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莉
摘 要 论文通过近5年来国内移动图书馆APP使用行为文献的深度解析,梳理了研究思路、方法与实证分析,供后续研究参考。
关键词 移动图书馆 APP 文献分析
分类号 G250.7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1.xxx
Abstract Through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usage of domestic mobile library APP in the past 5 years, this paper combs the research ideas, method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Mobile library. APP. Literature analysis.
0 引言
移動图书馆是无线互联网的一种应用方式,是无线技术发展下的一种智能终端应用,其功能从最早的图书馆短信服务平台功能发展到了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移动阅读服务。自移动图书馆APP推广后,关于移动图书馆APP的研究便成为了诸多学者关注热点,并在图书馆界内掀起了一片研究热潮。移动图书馆研究范围从内部功能的研究延伸到向外部使用者、使用过程、使用状况的融合研究。是否被使用群体所认可、接受并持续使用,形成一种常态化的使用行为是衡量移动图书馆APP能否适应使用群体个性化需求的关键。另外,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者开始运用一些信息技术理论及模型来研究用户移动图书馆APP的使用行为。
通过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模型研究”“技术接受模型”“TAM”并含“移动图书馆”并含“用户行为”、或者“用户接受意愿”“用户行为意愿”等主题词对2016年6月以前的文献进行精确检索,深入研读相关文献并提取出30篇相关度高的期刊作为目标文献[1-30],以此对模型研究下的移动图书馆APP的使用行为进行深层次的文献分析。
1 来源文献基本信息分析
1.1 来源文献分析
随着近几年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与移动应用技术的成熟,移动图书馆APP在图书馆界广泛推广,以技术接受模型(TAM) 或整合其他理论模型为基础对移动图书馆APP用户群体各种不同的行为的研究才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角。
较早关于TAM模型的移动图书馆APP与用户行为研究的文献是2012年朱多刚在《图书情报知识》 上发表的《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移动图书馆发展建议》文章中首次结合TAM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SEM) 分析高校学生使用移动图书馆行为意向;同时还有郭育凯在《新世纪图书馆》 上发表的《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移动图书馆发展建议》 一文,从TAM模型的基本变量对移动图书馆使用行为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图1显示了来源文献年度发文量的发展趋势,2012年、2013年两年的匀速缓慢增长,2015年论文数量达到了13篇,2016年6月前已发表了4篇。2012年至2016年6月,以模型研究移动图书馆APP使用行为的文献共计33篇,期刊发文数量为30篇,硕士论文仅发表了3篇且发表时间都集中在2014年。
1.2 来源文献作者分析
根据33篇来源文献统计,共有57位研究人员分别担任第一、二、三、四作者,其中独著发文量为12篇,合著发文量为18篇;有8位学者的发文量在两篇文章以上,就总发文量而言,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明均仁以5篇文章居首位,就第一作者发文量而言,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学者甘春梅以3篇发文量位居首位。
1.3 来源文献第一作者所属研究机构分析
研究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课题研究人员的水平与实力。在30篇目标文献中,17所高校的管理学院或图书馆的研究者关注了移动图书馆APP 的使用行为研究。文献发文量位列前三的地区分别是武汉、广州、南京与西安。这一现象可归因于地处上述省份的一些院校的图书情报专业为国内重点学科。第一作者所属研究机构的发文量位居前位的分别为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说明运用模型研究移动图书馆APP使用行为的论题相对集中在武汉地区。
1.4 来源文献发表刊物分析
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刊登课题的新颖度、热点度。30篇目标文献中,核心刊物发文量为22篇,占发文总量的73%;普通刊物发文量为8篇,占比为27%。2014年发文量中,核心刊物发文量5篇,占2014全年核心刊物发文量的62.5%;2015年发文量中,核心刊物发文量11篇,占2015全年核心刊物发文量的85%。《图书馆论坛》2014年来以每年2篇的频率位居核心刊物发文量首位,其次是《图书馆建设》《情报科学》《图书馆学研究》 等刊物,均以3篇发文量位居第二。2012年至今,刊登本研究课题的期刊共计17种,核心期刊10种,非核心期刊7种。
1.5 来源文献基金来源分析
文献的基金级别与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研究热点成正比关系。自2012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对移动图书馆的研究视角伸入APP应用与用户间行为关系的研究中来。在30篇目标文献中,拥有基金来源的文献为16篇,占发文总量的53%,无基金来源文献为14篇,占发文总量的47%。拥有基金来源的文献在核心刊物上的发文数量为15篇,占核心刊物发文量(22篇) 的69%。其中,单一基金来源的文献发文量为9篇,基金级别分为国家级、教育部级基金项目。复合基金来源的发文量为7篇,基金来源结构为国家级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相互组合。以第一基金来源级别为例,16篇文献中有14篇文献的第一基金来源为2012年—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这也是关于该研究视角的文献在2014年、2015年两年中发文量的迅猛增长的原因之一。在基金来源中,国家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的发文量为7篇,这表明研究学者的年龄呈年轻化的趋势。endprint
2 来源文献建模研究分析
2.1 来源文献的研究结构分析
通过对模型研究移动图书馆APP使用行为的30篇目标文献的深度阅读,可以从文章研究思路上看出定量分析是模型研究的趋势。这些文章的基本结构皆是在某种信息系统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从组织行为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视角引入各种因素去分析技术、行为、环境及心理对移动图书馆APP使用系统的影响。其研究思路可归纳为两种:一是在基于传统TAM技术接受模型的基础上,以模型基本变量、或是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模型的某些适应变量进行模型概念上、形式上的构建,并对模型的变量进行定性分析;二是在TAM模型的基础上扩展其他学科模型的变量来构建新的模型关系,采取问卷调研方法获取一定量的数据后利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构建模型后定性分析的文章有4篇,分别是郭育凯《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移动图书馆发展建议》、明均任《基于TAM模型的移动图书馆用户接受研究》 、王双《移动图书馆用户接受模型研究》 与杨海军《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的模型构建》[22],其他26篇为定量分析的文章。
2.2 来源文献的调查问卷设计分析
在模型研究的文章中,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对所建构的模型进行各项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分析。而相关数据必须通过调研问卷获取。这就要求研究者针对模型的变量关系设计调研问卷来获取数据。本文从调查对象、抽样调查方法、问项设计方法、问卷预测、有效问卷量及问卷有效率等方面对26篇定量分析文章的问卷调研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对比。
调查对象的选择对于问卷调查最终结果的影响非常重要。问卷调查对象应该尽可能地覆盖拥有不同特点的群体,但在这些文章中对于移动图书馆APP的调查对象几乎都选择了高校的师生,学者余世英、明均任(2014)在其《移动图书馆的用户接受模型实证研究》 一文中指出高校师生是移动图书馆用户群中具有代表性、活跃度高的、使用率高的目标群体;高校师生及其使用经验符合移动图书馆APP的研究背景;高校师生作为调研对象的便利性与经济成本的考虑;前期研究成果表明高校师生作为调研对象的可行性。
纸质问卷的抽样调查方法主要有在各地区高校范围内、文献检索课堂的现场随机抽样,滚雪球、便利抽样等非随机抽样方法;网络问卷集中在问卷星网络平台(http: //www. sojump. com/)。
调查问卷问项设计都采用了李克特(Liker Scale)量表,多数问卷进行了预测试以保证问卷的合理性。有效问卷的数量集中100~300的样本量,问卷有效率大多数在70%以上。在样本量的数量界定问题上,文章对如何判定实际有效问卷的数量与理论需要的样本量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没有作出明确的解释。
2.3 来源文献模型結构分析
来源文献中的模型结构中,单纯以一种模型为理论基础的文章有16篇,包括TAM、TTF、ECM-ISC、UTAUT、IDT等模型。从量上看,运用TAM文献的数量最多。从复合模型的方式来看,在TAM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其他模型或学科理论的研究方式占主导力量。
从表1中可看出,在众多的信息技术理论中,技术接受模型TAM(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被认为是研究使用者、使用群体对技术的认可、接受与持续行为最具代表性的信息理论的基础模型。TAM由Davis于1989 年提出,来源于社会认知领域的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这些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和预测用户利用行为[31]。基于TAM和其他理论的整合模型广泛应用于目前各种移动技术使用行为的研究,如面向搜索引擎、信息系统、社会化网络服务SNS、微信平台、移动商务平台、移动支付平台等众多领域。
2.4 来源文献变量分析
来源文献中,构建模型所用到的变量类型主要有三种:模型内部变量、外部影响变量及调节变量。以单一模型为研究基础的文献,其变量主要是所应用的模型的基本变量;以复合模型为研究基础的文献则把主要模型的变量作为内部变量,辅助模型的变量作为外部的影响变量;部分文章在内外部变量的基础上加入了调节变量。本文对来源文献模型在构建过程中使用的变量进行了整合,如表2所示。内部变量为模型的结构变量。外部变量概括为系统特征变量、界面特征变量、使用环境变量、社会影响变量及自我效能变量五大类。调节变量包括性别、使用经验、使用习惯、学科背景、学历层次与学生类型等。
2.5 潜变量与样本数量分析
样本采集量的规模在某种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与科学性。潜变量与样本规模的确定, 有的学者认为指标与样本量至少采取1:5标准,目前被学界广为引用的是Nunnally提出的观点,即样本人数是变量的10倍——1:10标准,才能获得较稳定的数据。本文对26篇采用实证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统计,表3中可以看出,样本量与潜变量的比值范围在10倍以上的文章为13篇,5~10倍之间的文章为11篇,2篇未说明潜变量数量而无法比较。从数量上分析,一半以上的文章在分析中注意样本量的取值,有三篇文章的比值约为5,符合了一般样本规模的标准。这一分析说明该论题的实证研究在样本规模上符合一定的要求,保证了文章的研究结论是可信与可靠的。
2.6 实证研究的统计方法分析
来源文献在实证研究中采用的统计方法可归纳为如下步骤。一是模型变量的有效性检验,主要是采用 KMO和Bartlett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二是对测量模型进行探索性或者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因子分析描述内容效度、建构效度。通过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 ,CR)、Cronbach Alpha系数与抽取的平均方差(Average VarianceExtracted,简称AVE) 等来衡量数据信度与效度分析。测度模型的质量检验是假设检验之前的必要步骤。三是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路径验证,在利用Bootstrapping方法对原始数据选取容量为1000的重抽样样本检验。在来源文献的实证研究中,24篇文献采用了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方法,一篇文献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方法,一篇文献结合结构方程建模(SEM)与回归分析。endprint
3 结语
随着移动图书馆应用从基于 SMS 的短信服务模式的萌芽阶段、WAP 网站服务模式初期建设,过渡到了基于APP客户端的移动服务模式高速发展阶段,研究视角也随之由内向外地扩展,从移动图书馆概念界定、服务现状、服务内容向着移动图书馆APP系统建设、智能软件应用、移动服务环境、用户使用行为等转变。目前移动图书馆APP 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接受模型作为一种理论框架开始用于研究移动图书馆APP与用户认知、用户行为、用户接受与采纳的实证研究就变得更具现实意义。本文回顾2012—2016年的5年间CNKI收录的国内关于模型研究的移动图书馆APP与用户关系的研究文献,并对文献的基本信息、文章结构、模型变量建构、实证研究等内容进行客观、深度剖析,总结了移动图书馆APP的使用行为模型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写作路径,为今后此论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朱多刚.高校学生使用移动图书馆的行为意向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2(10):75-80.
郭育凯.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移动图书馆发展建议[J].新世纪图书馆,2012(10):21-23.
明均仁.基于TAM模型的移动图书馆用户接受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11):45-49,55.
黄怡菲,杨兰蓉.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模型及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13(11):172-177.
王双,移动图书馆用户接受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13(4):39-44.
王文韬,谢阳群,李晶.大学生对面向功能整合的移动图书馆使用意愿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11):73-80.
邓李君,杨文建.大学生使用移动图书馆的行为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扩展持续使用模型[J].图书馆论坛,2014(2):63-68.
郭晴.高校移动图书馆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10):32-37.
明均仁,余世英,杨艳妮,黄传慧.面向移动图书馆的技术接受模型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4(5):49-55.
吴雪敏.手机图书馆大学生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探索,2014(6):10-13.
余世英,明均仁.移动图书馆的用户接受模型实证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1):21-27,32.
林強.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的整合模型实证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3):82-87.
李晶,胡瑞.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信息安全感知的视角[J].图书与情报,2014(4):99-104.
杨艳妮,明均仁,黄传慧.基于TAM3的移动图书馆APP 用户的信息采纳行为研究[J].图书馆,2015(9):90-95.
甘春梅,宋常林.基于TAM的移动图书馆采纳意愿的实证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5(3):66-71.
宋文杰,朱学芳.基于 TAM 模型的移动图书馆用户行为意愿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11):71-77.
徐承欢.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移动图书馆采纳实证研究:性别和学科背景的调节作用分析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7):45-53.
刘锦宏,余思慧,徐丽芳.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行为模型构建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5):93-98.
赵杨,高婷.移动图书馆APP用户持续使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5(6):95-100.
赵玉明,明均仁,杨艳妮.移动图书馆的用户接受模型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5(10):75-81.
施国洪,胡馨月.移动图书馆感知服务质量的前因及结果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10):104-109.
杨海军.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的模型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5(5):21-24.
范晓春.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行为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的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5(14):85-93.
贺伟,李贺.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7):39-47.
徐承欢,管弦. 移动图书馆 APP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顾客承诺和创新扩散的双重视角[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5(4):65-74.
甘春梅,宋常林,孙绍伟. TTF 视角下移动图书馆使用绩效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5(8):120-125.
李恩科,许强,郭路杰.高校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意愿影
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论坛, 2016(1):85-93.
李慧.基于UTAUT模型的移动图书馆高校学生采纳意愿分析[J].情报探索, 2016(1):98-102.
甘春梅.移动图书馆持续意愿的实证分析[J].图书馆论坛, 2016(1):79-84.
陈明红,漆贤军,刘莹.移动图书馆持续使用意向及习惯的调节作用[J].情报科学, 2016(6):125-132.
杜慧平,刘宇.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接受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5(3):152-1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