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夏楚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偶动画的历史与传统意义上的手绘动画的历史一样长,甚至可能更老。近年来,民族化和国际化的道路已成为动画制作团队创作努力的主要方向。那么既然选择这样一条路道路,就不可能脱离它所依赖的传统文化的土壤和基础。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去了解和保护非遗。因此,如何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偶动画的形式宣扬出去,如何努力地挖掘非遗中的传统元素,将其合理运用,对偶动画创造进行一个提升,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点。
泰顺药发木偶戏,又名放花木偶,起源于宋代,是一种具有独特观赏价值的汉族民间工艺,由火药驱动。主要用于农村地区的庙会,年节和寿诞等大型活动。仅于浙江省泰顺县区域内仍保留有原生态的技艺。据研究,泰顺药发木偶原本是宋人的烟花杂技。“烟花”和“木偶”结合在一起,所以有了“药发木偶”。然而,木偶只在以烟花这个种类流传,木偶戏中真正使用的表演很少。在邀请方的要求下,才偶尔会使用一“树”药发木偶。
偶动画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受到创作者和观众生活的历史时代,地域及其民族文化现象的影响。这些影响创造了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也决定了创造力的差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晶。许多都面临着没落或后继无人的状况。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不仅体现在视听内容的创作上,它还渗透到偶动画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偶动画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讲故事动画。可以说,在偶动画的制作过程中,除了需要遵循基本的运动规律外,所有的设计标准都是灵活的、可操纵的。因此,与其他形式的动画相比,非遗中传统元素的应用在偶动画创作中具有更强的优势和可操作的空间。
传统戏曲就像被时代抛弃的旧事物,如何适应现代化,永远是许多研究者探讨的问题。然后,在戏剧可以现代化的许多方式中还有另一种方式 —与偶动画相结合。1947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木偶电影《皇帝梦》,以夸张的手法揭露国民党政府黑暗。在1948年的木偶纪录片《长恨歌》中,昆曲歌曲被添加,这为作品添加了一份凄婉的情感。在那之后,在大众视线里只出现几部不成规模的木偶戏,戏曲和动画再也没有结合创新。而泰顺药发木偶戏也是一种戏曲文化,这种珍贵的戏曲形式鲜少得到人们的关注。在多媒体和跨媒体的大背景下,现代技术的成熟,都让偶动画的制作方法和技术得到提升。我们可以选择使用成熟的传统偶动画制作过程,或者使用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进行创新,这样即使是动画作品也有多样化的视觉化表达。
药发木偶戏的独特表现在于它是使用火药作为驱动力的,基本单位是“树”。因为它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毛竹竿上完成的,长度为13到15米。在绚丽烟花的衬托下,木偶戏显得更生动,非常具有观赏价值。但是一般制作火药是由传承人自行制造,但是中国法律行为上又是不允许私自制造火药的,所以这也是很矛盾的点。但是如果我们将药发木偶表演方式的独特性运用到偶动画里,既能让更多的人欣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绚丽的一面,也能避免药发木偶戏在现实中自制火药非法和火药易伤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丰富偶动画的创作形式。
药发木偶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传统元素以多种方式在偶动画中进行演绎。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炼出的精华可以直接用作动画作品的表现主题,并且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给偶动画创作增添一抹趣味审美。传统文化元素在偶动画创作中的形式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有必要丰富动画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利用民族文化语言来诠释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现象和符号,已成为现代偶动画艺术创作中的研究热点。用于创建偶动画的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在创作概念中加以考虑和灵活转变;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文化加以现代化转型,加强体现对现实生活的人文化关怀。总之,优秀的偶动画作品需要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细化和创新,使内容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表现形式更符合观众的诉求心理。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药发木偶戏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去解决,将药发木偶戏与当下比较流行的偶动画结合起来,通过偶动画形式的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且欣赏到“非遗”的魅力,从而自发的去保护和传承非遗,而不是呆板的通过纪录片被动的“受教育”。同时,戏曲文化与偶动画的结合已经是老生常谈了,而药发木偶戏独特的表演形式也是丰富了偶动画的创作形式,在制作动画进展的同时,它还可以保留优秀的民族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