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探索

2018-01-27 05:58王日宏巩玉玺
计算机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专业课程

王日宏,巩玉玺

(青岛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33)

0 引言

2016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目前各类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40%,位居世界第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超越“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应用型教育”阶段[1]。专业建设水平直接体现出高等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声誉,决定了学校生源的多寡及其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强弱,进而影响学校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培育特色专业是高校在竞争中获得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

1 专业特点与现状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信息领域的核心学科,是开设时间最早、发展较为迅速的信息类专业,其毕业生既可以授予工学学位,又可以授予理学学位。工科侧重技术方向,重点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而理科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2]。从本质上来看,该类学科被归为技术学科,以培养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为目的,一度成为各高校招生规模最多的专业之一。

据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47万人[3],其中计算机专业是目前国内高校开办最多的专业之一,在校生数量也是位列各专业首位。从目前的就业需求来看,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逐年攀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但综合近几年的情况来看,IT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困惑。据搜狐教育网报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5年毕业生人数为89867人[4],但许多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呈现出就业难和人才短缺同在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计算机专业前几年跟风盲目开办与投入以及专业定位不尽合理、资源条件建设跟不上有较大关系;②在教育方式上目前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模式单一固定,重知识,轻技术,未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缺乏企业的熏陶教育[5];③从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来讲,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大多还是偏重理论,实践能力相对较差,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学科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导致许多应届毕业生不能马上满足招聘单位的用人需要,毕业生往往需要重新学习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初步适应企业的需求[6]。

这些都要求我们要有的放矢地理顺理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办学思路,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探索研究并加以改革,使其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特色专业建设的探讨与实践

2.1 立足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从对一些先期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行列的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来看,他们主张实施个性化教育,选修课程比例大,如法国、日本大学开设的选修课程可占到总课程的一半左右[7],开设课程多,专业涉及范围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倡导多元化教育。

对于高等工科院校来讲,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坚持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完善教学资源为首要任务,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为重点,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双师型指导为动力,以企业技能融入为助手,凝练特色,紧紧抓住服务社会。在人才培养上,应以培养扎实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及自身适应能力,以具有创新精神和后续发展潜力为重点,使他们的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2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完善人才体系构建

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与内容、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计划安排的总体规划与设计。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分为人才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其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整个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主要包含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课程知识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师资队伍体系建设和深化校企合作,即“五位一体”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定期对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结合计算机专业方向需求情况、企业招聘情况、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情况、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实时对人才培养方案做出调整及完善,实时更新探索符合社会需要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2.2 .1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硬件位”

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是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硬件位”,缺少这个硬件基础,便无法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因此,高校应当把教学资源建设放在首要的位置,为人才体系构建创造有利的条件。

网络教学平台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资源及便捷的学习环境,自由拓宽学生的学习时间及范围要求。如图1所示。其中,教师端主要包括理论内容和实践活动两大部分,可将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验课内容及企业技能项目添入到网络平台中,定期更新完善,学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在线交流学习,将理论与实践训练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践能力,丰富学习模式。

图1 网络教学平台

我们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建设并投入运行,作业、答疑与交流等都在平台上完成。该网络平台课程已上线使用3轮,参与学生464人,访问量5209,使用效果良好。

2.2 .2课程知识体系建设——“基础位”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课程知识体系建设发挥着独有的“基础位”作用,只有把基础学科知识“抓牢抓稳”,才能在专业技能上争取更大的突破。制定面向社会需求的动态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将计算机本科课程类别分为学校公共课、学科大类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专业方向课及企业技能课程,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知识体系示意图

首先,针对学生薄弱环节,加入相关企业技能课程,并贯穿于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通过“由外向内”的开设方式,实行“导师制”分方向授课,专业知识逐步细化,专业技能逐步深化。其次,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课程教学模式,压缩必修学时,增加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培养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立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全局性,建立与其他IT相关专业的融合、与企业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重视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两手抓的硬道理,同时更多地通过实验、实践、实训环节,培养学生专业方向能力,弥补以往学生技术能力偏弱的不足之处。

2.2 .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上手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熟练的专业上手能力,所以高校必须把实践教学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首先,合理设置实践环节内容,精简课堂学时,增加实训内容。把实践课程分为与理论配套的实验课程、边讲边练的实践课程、综合性的实训课程及企业项目实习课程,采用依次推进式实践教学方法,如图3所示。其次,开展各类创新实践大赛,如“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ACM比赛等。近3年,学生参加ACM大赛等竞赛活动千余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35项,有效提升了科技创新的热情与动手实践能力。聘请国内外优秀技术专家展示科研成果,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拓思维,培养兴趣特长,提高创新能力。聘请企业工程师直接授课,专门从技能出发,引导学生更好地实际操作,每学期每个实习环节均至少有2名企业工程师进校授课。

图3 依次推进式实践教学方法示意图

2.2 .4导师制团队体系建设——“引导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推进人才培养新模式,关键在于高校教师的整体方向引导,因此,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注重教学与科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结合模式。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充分发挥本专业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师的示范作用,达到强化青年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保证教师团队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开展课题小组,由多名老师和学生组成,实行“导师制”教师管理体系,如图4所示。教师可在不同的专业方向上选择自己的主研方向,同时,学生在完成学科基础课程学习后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同方向的教师与学生确定为一个课题小组,经过“互选”过程,确定专业指导老师。课题小组之间可定期开展项目课题实训,包括参加院校级或省级以上的技能大赛,真正实现教师专业指导到位,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动笔,动手,动脑”能力。以2015级学生为例,每个导师组规模平均有10名同学,专业导师负责本组同学的专业指导和科技创新指导,大二学生以语言工具的使用为兴趣方向,笔者的导师组内有Java和C++两个兴趣小组。

图4 导师制

2.2 .5校企合作——“践行位”

企业是学生最终的就业归宿,抓好企业实训这一有利条件,是高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得力助手,也是检验培养效果的践行过程。图5是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体系图,通过与青岛QST等企业建立的长久合作,开设联合实验室,采用定期不定期、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实践训练,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开发,给学生提供实际接触社会的机会。实践证明“践行位”的建立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助推剂。

图5 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体系台

3 教学实践成效

专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我们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逐步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3.1 践行“五位一体”培养模式,学生能力全面提升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参加的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不断取得优异成绩。近三年,在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ACM大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齐鲁软件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大赛等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0项;获省级大赛一等奖46项、二等奖53项、三等奖92项的优异成绩。学生发表和参与撰写学术论文3篇,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版权1项。

3.2 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就业创业质量显著提高

学生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着力创新精神培育与综合素质培养。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培养,毕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在考研学生中有85%以上进入“985”“211”等重点院校继续深造。就业同学中有越来越多被国内知名IT企业,如阿里巴巴、同程、去哪儿网等高薪录用。根据毕业反馈情况统计,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和企业的一致认可。很多在校学生参与了学校和社会共同支持的创业计划,创新创业团队方兴未艾,千企势力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微易生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卓然独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创新创业团队已在本地小有声誉,这些教学成效是对我们专业建设的充分肯定。

4 结语

专业特色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基础和保障条件,也是专业生存发展的需要。通过探讨“五位一体”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资源,着重从实践教育入手,通过企业技能课程开设、网络教育平台增设、联合实验室及实践基地项目训练,真正实现把企业技能知识融入高校,不断加深企业合作,打造一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必将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EB/OL].[2016-04-07].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6n/xwfb_160407/160407_mtbd/201604/t20160408_237163.html.

[2]严宣辉,郭躬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27(3):7-9.

[3]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7-06].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

[4]搜狐教育网[EB/OL].[2016-07-06].http://learning.sohu.com/20151101/n424836664.shtml.

[5]刘嘉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49-50.

[6]王振铎,王征风,王倩,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微型电脑应用,2016,32(7):19-28.

[7]王育坚,张妹,马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4):61-66.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