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晓蓉
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通过集中学生注意力以及训练其思维来对其进行课堂知识学习的巩固。对于教育的艺术性而言,不乏在课堂中传递出来,课堂提问也包含着教育的艺术性,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发明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问题的提出。因此在课堂教学环节,适当对学生进行提问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提问过程中必须掌握课堂节奏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
包括语文学科在内的中学学科,都可以以课堂提问效果作为教师授课能力的衡量标准,高质量问题的提出侧面反映的是教师的高水准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掌控力。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并实施提问呢?
一、提问时用心把握问题性质
1.适中的密度
教师的提问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密度要适中。一旦问题提出过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课堂窒息感,无法充分对问题进行思考且盲目地接收无法消化的知识,砥砺不了思维;问题过少,又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无法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在教授《蒹葭》一课时,提了这样四个问题:
① 主要人物是谁?有何行动?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 诗人追求伊人成功了吗?猜猜诗人此刻的心情?
③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
④ 介绍改写诗歌,比较与原诗的异同。
然后让学生在“探究品读”整个重点教学环节从容讨论、解决。
2.适宜的难度
教師的提问要让学生“跳一跳才可摘到果子”,即这些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是与课堂授课内容进行充分结合的,并且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在认真阅读以后才能思考并回答,通过这种方式来检阅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督促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一般来说这些问题在学生认真阅读以后都能回答出来。这四个问题难度适宜,而且程度各不相同,学生都觉得“有话可答”、“好答”、“想答”。所以,这四个问题成了学生讨论、探究的原动力,也顺利推动了课堂上的探究式学习。
3. 发散的答案
这些问题是很有弹性的,“按”一下会产生许多发散性的答案,绝不弹出唯一的、标准的、硬性的一个答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有机会表现独特个性、创新见解、发散思维、大胆质疑这些品质。这四个问题,正是这种能发散缤纷焰火的“烟花”。如第④个问题,学生谁都有话说,而且说的又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道理。
① 比原诗更通俗明白,语句整齐;
② 结尾有诗人的改动,引出原诗结尾是想象;
③ 不够朦胧,原诗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赢得大家的一片掌声。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让学生的思维划出一定距离的“轨迹”,而且要划出不同的、美丽的“轨迹”,即富有创造性的“轨迹”。
二、提问时精心设计问题内容
1.问题内容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讲解本首诗的音律、情感、意境是本节课教学中的三个难点。这四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关注作品精华、解决新问题、突破难点。学生在思考问题②的过程中,必须将自身进行带入,设身处地地对诗人的心境进行揣度,因此这一问题的设置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感受作者的情感来把握诗歌的整体感情基调。在问题③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把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很好的理解;利用这一问题,教师也很容易突破意境中的景生情、情促思、思现景这一教学难点;在理解了诗歌融情入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描绘诗中的景,还可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写作能力。
2.问题内容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
诵读有利于学生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有利于学生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陶冶性情,是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特别适宜古诗文这些声情并茂的作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要“诵读古诗词”。无疑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因此,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进行层层深入的诵读训练。
扫除了文章的阅读障碍后全班齐读文章,回答完第①个问题,让学生诵读一遍作品,回答完第②个问题后又读一遍文章,这一遍诵读和让学生刚拿到作品时读的第一遍比,学生明显把握住了诗人的心情,读出了诗歌的情感美;回答第④个问题时再让学生诵读了两遍作品,学生理解了古诗的特点及意境,就能读出诗歌的意境美;等到全文分析完再读了一遍作品,六遍读下来学生已基本能够背诵。
三、提问时细心兼顾各类学生
课堂提问需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结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发展状况,做到因材施教,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为了刁难少数学生而是为了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激发其学习激情,因此在问题的提出过程必须对其进行分级,基础难度的问题例如问题①,对于基础普通的学生来说,基本都能回答出来,问题②、③则需要基础较扎实的学生来回答,至于问题④,则需要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的知识上对自身能够进行强化。这样一来,不同层次问题的设置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课堂提问是拓宽学生学习思路的手段,问题的提出是思维激发的过程,而问题思考是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的过程,问题的解决则是攻克知识难点的过程。因此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必须在课前对授课内容进行认真研读,并提出合适的课堂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