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东生
【摘要】 目的:分析中医康复治疗中风下肢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4月救治的54例中风下肢偏瘫患者设为分析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治疗,统计并评价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54例患者的下肢功能运动情况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功能综合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下肢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可通过中医康复治疗改善,并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可在临床上广泛运用。
【关键词】 中医康复治疗; 中风下肢偏瘫; 临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6.0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6-0070-03
脑卒中和卒中均属于中风一类,老年人为该病的高发群体,其临床特征为发病急、发展迅速,以及致残、致死率高等;若未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极易导致患者脑部神经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即便是采取对症下药的方式治疗,大部分患者仍可能出现偏瘫和半身不遂等后遗症[2]。随着中医理论知识不断被挖掘,中风后遗症环节采用中医治疗也屡见不鲜,且逐渐被国内外医学学者所重视[3]。为此,笔者所在医院对中医康复治疗中风下肢偏瘫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4月救治的54例中风下肢偏瘫患者设为分析对象。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与文献[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发布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相关要求吻合;(2)具备良好的治疗依从性;(3)了解本次研究相关情况,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认知功能异常和呈现昏迷状态的患者;(2)严重心肺和关节疾病患者;(3)全身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所有患者中,男26例,女28例;年龄62~77岁,平均(68.3±2.5)岁;病程25 d~4个月,平均(1.8±0.6)个月;将患者按照原发病类型分类,其中27例为缺血性中风,16例为出血性中风,其余11例为栓塞性中风。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康复治疗,详细操作环节为:(1)针刺康复治疗。帮助患者保持仰卧位,在患者全身放松的情况下将针刺位置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液选择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随后找到患者患肢的环跳穴、会阳穴、合阳穴和殷门穴进行辨证取穴,其中针对踝关节内翻的患者应结合昆仑穴、太溪穴和解溪穴,针对下肢痉挛不能进行伸展运动的患者应结合涌泉穴、水沟穴和中冲穴,针对指趾浮肿的患者应结合八风穴和八邪穴。选择毫针刺法,以垂直的方式针刺各个穴位,得气后在患者耐受情况下迅速捻转2~3 min,保持200次/min的频率,留针时间为30 min,同时在此期间行针2~3次,保证1次/d,连续10 d为1个疗程,保持3个疗程的治疗时间,每个疗程之间需相隔2 d。(2)康复锻炼。根据Brunnstrom技术的相关标准完成患者的分期环节,且实施相应的康复锻炼。针对Brunnstrom 1~2期的患者:相关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取良肢位,对患者患肢进行按摩和被动活动,在锻炼途中通过兴奋性易化技术增强患肢肌张力。针对Brunnstrom 3~4期的患者:实施关节的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且实施坐位平衡训练。針对Brunnstrom 4~5期的患者:训练过程中阻碍或调整不合理的运动,改善运动协调性,锻炼立位平衡,且下肢负重,在平衡杠内锻炼行走,调整异常步态。康复锻炼保持1次/d,每次维持30~45 min。
1.3 观察指标
统计54例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功能综合评分、Fugl-Meyer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满分为34分;其中Ⅰ级:功能评分0~16分,运动功能严重障碍;Ⅱ级:功能评分17~28分,运动功能障碍较突出;Ⅲ级:功能评分29~30分,运动功能中度障碍;Ⅳ级:功能评分31~33分,运动功能轻微障碍;Ⅴ级:功能评分34分,运动功能正常。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低,功能综合评分、Fugl-Meyer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越好,表示患者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4例患者治疗后的下肢功能运动情况
治疗后,54例患者的下肢功能运动情况明显改善,其中Ⅰ~Ⅱ级患者明显减少,Ⅲ~Ⅴ级患者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54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分变化情况
54例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功能综合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站在中医的角度来讲,引发中风的原因为血溢于脑、脑脉痹阻和气血逆乱等[5]。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患者的饮食习惯、劳累情况、情志和气候转变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些因素均可加重患者的病情程度[6]。中风的特征为发病急和发展迅速等,患者发病时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半身不遂、昏迷、口舌歪斜和肢体麻木等[7]。临床实践证明,因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具有一定重组性和可塑性,因此在中风患者神经系统损伤后,脑细胞可利用一些有效手段和路径来达到恢复功能的效果,该现象与树突发芽和轴突再生等现象的原理相似[8]。endprint
中医康复治疗的原理为:在中风下肢偏瘫患者的治疗中,将常规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联合实施,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帮助患者尽快恢复下肢功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9]。中医康复治疗主要包括针刺治疗和康复训练,其中针刺治疗的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及双向调节性[10]。针刺治疗主要通过刺激患者各个部位的神经(如坐骨神经、臀下神经、胫神经和股神经等)来调整患肢运动功能,缓解患肢运动障碍,使之尽快恢复[11]。康复训练可合理结合随意运动和反射,生成并保持正确的运动反应,合理降低神经传导途中产生的突触阻力,最终帮助患肢恢复正常[12]。笔者所在医院研究结果显示,54例患者治疗后的下肢功能运动情况、Fugl-Meyer 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功能综合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风下肢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可通过中医康复治疗改善,并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可在临床上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李玉梅,刘青,沙丽,等.急性中风患者肢体偏瘫康复的优质中医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2):2298-2301.
[2]王秀霞,郭芙莲.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24):2619-2620.
[3]朱晓军.康复运动疗法配合中医传统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的效果观察[J/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4(12):103.
[4]杨晓,董洪英.中医结合现代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16(10):3-5.
[5]丁潇.中药热敷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疗效观察及分析[J].河北中医,2016,38(3):367-369.
[6]万曼莉.中医综合康复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J].现代养生B,2015,23(12):204-205.
[7]殷君.中医特色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康复的干预价值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1):175-182.
[8] Zhang Y,Jin H,Ma D,et al.Efficacy of integrated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ischemic strok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13,41(5):971-981.
[9] Yang T H,Yeh W L,Chen H Y,et al.Compa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nipulation with rehabilitation on in-patient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2013,28(6):954-959.
[10]文岳蘭.为脑梗死偏瘫患者施行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其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7(8):64.
[11]麦海芬.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病人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4,49(33):3105-3106.
[12]林红霞,廖辉雄,王文靖,等.现代康复训练结合中医按摩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3,33(4):414-415.
(收稿日期:2017-0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