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萍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背离传统、拜物崇权、缺乏耻感等问题,这不只是自我认知和文化素质上的事情,更深层次的是信仰缺失的问题。因此,大学生信仰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重要课题。文章认为,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尤其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构建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道德信仰体系,即儒家、道家、佛家三位一体的道德信仰体系,既有生态合理性,又有实践指导价值,是解决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难题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文化是具有传承性的,每个民族、每个时代的信仰教育都不是凭空构造的,必然要从文化传统的道德思想中汲取营养。试图与传统彻底割裂的信仰教育,最终只能成为空泛的概念框架或空洞的道德说教。因此,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应该重点在继承和批判道德传统的基础上,融合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适合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教育体系。
在经济急速发展的今天,道德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平衡,道德的滑坡成为我们当代社会的一大矛盾和难题。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让部分大学生在金钱和物欲的驱动下,逐渐迷失自我,将金钱和利益作为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准,忽视了道德信仰在价值判断中的作用,道德虚无主义和信仰的缺失成为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精致的利己主义成为他们的共同特征。面对这样的矛盾和难题,高校虽然开展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程等思政公共课,同时也开设了一系列的相应选修课和讲座等活动,但是这些都仅仅是零碎的教育,教育的手段以及产生的实际效果有待提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道德信仰教育的顶层设计上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从道德信仰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手段、教育环境的设计等方面缺乏体系的构建。
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早已经有了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道德信仰体系,这就是儒家、道家、佛家构成的道德信仰体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宗教的存在,但是有强大的伦理,儒释道三位一体的道德体系足以指导我们一生的道德行为。由此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的生命基因,是道德信仰建立的基础,应该作为道德信仰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有着其自身的特质,就其传承性来讲,对当代大学生信仰的确立和道德意识的树立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传统道德思想中的忠孝伦理、公忠爱国的整体主义精神、仁爱和谐的伦理情怀、以义制利的道德价值追求、修身为本的尊道贵德传统以及包容会通的伦理文化胸怀都应当是高校道德信仰教育的重点内容。
中国革命道德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形成的优良道德。这种道德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新的升华和质的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中国革命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最终目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和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形成了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革命精神。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在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内容中,革命传统道德应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益补充,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树立和弘扬。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道德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和前进方向提出来的道德价值观,具有很强的传承性、普世性和发展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该在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深化,不落入道德说教,使得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更加认同,产生共鸣。
理论教育是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进行系统传播优秀道德思想的方法。课堂是道德信仰教育的主要载体,高校需要贯彻执行道德信仰教育内容,对道德信仰课程进行系统设计。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道德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教育内容,层层递进、系统推进,培养具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特质的大学生。同时,在思政公共课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开设选修课,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设相应的人文讲座,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等,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道德信仰教育资源,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在思政课堂上的学习进一步挑选自身感兴趣的课程和讲座,有重点地不断深化学习内容,牢固树立道德信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要充分发挥专业课中的渗透教育作用,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道德信仰教育,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信仰品质。
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是“应然性”教育,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在心理上产生互信、情感上产生共鸣、认知上基本同步,这就在现实上要求道德信仰教育中要体现“教”的丰富性和创新性,以及“学”的主动性和反思性。这也是道德信仰教育中最大的难题,结合道德信仰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必须采取基于问题、基于案例、基于新媒体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尝试苏格拉底“助产术”的启发性、辅助式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式地让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方式共同探究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实践教学让学生在亲历过程中获得的道德知识是真实的、感同身受,刻骨铭心的,这种认知必然会引起他们正确道德意识的树立以及道德行为的持久性。在考虑教育方法创新的同时,还要利用最新的新媒体教育手段,利用微博、在线问卷调查、微信公众号等,了解学生最感兴趣的道德信仰问题、对现实问题的感受和想法等,让学生在线上线下都能实现互动,表达自身的看法,也会在无形中产生影响和辐射作用。
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是要优化宣传环境,当前在大学校园硬件环境的布置中,往往见到的只是一些简单的标语,缺少生动形象的宣传方式。要系统设计校园路标、标语、雕塑、宣传栏等硬件设施,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道德信仰的力量。二是要优化道德舆论监督环境。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不仅会从道德监督的角度增加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更从道德肯定的角度增加大学生道德自信。要充分发挥好思政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模范带头和严格监督的职能,树立舆论权威,秉承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道德监督工作,同时,要拓宽大学生参与舆论监督的权利渠道,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道德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三是要优化道德信仰教育的保障环境。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道德信仰教育,在师资队伍、资金、财政等方面对道德信仰教育给予大力的支持,确保道德信仰教育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为顺利开展相关活动提供坚强的保证。
总之,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道德信仰的主阵地,在顶层设计、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校园环境等方面要系统设计,克服当前高校道德信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道德信仰体系,彰显道德信仰教育的魅力和活力,增强大学生对道德信仰的认同感和信服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