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军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口腔科 (辽宁 抚顺 113008)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超声龈下洁治在慢性牙周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8例慢性牙周炎分到观察组(n=94例)和对照组(n=94例),观察组采用超声龈下洁治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手工龈下刮治法治疗,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牙周附着水平(CAL)、牙周袋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GBI)、菌斑指数(PL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的CAL、PD、GBI、PLI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的CAL、PD、G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观察组的PL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38%(6/9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28%(20/9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超声龈下洁治法治疗慢性牙周炎的效果与手工龈下刮治法的效果相当,但超声龈下洁治法的菌斑指数方面更佳,并发症更少。
慢性牙周炎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引发牙周袋的形成,导致牙槽骨吸收和附着点丧失,最终导致牙齿的缺失[1]。关于慢性牙周炎的治疗关键在于去除病变牙骨质、菌斑、牙石等相关炎症刺激因素,当前常用的治法有根面平整、龈下刮治、龈上洁治等。笔者旨在探讨超声龈下洁治在慢性牙周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以期为慢性牙周炎的治疗提供实践指导参考依据。
随机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8例慢性牙周炎分到观察组(n=94例)和对照组(n=94例),纳入标准:①患者的天然牙颗数至少20颗,牙周袋探诊深度≥5mm,每个象限至少含有两个不相邻的位点。②X射线片检查结果显示牙槽骨吸收范围≤1/2压根。③患者牙颈部或充填体或龋损。④患者的患牙松动度在Ⅱ度以下。排除标准:①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患者。②入组前3个月内使用过激素类药物或消炎止痛药。③合并全身系统疾病者。观察组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28~70岁,平均(48.84±3.36)岁;病程6~30个月,平均(15.52±2.25)个月。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28~70岁,平均(48.81±3.39)岁;病程6~30个月,平均(15.55±2.28)个月。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均有P>0.05,表示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所有患者均先予以龈上洁治,再使用3%的双氧水对牙周进行冲洗,1周后再予以龈上洁治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龈下洁治法治疗,洁治设备为瑞士EMS超声治疗机,首先使用平头工作尖将较大的牙石去除掉,再使用镰型工作尖紧紧贴于牙颈部,自下而上将剩余的龈下牙石刮除,使用探针检测平面,然后进行平整及抛光。对照组采用手工龈下刮治法治疗,设备为Gracey匙型刮治器,行局部麻醉后,将刮治器放置入牙周袋内,并使其与牙面呈80˚再进行刮治,以探针探查到根面平整为止。两组患者刮治后再使用3%的过氧化氢对牙周袋进行冲洗,并以碘伏进行连续4周的消毒。
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牙周附着水平(CAL)、牙周袋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GBI)、菌斑指数(PL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CAL:以釉牙骨质界到牙周袋底的距离进行计算;PD:指龈缘至牙周袋最深处的距离,PD>6mm为重度,4mm<PD≤6mm为中度,PD≤4mm为轻度;GBI指牙周袋底至牙骨质的距离,可反映牙周组织的受破坏程度;PLI分为0~5共6级。
所有数据均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作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的检验方法,以±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作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的检验方法,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的CAL分别为(4.41±0.82)mm、(4.43±0.80)mm;PD 分 别 为(5.38±1.04)mm、(5.36±1.02)mm;GBI分别为(2.56±0.31)、(2.56±0.33);PLI分别为(3.24±0.38)、(3.29±0.36);两组比较,P>0.05。
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的CAL分别为(2.40±0.23)mm、(2.42±0.24)mm;PD 分 别 为(3.02±0.29)mm、(3.05±0.30)mm;GBI分别为(0.43±0.06)、(0.44±0.08);PLI分别为(0.42±0.04)、(0.69±0.1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CAL、PD、G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观察组的PL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38%(6/94),其中牙龈肿胀2例,牙龈出血4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28%(20/94),其中牙龈肿胀4例,牙齿松动4例,牙龈出血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牙石和牙菌斑为慢性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治疗慢性牙周炎的关键在于清除牙石和牙菌斑,从而减少龈下的矿化沉积物及牙周袋中的病原菌,以恢复根面的平整性[2]。手工龈下刮治法是慢性牙周炎的一个基础治疗方法,其主要是在手工器械的辅助下将牙周袋内壁上的肉芽组织、病变的牙骨质、牙周袋根面上的牙石等,以达到恢复牙根的表面生物相容性、消除炎症的目的,从而促进新牙周附着的形成[3]。手工龈下刮治法主要根据医师的触觉确定根龈下牙石的具体位置,如果操作者经验不足,极易导致牙面骨质的过度刮除或牙龈受损。而超声龈下洁治法主要是在超声的作用下将菌斑及牙石震碎,并通过超声的声流作用松解和溶解牙骨质的侵蚀层,若牙石较大,可调整超声的频率震碎牙石,然后再逐步清除震碎的牙石,同时还能结合冲洗操作加大菌斑的溶解力度,与手工刮治法相比,更省时省力[4]。此外,超声龈下洁治法洁治后还可行抛光平整操作,可获得较高的牙面光滑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PLI、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超声龈下洁治法在菌斑指数方面、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手工龈下刮治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超声龈下洁治法操作中应注意由低档缓慢增加功率,避免损伤牙骨质[5]。
综上所述,超声龈下洁治法治疗慢性牙周炎的效果与手工龈下刮治法的效果相当,但超声龈下洁治法的菌斑指数方面更佳,并发症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