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与古茶诗翻译的理性阐释
——以《七碗茶歌》的英译为例

2018-01-26 09:05:04李玉龙詹建英
关键词:茶歌主位原诗

李玉龙, 詹建英, 姜 欣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饮茶的国家,由此而形成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作为中国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茶诗以其数量多,内容广泛,而引起学者们的关注[1]。茶诗主要指以茶、茶事活动为吟咏题材的诗词,也包括提及茶或相关茶事活动的诗词[2]。茶诗是中国诗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文人饮茶之习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的诗化,也是中国茶美学的重要体现[2]。据统计,自西晋至清末,涉及茶之诗达一万六千首,专写茶之诗也不下二千篇[3],其内容几乎揽括了所有与茶及与饮茶相关的活动[2]。茶诗的题材极为广泛:从栽培到育种,从采摘到制作,从煎沏到饮用,从环境到茶客,从茶礼到茶俗,从选水到择器,从茶色到茶香,从茶味到茶境[4]。茶诗具有语言优美、意境高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等特点。吟咏品读茶诗可修身养性,明伦怡情,茶诗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茶文化的繁荣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开发茶诗所传承的文化,从而促进当代茶业发展是当前一个重要课题[2]。然而,中国古代茶诗在国外的传译甚少,往往只是一些懂汉语的人士在鉴赏,或是由外国茶文化爱好者翻译成所在国的文字,国人的译作即使是在其它文本中的引用也为数寥寥,更缺乏将中国茶诗作为一个整体向国外展示[4-6]。

在唐代,中国茶文化史上出现三位并驾齐驱人物——卢仝 (玉川子)、赵州禅师(从谂) 和陆羽(鸿渐)。此三人分别以《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吃茶去”公案和《茶经》而著称于世。从历代茶诗研究层面(仅仅是茶诗研究层面)而言,影响深远者,卢仝当居首位,赵州、陆羽次之[7]。卢仝的《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第三部分,是全诗的高潮。《七碗茶歌》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其问世对饮茶风尚的普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国茶道逐渐形成的标志之一。《七碗茶歌》在日本也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七碗茶歌》作为古茶诗的典型代表,其英译研究对于其它茶诗的英译以及中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 语篇分析与翻译研究

语篇分析,又称语篇语言学或篇章分析,发展于20 世纪60 年代[8]。它充分吸收了来自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门研究在真实交际情况下语言如何使用的学科[9]。有关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很多,但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影响最为巨大[8]。Halliday指出:如果能用一个语言学模式来描写翻译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根据Halliday的观点,语言主要用来表达三种意义,一种是用语言来谈论我们对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看法和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这种意义是概念意义;一种是用来与别人交往,建立或保持与别人的关系,影响别人的行为,表达讲话人的态度,改变听话人的态度、看法等,这是人际意义;第三种是用来组织语句和话段,把单个的情形、意念连接起来,这是语篇意义;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它们被称为三大纯理功能[10]。

诗歌短小精悍、言简意美,是语言的精华。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对诗歌加以语篇分析,对于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茶诗英译”为关键词在知网中搜索发现,当前茶诗英译主要从翻译美学、模因论、互文性、象似性理论、高低语境、语际符号转换与机辅翻译研究、语言共性、文化预设、关联伦等视角进行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研究。鲜有作者从语篇分析角度对茶诗的翻译过程加以探讨。本文将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从经验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姜怡教授和日本文艺批评家冈仓天心的《七碗茶歌》两个英译本,旨在从语篇分析角度解析茶诗的翻译过程,并探讨该角度应用于茶诗英译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 经验纯理功能分析

2.1 原诗经验纯理功能分析

纯理功能是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经验纯理功能(下面简称“经验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谈论自己对世界(包括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用语言来描述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或情形。经验功能由多个语义系统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及物性系统。它的作用是把人们对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用若干个过程表达出来,并指明过程所涉及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Halliday区分出六种主要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11]。就语篇分析而言,在进行及物性分析时,要涉及过程类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从经验功能来看,《七碗茶歌》由十个过程构成,见表1。

表1 《七碗茶歌》十字过程构成

在(1)物质过程中,“一碗”是动作者,“喉”是目标,“吻润”是过程,表达出第一碗茶柔绵滋润的特点和止渴生津的功效。在(2)物质过程中,“两碗”是动作者,“孤闷”是目标,“破”是过程,旨在表达第二碗茶破除烦恼的效用。在(3)物质过程中,“三碗”是动作者,“枯肠”是目标,“搜”是过程,表现出喝下第三碗茶开始苦思冥想的状态。在(4)存在过程中,“有”是过程,“文字五千卷”是存在物,“唯”充当环境成分表示程度,表达出喝下第三碗茶才思敏捷的感受。在(5)行为过程中,行为者“饮者”省略,该过程所涉及的生理活动是“出汗”,写出了喝下第四碗茶后挥发轻汗的生理感受。在(6)行为过程中,“平生不平事”是行为者,“尽向毛孔散”是生理过程,“尽”和“毛孔散”表示程度充当环境成分,分别表示程度和空间,该句承接上句由生理感受升格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意为第四碗茶能使平生不平事犹如汗水一样挥发出体外。在(7)物质过程中,“清”是过程,“五碗”是动作者,“肌骨”是目标,表达出喝下第五碗茶后肌骨清爽的感受。在(8)关系过程中,“六碗”是载体,“仙灵”是属性,意在表达喝下第六碗茶就可超凡脱俗的感受。在(9)行为过程中,行为者“饮者”省略,该过程所涉及的生理活动是“吃”,该句欲扬先抑为最后一句描写喝下第七碗茶的感受做下铺垫;“吃不得也”是环境成分,表示程度。在(10)心理过程中,省略了心理活动的主体即“感知者”“饮者”,心理活动的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为“两腋习习清风生”,“唯”充当环境成分表示程度,该句写出了品饮茗茶的感受高潮,表达出第七碗茶能让饮者达到的妙不可言、似欲升仙的非凡境界。通过对该诗进行及物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谈论饮茶的经验时不仅仅局限于口腹之欲而是升华为思如泉涌、胸襟顿开、抛却名利、凝聚万象的精神享受。

2.2 英译文经验纯理功能分析

关于《七碗茶歌》一诗的英译文,笔者收集了两种,分别为大连理工大学姜怡教授在2009年翻译并入选《大中华文库》英汉对照本的版本,以下简称“姜译”;另一个版本为日本文艺评论家冈仓天心的译文,以下简称“冈译”。两个版本(见表2)都具有较高的接受度。作者将从过程类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三个角度对《七碗茶歌》的英译本加以分析。

表2 《七碗茶歌》英译本

(1)“一碗喉吻润”。从过程类型来看,两种译本都把该句处理为物质过程,并且两位译者都选用了“moisten”一词作为过程来表达第一碗茶水对唇喉咙的滋润。对于参与者两种译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动作者“碗”的译法,姜译是“bowl”,而冈译为“cup”。卢仝生活在唐代,使用的茶碗应该是带茶托的细瓷茶碗或者是不带茶托的粗陶茶碗,而“bowl”一词有“碗”和“大茶碗”之意,“cup”有“茶杯”之意,相比之下前者更符合时代背景。就动作的“目标”而言,两种译本都是“lips and throat”,同原文的动作目标“吻润”保持一致。此外,两种译本都没有环境成分,这同原诗一致。

(2)“两碗破孤闷”。姜译把原诗处理为物质过程,通过“promote”一词体现,通过该译本读者可以体会到第二碗茶提神醒脑,焕发精神的妙用。冈译也把该句处理为物质过程,通过“break”一词体现,通过该译本读者能清晰感受到第二碗茶打破内心沉闷的动态过程。就参与者而言,两种译本对动作者的理解基本一致,仍是对“碗”的译法略有不同;对动作的“目标”的译法也基本一致,只是姜译偏意译,冈译偏直译。两个译本同原文一致,没有环境成分。此外,两个译本在句式上略有差异,姜译本运用了倒装的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冈译则沿用原诗的叙述方式,行文自然。

(3)“三碗搜枯肠”。姜译将原文处理为物质过程,通过“revive”这一动词来体现。同样,冈译通过“search”一词把该句也处理为物质过程。就这点而言,两个译本都与原文的物质过程保持一致。就参与者而言,动作者和动作的“目标”都基本一致,但不同的是就后者而言,姜译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把饮者喝下第三碗茶后思绪复苏、头脑清醒的状态直接外化描写;而冈译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将“搜”译为“search”,把“枯肠”译为“barren entrail”,是另一种简洁明了、生动形象、达意准确的选择。此外,两种译本都没有环境成分。

(4)“唯有文字五千卷”。姜译是物质过程,通过“trigger off”这一动作表现出来,重在表达第三碗茶引起的结果;就冈译而言,译者把原文处理为心理过程,通过表示感知的“find”一词表现出来,重在表达饮者的内在感受。此外,两个译本都有表示空间的环境成分(inside和therein)这与原诗表示程度的环境成分不一致。虽然两位译者并没有使用同原文一致的存在过程,但是两种译文却各有千秋。姜译措辞生动,达意准确;“trigger off”给人一种三碗茶后思如泉涌,才思敏捷之感;“five thousand tomes”使读者眼前呈现出诗书浩瀚,文雅清幽之景。就冈译而言,“but to find...”句式的使用使读者感受到第三碗茶的妙用——心中形成到了无数奇特的文字。

(5)“四碗发轻汗”。姜译把该句处理为行为过程,并通过“sweat”一词表现出来,但是笔者认为这里应该存在一个潜在的行为者“the sipper”,此外译文包含表示程度的环境成分“slightly”。通过该行为过程,译者把喝下第四碗茶后的饮者的生理反应表现出来。冈译将原文处理为物质过程,并通过动词“raise”表现出来,参与者是“the fourth cup”,动作的“目标”是“a slight perspiration”,通过该过程冈译把“四碗发轻汗”动态化。虽然冈译没有表示环境成分的副词,但是“slight”一词也能在含义上充当环境成分表示程度。

(6)“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姜译为行为过程,通过“evaporating thru”表现出来,该过程把“不平事”比作轻汗,从“毛孔”中挥发出来,保留了原诗隐喻的修辞手法。“every bit of fret”是环境成分,既表示程度又表示空间。冈译为物质过程,通过“passes away”这一动词短语表现出来,动作者是“All the wrong of life”,动作的“目标”是“my pores”,把“平生不平事”冲出“毛孔”的动作描写出来,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all”和“my pores”是环境成分,分别表示程度和空间。

(7)“五碗肌骨清”。姜译是一个物质过程,通过动词“refresh”体现出来,动作者是“all the wrong of life”,动作的“目标”是“my whole, bones and all”,通过该过程译者把“第五碗茶”清洗“肌骨”的动作凸显,此外姜译没有环境成分。冈译也是一个物质过程,动作者是“the fifth cup”,动作的“目标”是“I”,同时“五碗”还以“at the fifth cup”的语法形式在译文中充当表示方式的环境成分,通过该过程强调了在喝下第五碗茶“I”被“purified”的动作。

(8)“六碗通仙灵”。姜译是一个关系过程,由动词词组“connect....with”体现,该词组将两个意象“the sixth”和“sages immortal”连接起来,旨在说明凡人和仙人之间的关系纽带就是第六碗茶,只要喝下这碗茶就能同仙人互通有无,由此表现出饮下第六碗茶的奇妙之处。冈译则是一个言语过程,通过“call”体现,这里可以将“the sixth cup”看作“讲话者”(Sayer)并把饮者(Me)看做受话者(Receiver);该过程可以诠释为“第六碗茶”召唤我来到了“仙境”,由此将“第六碗茶”赋予人格,平添了几分浪漫主义色彩。两个译本都没有环境成分。

(9)“七碗吃不得也”。姜译是一个关系过程,由关系词“is”体现,该关系过程意在表达饮用第七碗茶和感觉极其美妙之间的关系,旨在说明喝下第七碗茶就会感觉非同凡响,美妙至极。“It is only too good to”是环境成分,表示程度。而冈译则为一个行为过程,由表示生理行为的动词“take”体现并且由行为者“I”作主语,直抒胸意“我真的不能再饮用第七碗茶”,同原文一样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旨在为下句诗的情感宣泄奠定基调。“take no more”是环境成分,表示程度。

(10)“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姜译是物质过程,通过动词词组“hike...up”体现出来,该过程的动作者是“celestial airs in armpits”, 动作的目标是“me”,环境成分是表示方式的“body and soul”,旨在说明第七碗茶会使饮者身心都飘飘似仙、超脱世俗,将喝茶的妙用演绎到极致。冈译是心理过程,通过表示感知的动词“feel”体现出来,感知者是“I”,被感知的现象是“the breath of cool wind that rises in my sleeves”,环境成分是表示程度的“only”,该过程直接以“饮者”的身份将喝下第七碗茶的单一感受“双袖之下清风习习”吐露出来,使得读者也能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2.3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七碗茶歌》原诗及两个译本的过程类型,可见表3。

表3 《七碗茶歌》原诗及两个译本的过程类型

由表3可知,原诗主要由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构成。此外,存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也占一定比重。由于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表示叙事;行为过程指的是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苦笑等生理活动的过程[12],表现出人的生理活动的变化,表示描述。由此可见,该诗是一首叙事型、描述型为主的茶诗,说明作者想尽量通过主、客观结合的方式表达品饮七碗茶的感受。姜译本主要由物质过程构成,行为过程和心理过程也占一定比重。但是却没有存在过程和关系过程。并且,姜译本中的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涵盖或基本涵盖了原诗中相应过程类型的诗句,但是两个版本的表示心理过程的诗句却不对应。冈译本中的的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和心理过程也同样涵盖或基本涵盖了原诗中相应过程类型的诗句,不同的是冈译本增加了言语过程,缺失了存在过程和关系过程。因此,两个译本的过程类型同原诗的基本一致,基本能够按照原诗的表述方式进行跨语际符号转换。

3 人际纯理功能分析

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里,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同时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世界(包括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13]。根据胡壮麟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一书中的介绍,英语的人际功能可以从语气成分,归一度与情态,基调三方面分析;汉语的人际功能可以从语气、情态和意态、语调三方面分析。篇幅限制,本文将从语气和情态两方面对《七碗茶歌》最后两句的人际功能加以分析。

3.1 《七碗茶歌》原诗的人际功能分析

表4 《七碗茶歌》原诗最后两句的人际功能

通过表4可以看出:“七碗吃不得也”暗含的是一种感叹的语气,句末的语气词“也”可以理解为“喽”,这样该句表面可理解为“第七碗茶吃不得喽”,实则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表达“实在应该吃下第七碗”的目的取向,由此反映出作者对待吃第七碗茶的态度。对于诗句“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笔者认为原诗的作者把该句处理为陈述语气,旨在陈述一种客观的存在。并且通过“唯觉”一词我们可以感受到饮下第七碗茶之后的状态,作者通过这种语气的陈述,生动形象地描述出了“两腋之下清风习习,神清气爽似欲升仙”的内心感受。

3.2 《七碗茶诗》译文的人际功能分析

表5 《七碗茶歌》译文最后两句的人际功能

对于“七碗吃不得也”,姜译处理为一个带有感叹意味的陈述句,旨在强调第七碗茶是必须得吃的,此外表示否定意义的“too...to”句式的使用和表示限制意义的副词“only”的使用无疑将作者的态度呈现出来,从而使译文达到了原文的人际功能。冈译同样把译文处理为带有感叹意味的陈述句,通过插入感叹词“ah”和句末增加感叹号使得作者对饮用第七碗茶的态度跃然纸上,由此译者也很好地表现出了原文的人际功能。对于“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姜译处理为陈述句,但是却在句末增加了“body and soul”。冈译则同样处理为陈述句,不同的是译者通过增加表示限定意义的“only”来表达喝下七碗茶之后的感觉,此外陈述语气使得感受似乎更加客观真实,由此达到了用语言表达内心世界实现人际交往的功能。

3.3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七碗茶歌》最后两句原诗及两个译本的人际功能,可见表6。

表6 《七碗茶歌》原诗及两个译本的人际功能

通过表6可知,“七碗吃不得也”的原诗和译文的语气都是感叹,并且都处理为陈述句,虽然情态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情态用词或句式的选取都是为了实现对应的语气。“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的原诗和译文的语气都是陈述,不过姜译略带了让步的意味。此外,同上句一样,情态用词或句式的选取也都是为了实现对应的语气。由此可知,两个译本的人际功能同原诗的人际功能基本保持一致。

4 语篇纯理功能分析

语篇功能指的是语言用来组织信息以及表明信息间关系的功能,该功能的实现主要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得以实现。本文主要探讨主位结构对茶诗英译语篇功能再现的影响。Baker探讨译者对主位推进模式的处理时提到过两种情况:(1)译者可以在不扭曲目的语语篇的情况下保留原文的主位模式。(2)如果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无法在译语中自然地再现,译者就不得不放弃它并且选用新的推进方式以保持译文的连续性[14]。篇幅所限,本文选取第5,6两句为例加以分析。

4.1 《七碗茶歌》原诗的主位推进模式

表7 《七碗茶歌》原诗的主位推进模式

原文的“四碗发轻汗”,“四碗”是话语的出发点,是小句的主位;“发轻汗”是围绕“四碗”展开对其加以说明的新信息,是小句的述位。同理,在第二小句中,“平生不平事”则是信息的起点,可以看做是“尽向毛孔散”的主语和主位,该主位同样引起了“尽向毛孔散”这一新信息。由此可见,原文是平行的主位推进模式。

4.2 《七碗茶歌》译文的主位推进模式

表8 《七碗茶歌》译文的主位推进模式

在姜译中,第一小句的“the fourth bowl”是主位,“makes me slightly sweat”是述位。第二小句中“every bit of fret”是主位,“evaporating thru the pores ”是述位。就冈译而言,第一个主位是“the fourth cup”,第一个述位是“raises a slight perspiration”,第二个主位是“all the wrong of life ”,第二个述位是“passes away through my pores”。

4.3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七碗茶歌》第5,6两句原诗及两个译本的语篇纯理功能,可见表9。

表9 《七碗茶歌》原诗及两个译本的主位推进模式

由此可见,两种译本同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一致,都属于“平行型”,能够保持自身的连续性,两位译者都在不扭曲目的语语篇的情况下保留原文的主位模式。

5 思考与结论

本文借助系统功能语法的概念纯理功能,人际纯理功能以及语篇纯理功能,从及物性、语气和情态、主位推进模式三方面对《七碗茶歌》及两种英译本对比分析。分析得出,译者在英译茶诗时最好能够沿用原诗的过程类型、环境成分和参与者,保持原诗的语气和情态,使用原诗的主位推进模式,从诗歌的叙事方式、感情基调和语言架构三方面对译文加以把握。如果出于诗歌整体意象的表达,押韵的需要等原因,可以适当对译文的表达加以调整。因此,译者可以把系统功能语法看做一条准绳,在翻译时比照准绳上下调整。此外,通过分析也证明了系统功能语法应用于茶诗英译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展示了不同于传统的印象式、个人感受式的诗歌诠释方式,为茶诗英译注入了理性思维。

[1] 邹勇,何舒婷. 中国古典茶诗中所蕴含的传统茶艺文化初探[J].农业考古, 2015(5): 46.

[2] 朱海燕, 刘德华, 刘仲华. 中国古典茶诗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价值[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7-90.

[3] 韩世华. 论茶诗的渊源与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59-63.

[4] 姜欣. 古茶诗的跨语际符号转换与机辅翻译研究[D].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0:2-9.

[5] 廖华英, 鲁强. 基于文化共性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44-147.

[6] 杨正军, 何娟. 中国典籍翻译教学初探[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2):160-163.

[7] 舒曼. 从古代茶诗看卢仝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J].农业考古, 2013(2): 11-17.

[8] 朱小美, 张军.《送元二使安西》的汉英语篇纯理功能对比[J].国外外语教学, 2006(3):52-60.

[9] 张美芳, 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02(3):3-6.

[10] 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面面观[J].国外外语教学,2002(4):25-32.

[11]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M].London: Arnold,1994:81-82.

[12]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0-90.

[13] 黄国文.《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J].外语教学,2002(3):34-38.

[14] Baker, M. In Other Words [M]. London: Routledge,1992:90-92.

猜你喜欢
茶歌主位原诗
董长贵
网络新闻语篇中的主位与主位推进模式特征研究
峨眉山月歌
主位结构下莎士比亚《Sonnet 18》及其中译本分析
智富时代(2018年6期)2018-08-06 19:35:08
改诗为文三步走
阿妹一曲请茶歌
基于句法位置和主位推进模式的代词回指偏误考察
湖北五峰采花乡:阳春三月茶歌香
民族大家庭(2015年3期)2015-08-21 08:00:36
三月茶歌
其实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