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浅析苏轼墓志铭之特色及其影响

2018-01-27 11:15赵瑶瑶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名作欣赏 2018年18期
关键词:乳母苏辙墓志铭

⊙赵瑶瑶[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墓志铭是文学宝库中一类特别而又重要的文体,古人曾用这种方式留下许多不朽的名作。目前收录在《苏东坡全集》中的墓志铭共有十四篇,所铭之人既有官吏,又有普通百姓。学界对苏轼诗、文、词的研究很深入,但忽略了对其墓志铭的专题研究。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对苏轼的墓志铭进行研究,探讨其墓志铭创作的独特之处。

一、苏轼墓志铭的艺术特色

墓志铭记叙墓主的生前事迹,“写作墓志铭首先要有相对固定的程式,然后还需要考虑逝者家属的感受和需要”,即“戴着脚镣跳舞”。苏轼将看似呆板的墓志铭写得活泼生动,引人入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塑造的墓主形象个性生动

在《王子立墓志铭》一文中,苏轼着重突出了其“贤而有文”“喜怒不见”“得丧若一”的个性特征。在神宗熙宁元丰二年(1079)六月,一个御史把苏东坡谢恩表中的四句挑出来,说他蔑视朝廷而开始弹劾他,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发生后,许多亲戚朋友都对苏轼避之唯恐不及,王子立却仍然坚持与苏轼告别,足见其“喜怒不见”的性格。苏辙上书请求朝廷赦免兄长,因此被相继贬到高安、绩溪。王子立随苏辙一起到高安、绩溪,“同其有无,赋诗弦歌,讲道著书于席门茅屋之下者五年,未尝有愠色”。面对人生的挫折,他甘之如饴,表现出“得丧若一”的特点。苏轼与苏辙的孩子从小跟随子立学习,每个孩子都懂得自重自强,不敢游戏荒废学业,“学文有师法”,这都是王子立悉心教导的结果,展现出了一位“贤而有文”的文人形象。

《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苏轼则挑选了妻子“敏而静”这一性格特征进行重点描写: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王氏刚嫁过来时,苏轼并不知道其会读书。看见苏轼读书,王氏便整日不离开。后来有些诗文连苏轼都忘记了,她却还能记得。苏轼与客人在外面交谈时,她就站在屏风后面听,然后向苏轼分析此人是否可以深交,后来果然像她说的那样。王弗去世之后,苏轼悲痛不已,顿觉余生无所依怙,十年后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

(二)选材精当

苏轼的墓志铭不仅能写出墓主的“嘉言善状”,突出墓主的独特个性,更能在创作墓志铭时,以人物为中心,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事例来刻画人物。

在《范景仁墓志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淡泊名利、德高望重的伟人形象。范景仁是苏轼父子两代的好友知己,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他的建功立业之事浩如烟海,令人难以下笔。苏轼在创作之时,着重突出其道德风流和治世才能,选取了仁宗时论立皇嗣、英宗时论濮安懿王称号、神宗时论新法三件大事来表现其个性。《故龙图阁学士藤公墓志铭(代张文定公作)》一文也是如此,不直接叙述墓主的姓氏、族谱、仕途经历,而是以一件发生在墓主身上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起笔,令人耳目一新。选材精当,文字简约,体现出苏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创作风格。

(三)铭中含情

苏轼的墓志铭创作文风自由旷达,纵横恣意,在畅快之至的文字背后隐含着厚重细腻的情感。看似平静无波、不动声色的语言,细读之后却觉得韵味无穷、荡气回肠。试看苏轼为其乳母所写的《乳母任氏墓志铭》:

赵郡苏轼子瞻之乳母任氏,名采莲,眉之眉山人。父遂,母李氏。事先夫人三十有五年。工巧勤俭,至老不衰。乳亡姊八娘与轼,养视轼之子迈、迨、过,皆有恩劳。从轼官于杭、密、徐、湖,谪于黄。元丰三年八月壬寅,卒于黄之临皋亭,享年七十有二。十月壬午,葬于黄之东阜黄岗县之北。铭曰:

生有以养之,不必其子也。死有以葬之,不必其里也。我祭其从与享之,其魂气无不之也。

这段语言看似平淡,实则真实记录了乳母生前的基本信息,足以见出苏轼对乳母恩德的感激之情。乳母侍奉苏家三代,名为主仆,实为家人。“恩劳”二字真诚质朴,既表现出了乳母的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又表达出了苏轼对乳母的感激与厚爱。在铭文后一段,苏轼感慨道:“生有以养之,不必其子也。死有以葬之,不必其里也。我祭其从与享之,其魂气无不之也。”苏轼早已将自己看作是乳母的亲生儿子,为不能使乳母颐养天年而暗自愧疚。通篇文字充满了情味,深藏着苏轼对乳母的深切缅怀和沉痛悼念,读之心有戚戚然。

二、苏轼墓志铭的历史影响

苏轼所撰写的墓志铭篇目虽然不多,但其内容丰富,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对苏辙及苏门四学士的影响

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写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由此可知苏轼对苏辙影响至深,他不仅是苏辙的兄长,更是他的良师。苏辙在墓志铭创作中继承了苏轼实录求真的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他详细地记叙了苏轼鲜为人知的政绩——徐州抗洪事件,“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从侧面描写出苏轼爱民如子的博大胸怀,“苏公堤”表现出百姓对苏轼的爱戴,直接提供了大量的史实。其文章既有苏轼的纵横跌宕之势,又抒发了肺腑之情,情感深沉泊远。

晁补之与黄庭坚同为苏门学士,其创作也不免受到苏轼的影响。晁补之在写作墓志铭时,如《右朝议大夫梁公墓志铭》《黄君墓志铭》《夔州录事参军江君墓志铭》中,综合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选取最能突出墓主性格的事件进行描写,与苏轼墓志铭的写作手法一脉相承。黄庭坚的《宋朝奉郎王君墓志铭》中着力描写了墓主寡言而力行,守约而泛爱的性格特征,概括了墓主人的一生,读来印象深刻。

苏轼在创作时一气呵成,不加润笔,“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呈现出纵横跌宕之势,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对归有光、姚鼐等人的影响

苏轼为人天真可爱,在他心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使得他愿意为乳母任氏、保姆杨氏等小人物作墓志铭,而这种为小人物作墓志铭的精神也影响深远。明代归有光的《叶母墓志铭》是为其门生叶裕之母所作的墓志铭,通过状写狂生叶裕的纯孝事迹来烘托其母的慈爱形象:

裕自言初生时,祖母旦夕诅咒,拜其祖之主而字之曰:“叶世贞,何不以儿去?”母患之,寄之外氏。时叶氏居在澄湾,其外家在湖沙湾,东西相望一里所。外母抱裕倚门,望西山夕烟缕起,裕思母,黯然泪下。裕每道此,尤悲也。

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叶裕思母泪下来反衬出叶裕母亲对儿子的思念与关怀,浓浓的母子情既感动了归有光,也令读者动容。

清代的姚鼐也继承了苏轼这种为小人物撰写墓志铭的精神。在他的墓志铭中为封建弱势群体——女子写了很多墓志铭,如《陈孺人权厝志》《方母吴太夫人墓表》中,作者以一颗真诚关爱之心为她们写作墓志,突出个人特征,避免了千篇一律,表现出高超的写作技巧。在《方母吴太夫人墓表》中写道:“尝髯橙治女红,而课子诵读于侧,每至夜分”,“尚书或被使命出,恋侍膝前。虽行万里债外,太夫人必正色责其速行,急国事,不得少伫,逮既出门为涕泣焉”,通过两个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谆谆教诲子女的妇人形象。

三、结语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的墓志铭恣意而行,不因对方身份尊贵而故作阿谀矫饰之文,也不因墓主身份低微而不置一词。一切皆缘情而发,走笔立成,体现了他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他为文不饰辞藻,往往情之所至,慨然成文。这种风格也体现在他的墓志铭中,他的墓志铭创作饱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古代的墓志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猜你喜欢
乳母苏辙墓志铭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苏辙骂皇帝不为拆台为补台
充满自嘲与幽默的西方墓志铭
墓志铭漫话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墓志铭
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研究
乳母
哺乳妈妈腹泻 可以用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