与其写这些众所周知的“事迹”,还不如将切入点放小,把为陌生人变成为家人。把跳河救人换成给妈妈做饭。把“英勇无畏”换成“珍惜生活瞬间。”再融入自身的真情实感,写作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能够彰显出一种朴实无华之美。
“以我手,写我心”。敢于说真话、诉真情,这样的文章想不感人都很难。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写作当成一件轻松的事看待,不要把它想得那么严肃,消除对作文学习的畏难心理,学会用文字的方式反映这个真实的世界。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将创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作文指导模式中,真正彰显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审清题、说对话、诉真情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反复强调,为学生文学素养的增强付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