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通备十二打手技术与教学训练

2018-01-27 11:10杨韦雷史永琴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劲力武学马氏

杨韦雷,史永琴

“十二打手”这一称谓主要在马氏通备内部流传,相关研究很少提及,因此外界只知“十二大趟子”,而不知“十二打手”。以“十二大趟子”为关键词检索资料发现,研究甚少。十二打手作为通备武学体系的入门基础,它的定义、来源、理念、内容、练习的目的以及效果等必然植根于通备武学体系之中。通过对马氏通备武学体系、通备劲、通备武学体系中的相关拳械等内容的探讨,以此来阐释十二打手的概念和技术理念,在此基础上分析十二打手在教学中的教法和学法。

1 马氏通备武学

1.1 马氏通备武学体系的确立

“通备”原为“通臂”,曾“外称通臂而内称通备”,是“通臂”的引伸和升华。“通备”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拳法理论,最早见于万历年间费大环所著《通臂拳论》。为了区别于当时社会上流传的通臂拳或通背拳,马凤图先生与萧公辅及黄双亭等商议后,决定正式提出“通备”名号。黄林彪先生著名的《通备释义》十六字,诠释了“通备”的内涵,即:“理象会通,体用俱备;通神达化,备万贯一。”

马凤图先生是通备拳艺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马氏一门成为当代中国最著名的武术家族之一。马明达(1943—,男,回族,河北沧州人。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说剑丛稿》“一代文通武备的武术家”一章中详细介绍了通备大家马凤图先生的生平事迹,其中“构建通备武学体系”尤为突出。“他坚持‘融通兼备’的武术思想,对通备拳不断加以宏廓和熔铸,从而在理论与技术上形成了一个综合性质的完整体系,也就是‘通备武艺体系’,或称为‘通备武学’。”[1]正如由雍际春主编《陇右文化概论》一书中所述:“马氏通备武学体系的构建,经历了清末民初的创立阶段。20世纪中叶的发展阶段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末的提高阶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创立、发展、提高,使马氏通备武学成为当今中国备受世人推崇的武坛显学。”[2]

“马氏通备武学”这一称谓和它的概念,严格来说在使用上并未统一。这一点从海内外对通备的称谓上就可了解,如“通备拳”“马家拳”“马氏武艺”“通备武艺”等。这些称谓被收录到不同的词典、民族史及回族文化等相关研究之中。显然,马凤图先生所倡导的是以“融通兼备”为核心,追求文通武备的通备武学体系。而“马氏通备武学体系”这一概念的定义,最终由马明达教授来完成。2001年马明达教授在《从通臂到通备——略论通备武学的起源》一文中说到:“通备不是一个拳种,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门派,而是一个武术类别,一个内容宏博、结构严整的武术体系,也可以说是一个汲取各家之长加以整合熔铸后形成的综合性的武学体系。”[3]

因此,马氏通备武学并非一门一派,而是一个融通兼备、内容宏博的武学体系。马氏通备武学体系概念的确定,是对通备武学在思想上的正名。通备武学体系的最终确立为通备武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十二打手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1.2 马氏通备武学体系相关拳械

通备体系除包含八极拳、劈挂拳、翻子拳、戳脚、通备弹腿等拳种的技术外,还保留了若干古典兵器技艺,如陆合大枪、双手刀剑法、风魔棍、劈挂刀、鞭杆等古典武艺珍品。十二打手作为马氏通备武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它的教学与训练、传播方式、传播人群等与通备其他拳械必然有共通之处,尤其是作为基础训练的通备弹腿。

通备弹腿为通备武学入门技艺,由马风图先生在原有弹腿基础上创编,加入了多种技击腿法,并对三盘技艺作了大量改进。通备弹腿包括腿法、手法、身法,尤其注重腿法和身法。由侯顺子等编纂的《武术教学与训练》[4]一书中,收录了通备弹腿拳谱,原文如下:

通备弹腿

十趟弹腿十路拳,今昔武艺率本源。

头趟顺步单鞭走,二趟十字蹦腹点。

三趟劈砸贯上下,四趟飞点撑磨剪。

五趟崩拳滚肘式,六趟抹打摘心拳。

七趟缠拦连环腿,八趟飞梭穿胸箭。

九趟捧锁迎风腿,十步跃步飞箭弹。

每趟日月精心练,汇总十趟一路拳。

马氏通备弹腿与其他弹腿虽属同源异流,但最主要的区别是在劲力与身法上融入了通备劲法。马廉祯教授在《弹腿源流与教门弹腿研探》一文中说到:“通备弹腿主要是为了学习通备拳械和掌握通备劲道打基础的,是通备武学体系的‘初学入艺之门也’。”[5]因此,通备弹腿与十二打手被视作马氏通备武学体系的初学入门之艺,在通备劲的演化下,风格更加突出。

此外,作为八极拳入门基础的八极小架,其教学与训练方法同样值得重视。马廉祯教授在《论马氏八极小架的教与练——从武术传统传承与发展的视角》一文中指出:八极小架的教学与训练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礼仪训练、节奏训练、诵读拳歌。值得注意的是,文中还说到了马氏通备在传承问题上趋于保守。保守并非抱残守缺,而是要严把传承关。[6]

贾丽在《流传于西北的八极小架挖掘整理及多媒体视频教材研究》一文中,提到八极小架教学应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应灵活运用多种训练手段。同时练习八极小架易出现要领不明、片面理解、急于发力及劲力不合等问题,对探讨十二打手有一定借鉴意义。[7]

2 通备劲

习练十二打手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通备劲”的感觉,通备劲是马氏通备艺业的最高点。何为通备劲,马建春这样解释:“这个体系继承了明清以来许多古典兵器技法的精粹,融长拳与短打两类拳法为一体,创造出一种以‘通备劲’为核心的‘气势雄峻、身法矫健、劲力通透、打手洗练’的武术流派。”[8]王平在《通备劈挂拳的拳理特点及劲道》一文中说:“‘通备劲’就是躯干开合如弓(开合劲),胸背吞吐如弦(吞吐劲),发出的力量则犹如无形的箭(通透劲),再加上下肢起伏扭转(扭转劲),就形成了一种调动全身的力量(整劲),以最快速度集于一点的合力。这种合力就称为‘通备劲’。”[9]

通备劲是“融通兼备”理念的产物。从具体的技术渊源讲,通备劲是一种力量运行规律。它是以劈挂拳的劲道为主体,之后又吸纳八极、翻子、戳脚等门派的劲力,是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武术风格。通备劲包括了开合、吞吐、起伏、拧转四个具体劲法。它是以上四种劲力的高度协调下的运用。[10]

“融通兼备”是通备最基本的宗旨。它源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4《拳经捷要篇》。“……皆今之有名者。虽各有所长,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此谓上下周全,无有不胜。”[11]

马明达教授在《“融通兼备”与“通备劲”》一文中具体阐述了“通备劲”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通备劲”精要在于“通”。须经过训练循序渐进中获得,并非一蹴而就,对习练者来说对“通”的感知极为重要;其次通备劲是马氏通备武艺所属各拳械共同的劲力风格,但并未改变其原有的劲力风格。这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拳械的完整性。通备体系下的某些拳种,在社会上亦有流传,但并非都有关系,有些在劲道及风格上明显有差异。[12]

3 马氏通备十二打手

十二打手即“十二大趟子”,主要源于劈挂拳。1980年邱丕相(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在《浅谈武术传统套路的继承和发展》一文中较早提及十二大趟子。文中说到了经调查一些传统拳种,发现都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和训练方法。十二大趟子是劈挂拳的基本技术训练方法,主要用于“调劲”。[13]“调劲”两字说明“十二大趟子”最终目的是为了追寻劲力的表达,显然这并非易事,而是要经过不断的刻苦训练才能有所感悟。但该篇文章并未说明调劲的具体内容,而其在2006年撰写的《武术初阶》中说到,十二大趟子主要用于练习盘劲。它的实质是十二个散手招法,即“讲究吐吞开合,追求翻扯、辘辘劲,滚势圆走,以一贯之,使其远击后能走化变防,以弥漏之隙。”[14]十二大趟子由十二个散手招法组成。练习讲究吞吐开合、翻扯劲及辘辘劲的整体表达。“盘劲”是传统术语,是以劲力、劲道为主的反复练习。

十二大趟子是劈挂拳的基础。2001年马明达教授在《风雷绞炮劈挂手》一文中说:“劈挂是一个拳术系列。它由通备大架子——十二大趟子——劈挂拳这样三个层次构成。大架子是‘母’,十二大趟子和劈挂拳都是‘子’。而十二大趟子属于内场的招势,劈挂拳则属于外场套路。”[15]“大架子”是拳术套路的名称,全称通备大架子,属通备拳的根基拳套。全套有百余个拳势、招法,共十四趟。大架子讲究慢拉柔练,主要以调劲、运气和盘势为旨,“慢拉架子,快打拳”就指此。[16]“母”与“子”是旧时武术用语。“内场招势”与“外场套路”表明了十二大趟子与劈挂拳虽然都属“子”拳,但两者略有区别。

陈亚斌在《三秦武术》中说:“劈挂拳术中的‘十二大趟子’主要讲究步法,即寻找对方的破绽,对方处在什么位置就用什么招法。”[17]那么十二大趟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显然这也是个重要问题。首先来看看“趟子”的含义。趟子:“武术运动形式。即将数个招法结合步法在行进中操练。这一形式是盘练招法的有效手段。许多拳种不仅有套路,而且还有趟子、散招等。也有一些拳种,只有趟子而无套路。趟子的技击用意更为明显。”[18]

从现有资料来看,对十二大趟子内容进行笔述较早见于1985年,《武术拳种和拳家》一书:“十二大蹚子,即所谓十二个招法:单劈手、鹞子穿林、双撞掌、戳指掌、倒发五雷、缠额手、开门炮、大跨步、小跨步,招风手、铁扫帚,抄锤等。”[19]1987 年薛仪衡等编著的《通背拳翻子拳劈挂拳》一书中说到:“劈挂拳常见的单式有:单劈手(单扯肩)、反劈手、撩阴手、铁扫帚、开门炮、大跨步、小跨步、诏锤、倒发乌雷、搅地龙(雀地龙)、鹞子穿林、前劈加横、抄手起脚、激步勾子、双撞、盖揣、暗下取火、蹶子脚等。”[20]虽然作者并未直接列出十二大趟子的内容,但文中提到了十二大趟子与此相同。1993年邢登江和韦晓康编著的《中华武术(下)》一书中讲到:“基础训练有‘十二大蹚子’,即12个基本招势(单劈手、双撞掌、戳指掌、鹞子穿林、倒发五雷、缠额手、大跨步、小跨步、开门、招风手、铁扫帚、抄锤)。”[21]2013年由张力主编的《武学笔记 马振邦武学集(2)》搏斗技法中所述,“十二大趟子:戳指掌、双撞掌、缠额手、扑挂掌、丁场、闪电手、倒发无雷、反滚背、乌龙盘打、招风手、操手飞腿和单劈盖顶掌。”[22]

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和顺序发生改变,且越来越复杂。限于资料有限,暂时不对以上说法进行过多评述。但十二大趟子的内容并非胡乱编排,而是遵循一定顺序和演练法则。

4 马氏通备十二打手的技术教学及其训练方法

马明达教授在《风雷绞炮劈挂手》中说到十二大趟子是通备拳系中最能体现通备劲力和技击特色的十二个招势。每势可独立成趟,即可单练也可串练。十二大趟子在通备武学体系中,被称为十二打手。

在通备武学体系中,十二打手平时最注重前六势的练习。必须要有一定基础之后再接触后六势,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前六势。在十二打手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把十二打手分为四组,每组三个动作。第一组为劲法三势,称通备三手,或通备三元手。第一手是单劈手、第二手外吃肩、第三手铁扫帚,也称单劈手、缠额手、招风手。这三势是通备最基本的劲法和步态练习,包括翻滚、斜闪、横扫。

单劈手:“左右臂身前交叉滚劈,左臂成立圆贴身反臂向前反手轮动,右臂掌沿朝下轮劈。下肢成左弓步,为右单劈手;右臂反轮,左臂轮劈,两腿拧转成右弓步,为左单劈手。”[23]掌握定步单劈手后,开始“活步”教学。练习时力从脚起,脚不离地。讲究颠翻倒插、翻滚不息,努力追寻“滚”劲和“勒”劲,是追求通备劲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外吃肩的正名是缠额手。练习要点为“斜闪”。斜闪是战术意识的转化。两人对垒,并非强强相碰,而是要先避其锋芒,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其要害。因此,练习外吃肩首先要有临敌意识,才能找到“斜闪”的感觉。否则,只徒有招式,而不知其所用。

铁扫帚的正名是招风手,要点为“横扫”,与单劈手、缠额手相比,铁扫帚相对好练。但要想达到“横扫”一片的气势,只要略微有武术功底的人都知道,横扫之力并不易发出,更不用说打出“风”的感觉,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单劈手、缠额手和铁扫帚三个动作的练习都可以由立定始,再左右,再行进,再连环,直至自由组合,遂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从始至终,一直贯穿于训练的主要内容,也是通备选材最重要的标尺之一。

第二组是上、中、下三种拳法:通天炮自下而上,其重点在拧转;神拳亦名“下插势”或“掖捶”,是自上而下之法;当头炮是中击之法,即当代所谓的“直拳”。三种拳法突出劲力的表达,讲究崩撼突击、通畅顺达,努力追寻力度、速度和掌握度,最终达到拳脚并用、运用自如的最佳状态。力度和速度不难理解,而掌握度并非指拳的熟练程度。它是指实战中对空间感及时机感的掌握,能很好地判断“敌我关系”,抓住时机。因此,要有针对性地练习三种拳法。打沙袋、打拳靶,再过渡到两人实战练习,在实战中培养临敌意识,这即是“练打结合”。若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就高谈实战,那么终究只是“嘴把式”。

第三组是三种短打打法,第四组是比较特殊的三种劲法。对于其技术特点及训练方法,限于篇幅有限,留待以后再述。对于习练者来说,十二打手在基础阶段所起的作用,主要目的有两个,即一是解决最基本的横平竖直的问题,二则是寻求通备劲的明确感觉。

综上所述,十二打手由十二个散手招法组成,每势既可单练又可串联,最终目的是为了追寻通备劲。通备劲需要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乐此不彼才能略有成效,非一日之功。十二打手训练中“鞠躬礼”贯穿整个训练始终:鞠躬礼传习久远,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践行鞠躬礼既是传承也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从而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十二打手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每一势都可从定势始,再行进,再串联,直至自由组合,随心所欲。当然,在练习十二打手过程中也容易出现要领不明、急于发力及劲力不合等问题。因此训练时注重“慢拉架子”,而不是一味求快,以快遮丑。十二打手最大特点为放长击远,且非常重视本力的最大限度发挥,强调爆发力。

此外,包括十二打手在内的马氏通备武艺在传承问题上趋向于“保守”。这也解释了为何内容宏博的马氏通备武学体系,相关研究如此稀少,尤其是在技术上。但这并非抱残守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拳术的完整性。

5 结论

马氏通备武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十二打手作为通备艺业的起始点,是选材的标尺,亦是通备武学的根基。但需要明确一点,十二打手是最传统的拉趟子和单招练习方法。如若没有相应的拉趟子和单招练习,而只顾套路演练,那么终究只是表演,背离了练打结合的原则,实际上也缺乏真正的韵味。

十二打手在通备武学体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十二打手看似简单易学,实则寓意深远,一招一势需要经过重复不断的摸索与练习,才能略知其中奥妙;十二打手不仅重视手法的练习,腿法也极其重视,要求脚要像手一样活便。这即是戚继光在“拳经”中所说的“腿可飞腾”;十二打手秉持着“练为战”的原则,“练为战”并不仅仅指“打”,更多是指要有“临敌胆向前”的气魄;十二打手就是要求习练者勇于表现自己,提升内在气质,追寻强健、勇猛、果敢的尚武精神。

马氏通备始终坚守高古冷峻、沉健朴实的本色,严防争花斗俏的“把式”武艺,要求通备弟子要有严格的学统理念,走融通兼备的武学之路。“不读万卷书,难做通备人。”这是通备人所必需遵循的准条。“融通兼备”并非单指技艺而言,也包括理论层面,简言之即文通武备。

猜你喜欢
劲力武学马氏
健康中国背景下南怀瑾武学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封神演义》中马氏形象的另类解读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研究
抱琴
奇葩姐妹换夫记
浅谈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
中国武术运动中劲力的作用
基于马氏距离的舰船装备修理价格组合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