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中指出,“命题要以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为目的。”因而能否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并有利于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应是判断一套试卷质量的标准之一。从这一角度上看,2018年4月浙江历史选考卷便是一份有指导意义的试卷。与此前几次浙江历史选考卷相比,2018年4月浙江历史选考卷基本上延续了“注重基础、落实素养”的特点。整体上偏重基础,题型与难度与此前几次选考卷差异不大,但选考部分试题与学考试题的难度区分度有所增加,更加适应了新高考对学生的选拔需要。从命题立意上看,2018年4月浙江历史选考卷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出发,是一份基于素养立意的试卷,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核心素养是在知识遗忘后所留下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是在获取新知识时所用到的方法和途径。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大量的史实需要记忆,知识遗忘在所难免;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们要不断获取新的内容,知识更新势在必行。因而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内化学习方法,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学科知识,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最好的办法。本文就2018年4月浙江历史选考卷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进行分析,并就此对复习备考提出几点建议。
在2018年4月浙江历史选考卷中,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或针对某一方面,或对其进行综合测评,基本可以反映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水平。
对唯物史观的考查,可以以第29题为例。本题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入题,以“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增加”为题干,要求学生对该著作及所阐述的思想进行分析。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反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考查学生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内涵的理解与判断。
第6题要求学生准确判断“转轮排字盘、定窑孩儿枕、井渠、架火战车”等中华文明成果的发明顺序,考查学生的时序观念。第30题以“巴尔干半岛地图”入题,要求考生判断图中所标注的四个地点分别是古希腊的哪一个文化遗迹,考查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两道题目分别将中华文明成果和古希腊文化遗迹置于具体时空条件下进行考查,是对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的检测和评价。
第26题以曹操墓的发现入题,并创设情境:曹操、曹丕、曹植等人物在历史记载、民间话本以及不同的研究背景下,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要求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意在使学生明白史料和研究方法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第33题第(2)问,要求“选择阐述:①秦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意义和陶俑群塑所反映的制作艺人之精神。②秦帝国‘有功者必赏’的制度依据和造成‘金字塔’结构的行政系统”。实际上要求学生对材料二中“认为兵马俑生动传神,兵器与雕塑技艺高超”和“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帝国复杂而高效的管理系统的象征,并分析秦朝设立的行政系统,从上到下要经过两层或三层的金字塔结构”以及材料一中“夫有功者必有赏”等观点进行选择性阐述,意在考查学生历史解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
第11题以华北事变下民众的反应为切口,以平津各界反对华北自治来创设情境,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第6题对中华文明成果进行排序,既是对学生时序观念的考查,也能提升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些题目彰显出浓郁的家国情怀,在考查核心素养的同时,更加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价值引领作用。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复习备考策略,是在素养立意下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复习策略。一方面可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科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以此来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地夯实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多维度地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有利于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每年的浙江历史选考卷都会通过甄选新的史料来创设情境,借以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通过精选史料、研读史料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能力、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1.创设通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
现阶段教材以专题史体例进行编写,这使得学生的时序意识薄弱。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彼此处在同一时空,又有内在联系。但教材将其分开编排,容易使学生对史实认知的时间顺序错乱。因此,在复习中可以按照时间顺序选取史料,以时间为轴,将这一时段的史实进行有序排列,既可以厘清时序,又方便学生认知内在的逻辑关系。
2.营造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以第30题考查古希腊文化遗迹的空间分布为例,很多学生掌握奥林匹亚遗址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西北部这一知识点,但是在题中的巴尔干半岛地图内却无法找到它的具体位置。在复习备考中,“左图右史”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历史教材中的地图以及历史图册都是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比如在学习民族工业产生时期的分布特点时,可以借助历史地图对这一时期的企业分布进行展示,使学生对教材中“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这一结论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3.运用逻辑推理,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在史料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解释,方能构建出对历史事实的准确认知,而逻辑推理则是此中的桥梁,唯物史观是进行逻辑推理的理论依据。在复习备考中,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进行逻辑论证和合理分析,对历史现象做出有效解释。如第18题便是要求学生能够辨别历史事实,要判断马铃薯是否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需要知道马铃薯原产于美洲,而葡萄牙主张向东开辟新航路,西班牙主张向西,据此可以推断马铃薯应是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的。
4.筛选辨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复习课中,教师对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教师首先根据课前导学,以折线图的形式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梳理。继而通过精选史料,要求学生按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将材料进行分组,并在材料中划出选择依据,同时依据材料归纳出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因素,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筛选与辨析能力。然后向学生提供两则史料,要求学生为每一组材料提炼一个主题,并根据相关主题设计问题与答案,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5.增强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选取史料时,应注意史料的价值导向,选取能够突出爱国情感和世界意识的材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价值观。如第11题的史料,在民族危亡之际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导向。
能够对史实有准确的认知,是落实核心素养要求的基本前提。2018年4月浙江历史选考卷,在注重能力考查的同时,整体上偏重基础。这对教师的复习备考有如下启示:
1.关注教材细节
试卷第3题的材料出自人民版教材资料卡片中苏轼的《石炭并引》,要求学生回答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何时。该题被一些学生称为“煤坑”,原因在于学生在审题时将关注点放在了“煤”和“煤炭”上面,却忽视了题目设问中“开始于”这一重要信息点。教材原文相关表述有两处,一是“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二是“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笔者认为区分“煤”和“煤炭”并不是历史学科所要研究的问题。如果细心一点还会发现资料卡片中的“磊落如䃜万车炭”一句,并没有像题目里一样在“炭”字之后加注“(煤)”以进行说明,说明命题人也在提醒考生不必去对这一问题进行区分。
这道题给教师利用教材进行复习带来的启示是:①阅读教材时应对内容进行比较、思考,不要走马观花,应注意总结和归纳;②对于人民版必修二的专题一、专题四;必修三的专题二、专题五、专题七和专题八,这些涉及文化、科技、艺术内容的专题要多加关注,近几次的选考卷中都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考查;③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知识链接、插图等都是重要的复习资源,很多内容都成为了试题的材料来源。
2.合理整合教材
如第33题考查秦制建设及秦始皇陵兵马俑,便是将必修一第二课与选修四第一课的有关知识进行了有机整合。这也提示教师在复习备考时,应注意纵横经纬、整体把握,将有关模块专题以共同的主题为纽带进行有效连接。比如“民族政策”这一主题,教师便可以将选修四中唐太宗、康熙帝,必修一中清代的边疆政策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可以使学生较好地厘清民族政策的整体发展脉络,深化理解不同时期民族政策的内涵和特点。
3.突出概念理解
准确的理解和表述概念,是历史理解的前提。从试题、参考答案以及阅卷反馈中,可以了解到选考对历史名词或概念的考查十分严格。以31题第(2)问为例,要求考生论述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如果考生对于“维新变法”和“维新变法思想”的区别不加考究,甚至混为一谈,势必会影响得分。在平时的教学备考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封建专制”与“封建君主专制”“不结盟运动”与“不结盟政策”“民族工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人民主权”与“社会契约”等历史概念或名词的理解与辨析不甚理想,因此该部分需要教师多加关注。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立意下,知识是载体,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素养;知识也是归宿,在素养指导下习得新的内容。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