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流淌

2018-01-26 19:15柯志坤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7年24期
关键词:诗意渗透初中语文

柯志坤

【内容摘要】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也是学生素养提升、情感陶冶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诗情画意的“味”渗入到课堂中,渗透到思维中,是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种教育艺术。

【关键词】诗意 初中语文 课堂 渗透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有着深邃的思想积淀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有着优美的文字意蕴和灵动的语言韵律,抒写了作者最真挚的情怀,展示了作者最深刻的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學要体现人文性,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相比其他学科,更应富有诗意。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朝气蓬勃的孩子,每一个学生的心底都住着一个“诗人”,学生们都有着善与美好的品性,活跃着灵动的思维,洋溢着饱满的热情。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创造诗意的课堂,放飞学生诗意的翅膀、激活学生诗意的灵魂,让诗意如汩汩的泉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流淌。

一、倾情朗读,体会诗意的韵律

语文是有关语言的一门学科,课堂上教师要靠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果教师的语言单调、平淡、生硬就会扼杀语文课的诗意,再好的文章也会空洞无力。如果教师的语言激情饱满、充满诗意,学生就会被教师带到如诗一般美的意境中,去欣赏作者的才情,感悟文章的魅力。语文课能否让学生感受到诗意,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是否诗化。教师的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引导学生走进文章,与文本对话,感受诗意的美感。所以教师要准确理解课文的语言风格,抓住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变化,倾情朗读,让学生感知诗意的韵律。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学语言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随着文本的不同而变化。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我在授课时就特注意课文的朗读。文章在内容上分为了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内容不同,朗读时声调大小、轻重缓急也就不一样。第一部分写盼春,“盼望着,盼望着……”,两个“盼望着”连用,体现了一种急切之情,所以在读的时候语速要快。第二部分绘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要轻读,要读出不经意间万物的那种悄悄地复苏。“桃树、李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要读得抑扬顿错,读出花竞相绽放,蜂蝶翩跹起舞的热闹景象。第三部分赞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小伙……”要音调激昂,要表现出春天强大的生命力。饱含情感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了诗意的氛围中,使学生的心灵与文中的景物交融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朗读极富感染力,倾情朗读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更易引发学生的想象,通过朗读形象的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画面、相似的感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感悟课文,把握诗意的情感

选入课本的每一篇文章,文笔或优美精约,或含蓄隽永,或意味深长,或简洁流畅……其中饱含作者真挚的情感。每一篇课文都潜藏着诗意,这种诗意可以是平淡而完美的生活感悟,可以是浓烈而张扬的生活态度,可以是朴实而真挚的情感天地……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走进作者、走进诗意,我们要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感悟那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例如,学习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文章用深情的文笔怀念自己的母亲。母爱是一首诗啊,和学生一起品味文中母亲的语言,就好像走进了一首诗。当文中“我”因双腿残疾而暴怒无常地砸东西时,母亲说:“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小心翼翼地安抚儿子那颗忧伤的心灵;当我捶打着自己的腿,喊道“我活着有什么劲”时,她哭着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想陪着“我”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别被命运打倒;当“我”在她的央求下答应到北海看菊花时,她喜出望外,絮絮叨叨地说:“……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母亲停下不说的原因是因为儿子已经不能跑了,说到“跑”“跳”她比敏感的儿子还敏感;她生命中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的心永远惦记着自己的孩子。温情的话语展示着母爱的伟大,品味母爱的语言就好像被带入了像诗一样美好的意境中,母爱这首诗,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佳作之所以能禁住时间长河的检验,是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一角,它如珠玑一般的文字能引发读者内心积淀的情感体验,唤醒人们内心诗意的种子,让人们在慢慢的品味中感受美的萌芽。

三、创设情境,感悟流淌的诗意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中积淀了无数的经典佳作。选入课本的诗歌更是经受了历史长河的洗礼,篇篇皆是语言的精品、思想的美文。教师在课堂诗歌教学中要打破“一家言”“满堂灌”,让学生自己去品味诗歌如珠玑一样的文字,感悟诗人如清风明月一般的激情与灵感,进而放飞自己想象的翅膀,在诗歌的天空中飞翔,要让诗歌中的“诗意”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涓涓流淌。

例如,学习陆游的诗歌《卜算子.咏梅》,学生通过诵读只能大致地理解词中写了什么,却不能进一步体味诗人的情感。我在授课中,重点为学生们分析了意境创设、字词品味和情感的抒发。词的上阕选取了“梅”的意象,先交代它生长的环境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梅花孤零零地长在断桥边,自生自灭,无人理睬,无比落寞和孤独。到了黄昏后,“更著风和雨”,本已寂寞凄苦,后又风雨交加,“更著”二字极富诗意,意境渲染达到高潮,一个顽强、倔强的形象就跃然纸上。词的下阕“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使凋零了,化为了尘,还会散发缕缕清香,“香如故”使诗意境界全出。诗人通过创设意境,塑造了一个生前孤高自赏、死后坚贞不渝的形象;学生解读意境,品味字词,由梅花联系到诗人的身世、境遇,深切感悟了诗人的诗情诗意。

诗歌是古代文化长河中熠熠闪光的明珠,其意象选取别出心裁,语言表达凝练含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语言,咀嚼、赏味诗人创设的意境,读出蕴藏于其中的诗意诗情。

四、鼓励思维,挖掘文本的诗意

活泼的课堂就是诗意的课堂。诗意的课堂不应只局限在诗歌的教学中,任何一篇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有其诗意之处。怎样在看似“枯燥”、“干巴”的说理性文章中读出诗意,让学生心中诗意的种子破土萌芽?怎样触动学生心中情感的琴弦,让学生心间流淌出诗意的清泉?这就需要教师能深入地解读课本,让自己被作品感染,挖掘出其中的诗意,再用自己的情感认知去启迪学生,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鼓励学生放飞自己的思维。

例如,学习周国平的文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是一篇讲述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议论文。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大意后,教师要做的就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向更深更广的角度思考。在授课前,我深入阅读感悟课文,设计了三个问题:“人的高贵在灵魂”的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具有“高贵的灵魂”?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谁是具有“高贵的灵魂”的人?三个问题交给各小组讨论,学生们的兴趣很浓,讨论得很热烈,最后由小组长就本组的讨论结果总结发言。前两个问题学生的答案比较统一,认为思想、灵魂和才华要比生命、权势和金钱重要,人要有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关注自己的内心。这两个问题学生认识得很到位,第三个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有认为救灾官兵的,有认为航天勇士的,有认为科研工作者的,有认为清洁工的,有认为志愿者的……答案丰富多彩,充分展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对适宜答案都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开放的课堂是诗意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交流,感知文章的内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实质,思考生活的内涵,学生心中的诗意就会悄然萌芽。

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可由语言,情感、意境等角度入手,展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悟,让语文课充满情趣,让诗意之泉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涓涓流淌。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意渗透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诗意地栖居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冬日浪漫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被耽搁的诗意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