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玲
[摘 要]对学生来说,理解算理比掌握计算方法更重要。一年级计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看算式、讲故事”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学生说、编故事来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使他们真正懂得算理。
[关键词]算式;故事;算理;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37-02
一、课前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的魅力在于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计算中,如果学生仅仅掌握了计算方法,而不去思考为什么这样计算,那么他们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不会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更谈不上去探索新的数学奥秘,这是非常可怕的。一年级的计算非常简单,却至关重要,它是学生学习计算的起步和基础,对于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和长远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连加、连减”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那么,这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更需要掌握什么?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哪个更重要?我认为,根据算式讲数学故事,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中,使其直观地理解连加、连减的本质与内涵,应成为这节课的“重头戏”。
二、教学实践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地里的南瓜都成熟了,小红正在收南瓜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例题图)谁来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图意)
師:你能列出算式吗?这样的加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加法算式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1:有点不一样。原来是把两个数合起来,现在是把三个数合起来。
师:像这样把几个数相加的算式,叫作“连加”。你会计算连加吗?
生2:会。先把两个筐里的南瓜加起来得到6,再加上小红运来的1个南瓜,一共是7个南瓜。
师:我们计算连加时,一般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算出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你能讲一个数学故事来表示“4+2+1=7”吗?
生3:草地上有4只兔子,来了2只,又来了1只,现在一共有7只兔子。
生4:天空中有4朵云,飘来了2朵,又飘来了1朵,现在天空中一共有7朵云。
生5:树上原来有4只小鸟,飞来了2只,又飞来了1只,现在树上一共有7只小鸟。
……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讲了这么多有关“4+2+1=7”的数学故事,虽然故事不一样,但是都可以用“4+2+1=7”来表示,非常棒!
【设计意图:首先,用学生熟悉的运南瓜活动作为情境素材引出学习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其次,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图意,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连加的含义,而且还帮助学生厘清了连加的计算顺序,同时为接下来学生学习连减做好铺垫。最后,通过讲故事,让学生深刻理解“4+2+1=7”的含义。】
2.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师: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习连加,还要学习连减。你们能写出一道连减的算式吗?
(学生自由写连减的算式,教师挑选几个连减的算式并进行板书)
师:这些算式都有什么特征?
师:像这样连续减去几个数的算式,叫作“连减”。你能就自己所写的连减算式编一个故事吗?
生6:妈妈买了8个苹果,我吃了1个,爸爸吃了2个,还剩5个苹果。
生7:有7只鸭子,游走了2只,又游走了3只,还有2只。
生8:文具盒里有4支铅笔,我送给吴怡2支,送给夏雨2支,文具盒里没有铅笔了。
……
师:同学们真厉害!不仅写出了连减的算式,讲出了数学故事,还把得数都算出来了。谁来说一说怎样连减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已经掌握并理解了连加的含义之后让他们自主学习连减,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异性。学生自己写算式、编数学故事,不仅使得计算方法得以自然呈现,而且深刻理解了连减的含义,并且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丰富了课堂内容。】
3.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看图列式作为解决问题的伊始,既是低年级知识探究的开始,也承载了运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我们习惯于训练学生看一幅图或听一个故事承载了列出一道算式,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如果我们再增加一种方式:给学生一个算式,让学生根据算式来编数学故事,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而且能考查他们对算式的含义是否真正理解。
(1)看图列算式
师:(展示图片)你能说出图意,并列出算式吗?(学生交流,并列算式)
生7:我会列式“2+4+3”,这幅图和我刚才讲的故事一样,就是数字不一样。
(2)摆算式、编故事
师:这里有一些数字和“+、-、=”符号模型,你能摆出一个类似今天学习的连加、连减算式吗?
(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数字和符号模型摆算式)
师:结合自己摆的算式,你能编出一个数学故事吗?
……
【设计意图:通过“看算式—讲故事”“看图—列算式—讲故事”这两个教学环节,可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学生根据算式讲的故事精彩纷呈,凡是他们接触过的生活情境都是故事的素材。随着一个个故事的讲述,学生的思维过程也慢慢呈现出来;随着故事的情节渐渐丰富起来,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正如一名学生所说的“这幅图和我讲的故事一样”,这种由学生有感而发的感觉多好啊!】
4.总结全课,课后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出示“2+3-1”):这是连加吗?是连减吗?为什么不是?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你会计算吗?结合这个算式你能讲个数学故事吗?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进行研究,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综上可知,在“连加、连减”这一节课中,通过“看算式—讲故事”“看图—列算式—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能有效引导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及其算理,同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12
教学效果。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