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华, 车如风, 戴家玲, 张慧丰, 杨非非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我国,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等职责使命,其中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尤为重要,是国家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和提升综合实力的战略举措。而高校大学生科技活动正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锻炼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1]。因此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探索活动实施的方式方法、组织管理模式,促进活动的持续有效发展,对推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和外延都很宽泛,主要是指在学校和其他有关部门组织下,大学生依靠教师的指导,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2]。一般形式有科技立项、科技竞赛、科技论坛、科普宣传、发表学术论文等。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步以来,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己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国内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并逐步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促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内容不断丰富,发展不断深入,影响不断扩大。如“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各学科竞赛赛事,已日趋成熟,逐渐形成特色品牌。现在,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认知、支持程度也逐渐增加[3],这对活动的蓬勃开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虽然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绩显著,但目前活动的开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制度与管理需求不适应,不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学生队伍、指导教师队伍、组织管理队伍建设不完善,大学生总体创新能力不足等,已成为影响其纵深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支撑创新活动的平台。传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往往是若干学生组队自拟题目或由导师确定科研题目,然后依靠申请到的经费开展活动。从申报到获得成果,具有时间跨度大,消耗人力物力多,需要持续研究等特点,在进行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出现科研经费不够用,没有进行科研的条件和场地,缺乏指导和团队合作等情况。这些都可能导致得出的成果水平低,甚至研究的中断。此时若能有一个相对固定教学科研平台,给他们提供帮助,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2)教师层面。师资队伍是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4]。然而,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过程中,从确定科研题目到实施方法,都由自己决定,没有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对待科技创新活动,仅仅把学生当做廉价的劳动力。有些教师自身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不足,教师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多为单兵作战,没有形成团队,难以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高质量的指导。而且很多高校专业指导教师配备不够,其他教师一般都有较为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又定位于课外活动,属于额外的工作量,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主动性不高。
(3)学生层面。首先是学术研究氛围不浓厚,许多大学生心态浮躁,耐不住科学研究的枯燥清苦,没有踏实学习研究的良好心态;部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缺乏认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觉得学科竞赛和科技发明离他们太遥远,参加了也很难有成果,反而会耽误学习时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短期目的性较强,多半是为了在比赛中取得成绩,以便能在奖学金评定、保研、就业等方面获得优势,往往具有临时性;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是大学生科技活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2],不仅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还要有沟通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其实很多学生都想创新,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创新。
(4)活动管理层面。目前,高校中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相关的部门有团委、科技处、学工处等,各部门虽然都很重视科创活动的开展,但由于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管理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来进行引导规划。而且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工作,比如宣传报道、选拔团队、组织协调等,这些就要求管理人员对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比较熟悉,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抓好大学生科技活动,促进人才培养,良好的制度是基础[5],部分高校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没有规范的工作流程,使得活动的开展没有保障,因此很难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
为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更好地开展,或许可以从改变组织模式这一方面来实现。高校可利用现有教学科研团队,根据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特性,以团队实际研究项目为驱动,按照“依托一个平台,抓好三支队伍”的思路,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团队建设、教学科研成果、学生培养等各方面“多赢”的局面。
教学科研平台有一套完整的进行科学研究的体系。首先,科研平台的实验室、实验仪器、实验耗材等软硬件设施配置齐全,能够充分地满足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需求,而且实验仪器的使用都有专业人员负责指导和培训。科研平台能够为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大学生创新项目中的经费常常很有限,如果学生选择和教学科研平台所承担项目相关的课题,这样在经费上就能共用,同时学生的研究成果对教学科研团队也是很好的补充。可以提供更具体更丰富的科研指导,一个教学科研平台都会有若干个团队来维持运转,里面很多知识渊博的教授能够为科技创新指引方向,在查阅资料、科研实验开展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时又可以向研究生寻求帮助,而且每位教师在科研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长项和弱项,通过多位教师的集体指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全面。教学科研平台具有较好的学术气氛,一般在教学科研平台工作的教师和研究生都热爱科学研究,在科研项目上会定期举行学术报告,介绍课题组现阶段的研究成果,科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接下来的工作计划,大家可以相互探讨交流,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耳濡目染,也会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2.1 教师指导队伍
要有效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必须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6]。首先在指导教师中开展创新教育的思想工作,加深他们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在指导学生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其次要加强指导教师业务素质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实力,引导他们将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工作与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使三者相互促进和提升。最后,制定指导教师工作职责,落实指导工作量,完善激励制度,把给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指导算进教师的课程工作量,量化考核标准和激励条件,在职称评定时给予加分,以此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表1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数学竞赛(非专业组)比赛成绩汇总
2.2.2 学生科创梯队
由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年级的不同,创新培养方式,并分层分类开展创新实践,组成科技创新梯队。 大一学生由于专业课程较少,可进行专业启蒙训练,通过一定的学习,引领学生触碰专业,产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同时开展一些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科技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比如科普讲座、科技展览等;大二学生学习过部分专业课,初步具有科技活动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逐渐加入到科技创新项目中,并从中选拔一些优秀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大三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积累,对专业有较深的理解,应该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担当主力成员,可以通过参与老师的项目、申报各类资助项目、参加比赛等形式在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大四学生由于有考研、毕业、找工作的压力,能用在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较少,不过可以给低年级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以自己的参赛经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高年级—低年级”的科创梯队,使处于四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从大一开始逐步提升创新能力,使科技创新能连续进行,实现科技文化传承体制上的创新。
2.2.3 科创管理队伍
大学生科创制度建设、科创实践活动的开展、科创平台的成立等都与管理队伍的管理有密切的联系[7],因此应健全运行管理体制,提高组织管理水平,重视制度化建设。由于不同部门的工作各有侧重,因此可以从各个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充分整合学校各院系的可利用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对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管理的工作人员,可通过举办干部培训、邀请讲座、与学生代表沟通等形式,帮助他们了解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现状、运作机制、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等,以有效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然后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制定科创活动的实施细则,使活动开展在出现问题时有章可依,促进管理的制度化,如此才能保障科技创新活动长期有序地进行。
东华理工大学拥有很多科研创新团队,如“直接质谱分析方法”教育部创新团队,“核资源与方法研究”江西省省科技厅创新团队等,以及多个教学培训团队。自教学科研团队组建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00余项,为国家解决了很多科研难题,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这些团队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科创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近几年,承接了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大赛、大学生数学竞赛、挑战杯等一系列科技竞赛50余项,总经费达60万元,覆盖全校80%专业,学生参与人次达到 2 000余人,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公共数学校级教学团队为例,该团队负责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数学竞赛(非专业组)比赛成绩斐然(见表1),这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成绩的逐步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学团队指导教师、参加科创学生、理学院团委指导下的数理协会、数学建模协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依托教学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团队教学与科研两方面的优势,教师的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联系也更加紧密,有效实现了教师、学生的互动,锻炼了教学科研团队成员的理论水平及实际指导、操作能力,有利于团队的综合能力建设[8]。且在有项目保障的情况下,解决目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持续研究不足的问题,学生将得到更全面的训练,有效提高实际科研能力。通过让学生梯队式地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使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效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业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发展,扩大了影响范围,使在校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增强了创新研究氛围,活跃了校园文化。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扶持的课题[6]。只有发现问题,积极改进,不断创新培养体系,才能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实践表明,通过充分利用教学科研团队的资源,抓好教师指导队伍、学生创科梯队以及活动管理队伍,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教育组织模式,该模式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都有适用性,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1] 李绘卓,唐峻,李郁峰. 依托教学科研团队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8): 190-192,195.
[2] 陈兴旺,刘杰,钟媛.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探究[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3):60-63.
[3] 陈艳,曹然然.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 当代青年研究,2005(4):50-52.
[4] 刘晓云,向晓东,张榜生.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冶金教育,2012(1):85-88.
[5] 凤启龙.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设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96-99.
[6] 章红芳.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的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09(05):164-165.
[7] 马新飞,郑晓红.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及思考[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7(6):48-51.
[8] 何春锋,王巧焕,李朝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思路研究——基于教学学术理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1):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