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灿
中医学中的长夏,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气候特征为湿热蒸腾。八月份,处于夏秋之交,暑气逐渐消退,但暑湿仍盛,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此时养生保健应祛暑化湿和滋阴润燥并重,下面介绍一下夏秋之交的长夏如何养生。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中医学认为长夏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同时,脾五行属土,主运化水液,它的特点是阳气易衰,阴气易盛,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此时老年人和体弱者,最容易发生胃肠道疾病和感冒发热、腹痛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等。要做到长夏养生,养脾最为关键,故中医有“长夏最宜养脾”的说法。
长夏祛暑化湿健脾土,建议从饮食方面入手。饮食原则应以健脾、清热、利湿为主,首选清淡、微苦、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吃黏腻、难以消化的食物,不食冰镇食品及少食寒凉食物。
长夏早晚要喝粥,午餐要喝汤,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润肺去燥,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加些荷叶,味道清香,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的作用。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可以多吃薏米红豆粥。薏米红豆粥具有良好的去湿、减肥功效,尤其是对于中老年因体内湿气引起的肥胖,效果较好。山药也可以放在薏米红豆粥中同煮。山药有“气死小人参”之称,是补脾胃的圣品,而且能强肾固精、润肺益气。大枣也非常适合湿热重的长夏食疗。大枣有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等功效,对脾虚的人来说非常合适。此外,橘皮(陈皮)在养脾方面也很有效,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新鲜的橘皮。即便不用鲜橘皮炒菜,用陈皮泡水喝也很好。茯苓也具有除湿健脾的功能,在炖菜时也可以适当加入。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辛温的姜汁发汗驱寒,最适合在淋雨之后驱散身体湿气,预防感冒。另外,一般带有“瓜”字的蔬菜水果,如冬瓜、长瓜、丝瓜、西瓜、苦瓜等,都具有一定的利水除湿功能,可以在长夏有意识地挑选食用。
另外,长夏季节,气候多变,不可过度运动,出汗过多,人体水分减少,电解质流失,血液会变得黏稠,严重时甚至出现中暑、休克、中风、心梗等危险情况。因此,在夏秋之交不要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运动,还要避免在闷热的环境中运动,以免出汗过多。此外,要注意多补水,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喝水,随身带个水杯,大量出汗后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淡盐水。
立秋、处暑虽属中医学中的长夏,但此时物候学上已正式进入秋季,其气候特点兼具有暑湿与秋燥,空气中湿度会慢慢下降。此时,人们会感觉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口燥咽干等。另外,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还与大肠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肺燥下移于大肠,肠燥则容易出现便秘。此时,需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秋燥症的出现。初秋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五行属金,滋润而恶燥,与秋季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处暑时节要在祛暑化湿的同时,多吃一些能滋阴润燥养肺金的食物。比如百合,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等功效。可以在炒菜或煲汤时加入一些,可以缓解阴虚久咳的症状。梨,具有润燥止咳降火等功效。可以用梨做甜汤,不仅可以降低梨的凉性,还能使其润燥功效更佳,如川贝蒸梨,梨去核注入川贝母及冰糖,封好煮熟或蒸熟,能止咳润肺化痰;丁香煨梨,梨去核注入丁香,外用菜叶或湿荷叶包裹,于火灰中煨熟,能益胃养阴,虽温而不燥热。
另外,入秋后有些人会经常觉得口渴,光喝白开水,不能抵御秋燥。人体水分,很快会被蒸发或排泄出体外,所以,应该“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就是白天喝点淡盐水,晚上则喝点蜂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一举三得。盐有清热润燥等作用,清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淡盐水,有润肺降燥、清火益肾的作用,可使大便保持通畅,改善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等。蜂蜜有补中润燥解毒等作用。每天睡觉之前取蜂蜜10~20毫升,用温开水调服,不仅可以健脾和胃、润燥补肺,还有镇静安神的作用。此外,盐水和蜂蜜水还有调节控制血压的效果。盐水中有钠,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而蜂蜜中钾含量较高,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钠。
另外,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宜调节起居作息,适当增加睡眠,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秋乏过盛。此后应早睡早起,夜晚睡觉不应晚于23点。夜晚睡觉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袭来使脾胃受凉。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爽之气荡涤夏余暑气和室内的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