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丞焕
摘要:在当今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系统化,而作为其核心内容的唯物辩证法,更不容忽视。文章的第一部分回顾了辩证法的发展历程,在回顾辩证法的发展历程中,将领悟到马克思辩证法的进步之处和价值所在。其后,文章将讨论马克思辩证法的核心本质:实践本质和革命本质,这也是马克思辩证法对比之前辩证法的伟大之处。
关键词:辩证法 实践 批判
一、辩证法的起源与发展
众所周知,哲学起源于古代希腊,因此不难理解辩证法一词出自希腊语“dialego”(Διαλεκτικ ),“dia”意为:二、二者之间,分开、分离;“lego”意为:口头的。从字面意思上可以理解为两人之间对讲谈话。古希腊先哲正是通过对话方式的辩论来探讨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由此产生了众多流派。
辩证的方法,最早的使用者应是爱利亚学派的芝诺,后来这种辩论的方法受到各派的广泛使用,柏拉图首先定义使用了辩证法这个词并首先发展了辩证法。由于对世界的认识还处于较浅层面,当时的人还是用善恶、正义邪恶、日与夜、冷与热等朴素的对立概念来描述世界,虽然体现了对立矛盾的辩证观点,但其试图通过感官和自然现象的差别对立来替代哲学逻辑上的矛盾,因而是一种不彻底的朴素的辩证法。
在古希腊之后的中世纪时期,辩证的方法被安瑟伦 (Anselmus)、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等神学家用于论证上帝的存在,成为了一种新的逻辑方法和论证技术,被称为“经院辩证法”,但除了在此应用以外,辩证法并未受到人的重视,更不用说被哲学家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来研究。直到近代,在康德对之前神学论证方式的批判中,重新发展了辩证法,辩证法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通过对之前对先验幻象的批判考察,康德的批判哲学首先区分了现象界和本体界,在康德看来,只有在现象界才能形成认识的对象,上帝、灵魂等是存在于本体界中的物自体,康德把理性超越现象界对物自体的认识称之为“先验的幻象”,康德的辩证法正是通过对“先验幻象”的批判,将物自体从认识界放到了实践界,解决了纯粹理性中的二律背反,而且在到的信仰和实践上为人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在康德之后,黑格尔成为了辩证法的集大成者,用马克思的话来说,黑格尔是“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1]的哲学家。不同于康德哲学对理性应用的限定,黑格尔哲学通过对理性的辩证理解,正是通过辩证运动的方式认识真理的过程,以理性自身的否定之否定的矛盾运动来说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把理性的应用进行了广而全的扩展,创建了自己的辩证法体系。
马克思对之前的辩证法进行重新审视,否定了黑格尔用概念的辩证运动来描述世界的思辨辩证法,吸收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内核,用人类实践活动的矛盾以及历史发展来说明概念的运动,通过实践的方式将物质和意识统一,从而将黑格尔“倒立”的辩证法复位,建立了唯物辩证法。
二、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
(一)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践本质
实践是辩证法的核心。不难发现,在马克思之前的实践活动中,生产活动并没有地位。但马克思认为,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人首先需要吃、穿、住,才能生存,才能接受教育,参与宗教活动、政治活动、文艺创作等。如果不能生存下去,又如何谈道德实践、思维运动?穷人每日忙于挣钱糊口,而富人却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人必然不会有精力去做其它事情。而这经济基础正是来自于人的生产活动。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应该是改变世界的生产活动。他提到过: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由此,马克思改变了之前传统的实践观,提高了生产实践的地位。
古希腊的朴素辩证法的本质是对话的、论辩的;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思辨的、理性的,是在精神运动的基础上建立的辩证法,试图通过其逻辑思维来解释世界。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批判了其抽象思维的运动的辩证法,将其“头脚倒立”的唯心主义哲学扶正。也就是说,之前的哲学无论如何发展,大都是停留于认识世界的层面,而马克思关心的是现实中人的生存和解放问题,而不是对概念的抽象或对逻辑的思辨问题。他的辩证法侧重点是改造世界,并非简单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也是实践。实践是改变世界的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世界,人通过生产活动(即劳动)获得生存资料、改变世界。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获取的知识,重塑自我的性格,思想,重新认识世界。可以说人是通过了实践重新创造了自己,发展了自己。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还把实践带入了认识论领域,将实践与人的认识连接起来,从而为人的意識和自然界提供了交流的中介渠道。
要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人与自然的统一,首先要明确的是,对于马克思而言,作为与人统一的自然界必须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被人化的自然界,与人的实践完全不相关的所谓“客观自然”在马克思那里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是虚无的,即“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2]对马克思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来说,虽然他也肯定人类如果突然消失后这个世界还会继续存在,但他认为研究的重心应当是解决人与自然对立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类早期社会时期,一方面人类的生存依存于自然,必须从自然获取生存资料才能生存;另一方面,人生存在自然界中通过实践活动人化自然,同时在与自然的交流中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因而早期人类是依赖于自然的。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大大解放了人的生产能力,工业的历史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3]人通过工业的实践活动加深了自然界的人化程度,人化的自然界在扩张,非人化的自然界在退缩,人对自然肆意破坏,对自然依赖减弱,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马克思以实践为媒介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在面对人与自然的失衡关系时,也要在实践的场合来解决,简单说,就是扬弃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体制。由此看,实践作为马克思辩证法的根基,贯穿了整个辩证法,在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学者看来,马克思唯物辩证也可以被称为实践辩证法。endprint
(二)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
马克思将辩证法定义为:“在对现存事物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4]其辩证法认为对事物应该同时存有肯定和否定两种态度,事物只有通过自身的肯定与否定的扬弃才能最终实现自我运动的发展。“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其结果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可以说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否定的辩证法”,是批判的辩证法。批判性是马克思辩证法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性质。黑格尔首先将“否定性”与辩证法联系起来,但他仅仅把它看作逻辑真理的“辩证的阶段”,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达到逻辑真理思辨的肯定的形式。黑格尔认为,辩证法的最终结果是肯定的。因此可以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肯定的辩证法”。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无论马克思如何批判之前的辩证法,其辩证法根本目的和最终落脚点还是为了用于改造现实的世界。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亲眼看到了工人为了养活家人而拼命工作,换来的只有微薄的薪水,感受到了工人生存的悲惨状况。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又用接近一生的心血写下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深刻分析和批判的《资本论》,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弊端,并大胆地预测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走向灭亡,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一切被奴役的关系”及现有的制度,建立起新的制度。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性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只有批判才能重新认识现存的世界,才可能能对现存世界的不合理成分进行改造。
三、结语
回顾辩证法的发展,它经过了兴起、衰落再到复兴的历程。在这历程中,我们见证了辩证法的改良和进步的过程,马克思在吸收黑格尔辩证法时又将自己的人化观念和实践观念融汇其中,辩证法的内涵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其中主要的实践本质和批判本质为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道路,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借鉴。面对当今的世界格局和经济,各国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也更加深入,這不仅说明了其理论的正确性,而且还对其方法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更加系统深入地对马克思哲学核心的辩证法进行研究,这样,才会更好的体会辩证法的内涵,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17.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山东省招远一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