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婷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276826)
气震音是用来美化与修饰竹笛音色的演奏技巧,同时也是表达乐曲情感和丰富音乐内涵的重要手段。气震音的演奏是通过丹田提气,小腹自然向里收缩和用力,使平稳的长音发出有规律的强弱交替,用气旋形成类似水波纹似的音波,音波的强弱、长短是根据具体乐曲表达的情感而变化,是竹笛气息训练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谈到气震音的训练意义就不得不提“器乐演奏声腔化”这一概念。在“器乐演奏声腔化”理念的影响下大批的民乐演奏者也致力于本乐器的声腔化研究。在竹笛演奏上也有着许多演奏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如最早的曾永清以及后来的詹永明等。俗话讲“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作为管乐器的竹笛在对声腔化的表现上相比二胡更具有发言权。
气震音是用来美化音乐、修饰音色的技巧,通过气息与腹部肌肉的配合产生声波似的音乐线条,如歌唱般优美动人。“器乐演奏声腔化”就是用器乐来模仿人声,发出如歌的音乐线条,不同的音乐有着不同的音乐情感,在南北笛曲中都有气震音的运用,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是气震音,在每首乐曲上表现也是不尽相同,也只有将技巧运用娴熟后再使用正确的情感表达才能锦上添花,所用不当就是破坏乐曲美感,这就需要演奏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视同仁”,只有把握好气震音的使用规律才能更好的表现作品。
首先在练习气震音之前我们要先将长音的练习巩固,因为气震音的训练是在长音练习基础之上进行的,在确保长音演奏平稳、结实之后运用气息与腹部肌肉的控制吹出气震音,可以说气震音是气息训练的另一高度。现在笔者就总结几种训练方式的要求:
1、吹奏出水波纹般的气震音波,初学者要求吹奏五次音波即“强—弱—强—弱—强—弱—强—弱—强”在保证音准前提下幅度越大越好。中低音区要求做到自然、松弛,有如发出人声“哈、哈”之感。
2、在以上训练基础上,分作三种不同速度与节奏的练习:
A.速度每分钟六十拍,将一拍划分为四个音波,从最低音“5”到最高音“6”再循环至最低音“5”,即音波为九次。
B.速度每分钟七十二拍,将一拍划分为四个音波,从最低音“5”到最高音“6”再循环至最低音“5”,即音波为十三次。
C.速度每分钟九十拍,将一拍划分为四个音波,从最低音“5”到最高音“6”再循环至最低音“5”,即音波为十七次。
需要注意的是,在呼吸上要采用口呼鼻吸、腹式呼吸的方式,气震音波均匀、自然、有控制、有节奏地练习,到达气震音波大小自如的效果。
相较于梆笛气震音的练习与曲笛有些不同,梆笛练习气震音时应着重训练高音区的各音。使用G调梆笛演奏小工调高音“1”为开始,音头使用平稳长音吹奏4拍后加入气震音,速度是一秒一次,共吹9次,从小工调高音“1”开始吹到最高音“6”再循环至高音“1”。其余要求与曲笛训练方式相同,分成三组练习每次练习气震音的频率逐渐增加。
通过使用曲笛、梆笛交叉练习气震音的方式,可以明显感觉出音色的变化,日积月累的勤加练习,配合科学的训练方式,三月后必将有质的飞跃。
气震音按照发音顺序有三种:第一种是从音头处便开始震音;第二种是平稳长音之后再开始加入气震音;第三种是音头处开始震音后回归平稳长音。气震音按照气震频率大体可分为:快、中、慢三种。按照力度强弱可分为:轻、中、重。同时,气震音的发音频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由快渐慢由强渐弱,有时有慢渐快由弱渐强,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理性逻辑分析加上感性演奏心得后加以使用。
不同的音乐风格、音乐情感所使用的气震音种类也不尽相同,练习者必须在理解乐曲情感,掌握乐曲风格后才能正确使用气震音,反之就是在破坏作者原有意图、丧失原有意境。笔者通过自身练习与向作曲者学习大致总结出气震音的使用规律,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包括全部作品。
在传统南派作品中的气震音多用幅度较大,气流较缓,速度较慢的音波。这种气震音展现出音乐的抒情性、流动性、叙事性的特点。
在传统北派作品中的气震音多用幅度较大,气流较急,速度较快的音波。这种气震音展现出音乐的紧张性、戏剧性、欢快性的特点。
秦派作品是在传统南北派后衍生出的派别,它在气震音的选择上更为丰富,作品中涵盖了全部的气震音种类,根据不同情感,不同形象使用不同的气震音。
进入到20世纪,由职业作曲家创作的竹笛作品层出不穷,传统技巧在作曲家手中又一次焕发新鲜活力,在气震音的使用上作曲家也给出新的理解,气震音的使用更是淋漓尽致的展现出音乐的魅力。
不论是现代竹笛作品中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还是新派别叙事般的音乐处理,或是传统派别的淳朴至真,都离不开对技巧的娴熟把握。叶朗曾说过:“气是概括艺术生命的一个范畴”。那么气震音作为气韵范围内的一个重要属性,不但与丰富多样的技巧表达密不可分,还与情感和情绪直接相关。若“气”是技法内容的主旨,那么“韵”则是技法内容的形式构成。这就要求演奏者在不同风格、不同情感的艺术作品中具体分析,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应物象形,灵活巧妙地运用气震音。只有把握好生动的气韵,才能赋予艺术作品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和更加深刻的内涵。■